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经济要闻

娥江周末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唯德为美

裴仁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伦理道德始终是文化的一个核心成分,道德教化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激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产生了诸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

美德之所以称为美德,就在于这些道德准则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于这样的道德行为能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而净化人们的心灵。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它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进行“扬弃”。所以说,每个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行为就是美的行为。对此,古人早有论说,“礼之用,和为美。先王之德,斯为美。”

道德的美感,在于它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真情。亲情、友情、爱情……每个人都生存于各种感情的相互交流之中,“人非草本,孰能无情?”且不说伟人们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也不提孔繁森、范匡夫等先进模范对群众的热爱之情,就是普通百姓那化不开的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集中体现了人性美,也总会感动人、激励人,使人产生心灵的愉悦。因为发自真情的善举(道德行为)必定是美的行为。在这里,真、善、美得到和谐统一。试问,为了治好养女的病,养父母不惜倾家荡产、受苦受累,以致自己劳累过度、营养不良而晕倒,这样的真情还会不令人动容?为了帮助他们,社会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又是一幅多美的人间真情的画卷?面对一位半身瘫痪、年事甚高的婆婆,做媳妇的无怨无悔尽心照料,这种毋需用言语表达的真情难道还不是最美的诗篇?每当看到反映这种故事的文字,人们就会如沐春风,得到充分的美的感受。假如一个社会缺乏应有的真情实意而到处充斥着虚情假意,这必定是一个畸型的社会,一个丑恶的社会,一个非但不使人愉悦反而令人痛苦的社会。这是道德沦丧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在历史的某一时段、在社会的某一局域的确曾经存在。

道德的美感,在于它依附于平凡的生活之中。绚烂之极即平淡。愈是平凡的人、愈是平淡无奇的事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恰恰愈大。虽然,他们从未做过惊天动地的伟业,从未说过气势豪迈的壮语,但他们那看似平淡的行为、朴实无华的语言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感化意义。它犹如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动,给人以道德的美感。为了婆婆爱吃的一块豆腐竟毫不犹豫立即返回几公里外的集市,为了生病的女儿能有钱医病、滋补身体竟心甘情愿终日素菜淡饭,为了照顾好战场受伤的英雄竟毅然决然将如花岁月交给半身瘫痪的未婚夫……这一件件生活中平凡的事例,无不折射出人类道德的光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最小的善举(道德行为)都含有美的成分,都能给人以某些方面的满足。“做一两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久病床前无孝子”、“日久见人心”……说的都是越平凡的事就越难坚持这样一个道理。谁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某件平凡的事,谁的事迹就肯定会感动人。这便是道德的感染力,即道德审美的社会功能。

道德的美感,还在于它与种种不道德行为的比较之中。比较产生美。正因为当前社会上确实还存在着种种不道德的丑恶行为,才使现有的道德行为越发显得美丽而珍贵。为了一点少得可怜的遗产就不惜兄弟反目、同室相残;为了少付一点费用就不愿赡养老人乃至虐待老人;为了获得一些蝇头小利就不顾一切、铤而走险;为了满足荒唐的淫欲就不讲廉耻、甘于沦丧……道德在这些人的眼里变成了挡路石,被随意践踏。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言: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而物欲横流,才露道德真美。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新的道德规范有待确立的情况下,道德行为给人的美感显得尤为突出,人们对真情、诚信、公平的追求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

继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之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经出台,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具体意见,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已作为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而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一场重建道德规范、新树审美标准的全民性行动,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热情参与,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努力形成一种道德光荣、不道德可耻的文明氛围,让道德的花朵在文明的沃土里绽放得更加鲜艳美丽。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