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经济要闻

娥江周末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话语·文本及时尚

陈荣力


     

前年去美国,接待和接触的多为旅美华人,时间稍长,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些旅美华人无论介绍还是交谈,两、三句中总夹杂着一个乃至一串英文词语。对于久居美国的华人,这也许是独特语境的使然说实在的,多数旅美华人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仍局限于旅美华人之间。而对那些赴美不久的新移民来说,此类话语方式,便有点不以为然了。尤其是在赴美考察或学习的同胞面前,我总觉得颇有炫耀的成分。也难怪,同样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若话语中不夹杂一些英文词语,谁能分辨出你是走马观花的顾客,我是下马种花的主人呢﹖不料,西风急进,转眼之间,此类现象已成竞相仿效的时尚了。

时下话语中“BBS”、“e时代”、“DNA”大有替代“论坛”、“网络时代”、“基因”等等不说,报刊杂志文本里的中英夹杂更是你追我赶,一塌糊涂。随手翻及3月9日省城一家都市报的服饰版面,一篇不足五百字的短文,文本里中英夹杂的竟达九处之多。试举二例:“白衬衣塞入紧身及膝小A裙是春夏最Fashion的元素﹖不够里面还需配上TOP胸衣”。“既然不是90年代的GRUNGE风,千万不要将两件宽松上装套在一起。”都市生活的报刊是如此,时尚休闲类杂志自是有过之而不及。请看《新生活》2002年第一期《2002,物质的人们请继续》一文中“鱼网”一节:“由一对Chrisfian Dior鱼网丝袜带来的话旧热,创新就是fishnet的用途由下身一直上移至全身,Post-Punk,当中带一点点SM意味。”甚至连知识、文化类刊物也不甘落后:“Great Expectation的故事来到现代Benefactor不是有钱人,而是大众传播媒介;但那可会像PiP一样有梦醒的一日吗﹖不会,因为Great Expectation里,Magwitch会死,但现代的传播媒体和商人都不会伏法。”《万象》2002年第三期《都是Hype在作祟》。并非言过其实,类似现象,在时下的报刊杂志中实在已不是个例。

话语或文本都是时代的载体,其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本是常理。问题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变异,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语境。话语或写作者本身所处的语境。作为大众媒体的报刊杂志,更重要的还有大多数受众所处的语境。董桥、恺蒂、李欧梵等一批旅居国外或港台的学者,其文本中也有中英夹杂的现象,他们的中英夹杂是人名、书名、剧名等后面括号里的英文原名,这样的中英夹杂是一种准确,是一种严谨。而时下报刊杂志文本里的中英夹杂,说得好听一点是时尚、是噱头,说得难听一点只是卖弄、只是造作。也许此类文本本来只是给那些白领、小资,新新人类们看的,但即使是为数不多的白领、小资或新新人类,又有几个能有如此娴熟的英语功底﹖更何况我辈,翻破《英汉词典》,也仍在云里雾中。连大众传媒的报刊杂志也看不懂,我不知道这能不能也算一种时尚。

就像并非所有时尚的东西,都是第一,都是首创一样,此类中英夹杂的话语和文本也不是现代的发明。昔日十里洋场上海滩流行的“拆白党”、“咸水妹”、“司必灵”之类的洋泾浜,今日港台地区通用的“派对”、“拍拖”等舶来词,便是例证。而洋泾浜和舶来词,至少有两个特征,一是都有尚且牵强的中文译名;二是两者往骨子里瞧瞧都是殖民的产物。至于现今报刊杂志文本里的中英夹杂,牵强的中文译名没有姑且不论,是否也是另一种变异的殖民产物,那就不得而知了。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