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经济要闻

娥江周末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大师赠画情亦真

赵畅


     

前些天, 当我从茶人刘祖香先生手中接过中国美协副主席、新版一百元人民币面上毛泽东头像的绘画者刘文西大师寄自西安美院赠予我的人物画《黄土地的老人》时,于我怎一个乐字了得是啊,当心仪已久的愿望,一朝成为攥在手中的现实时,谁没有大喜过望、喜出望外的激奋呢﹖

展卷而视,一位陕北黄土地上的老人凸现在我眼前。在大师匠心独运的构勒里,淋漓奔放的挥洒中,老人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可亲可近;老人饱经风霜的脸颊上、眉宇间自然流露的那份淳朴憨厚、坚毅刚强,更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手执画卷,把玩不已,我惊叹艺术的魅力,更叹服大师的艺术造诣。透过画图,我依稀看到大师穿着一件旧棉袄当年用新棉袄向一位羊倌换来的,背着画夹踏履在黄土地上……

陕北那方黄土地,确乎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大师,打动了大师。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在南方出生在浙江嵊州市水竹安村长大的青年小伙,当年从浙江美院毕业以后,竟毫不犹豫地把扎根的目光投向了陕北黄土地,且一扎就是四十四年;我们也很难想象,大师始终生活在陕北人民中间,走遍了二十多个县的山川大地,走访了上千个村庄,结交了数百个农民朋友,速写了两万多张画,以至成了“长辈的儿子、同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叔叔”;我们更难以想象,大师大义凛然,刚正不阿,抵住了“文革”妖风对其的肆虐,并且顶住了江青对他的责难。凭着对黄土地慈母般的眷恋,大师敏慧的思想、独创的精神吞吐其间,在“捕捉到灵秀阴柔的南方不易捕捉到的雄美形象,挖掘出许多诗史般的创作题材”的同时,独树一帜,独臻化境,开创了黄土派的纪元。

大师丝丝入扣、缕缕铺绣的黄土情韵里,滋长着浓浓的领袖情结和农民情结。就是这道深蕴不露且绵绵不绝的“领袖与人民永远在一起”的历史流脉化育了大师的艺术智慧,升华了大师的创作主题。早在一九九一年,华君武先生就对大师的创作作过这样的评价: “刘文西同志在创造现代中国人物画上是杰出的有功绩的。他融合中西画法之长,不断实践,经常深入生活不是现在所说的贴近生活。他画的陕北老乡、男女老小,真是栩栩如生不是现在被报刊用烂了的‘栩栩如生’,他创作的中国革命领袖形象,可谓形神兼备。我说在当今中国画坛刘家风格已经形成。”

而今大师已经六十有九,临近古稀之年的他,创作劲头似乎依然不减当年。近两年来,大师多次深入到陕北的二十里铺、周家湾和四十里铺创作基地,抡起思想的锤子,穿岩击石,寻找源头活水,先后创作了五十八幅作品。去年七月,适逢建党八十周年,亲炙党的教诲而成长起来的大师,对延安这座中国革命的摇篮,对黄土地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更是激情飞扬,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精心创作了五幅表现毛泽东革命活动题材的作品,向建党八十周年送上了一份厚礼。

我与大师相识,完全因为是大师堂哥茶人刘祖香的引见。一生一世,我难以忘怀二OOO年二月十一日上午在浙江上虞茶场与大师握手相见的温馨一刻,大师那长满老茧的双手,那充满智睿的识见,尤其当他将其代表作之一的《东方》印刷画展示在我面前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瞬息间令我全身震撼。大师的作品让人一下子触摸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那个精灵,一部浩瀚又多难的历史大书中那个奋斗不已的魂魄。虽说他常常刻意表现一个个生命个体,然而又何以不超时空地从整个中华民族腾挪了一种生命精神与生命美呢﹖在被征服、被惊呆中,我刹地有了这样的冲动:能否为大师著上一文呢﹖

我自知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足亦不配给大师著文,然而,我深知宽厚雅量的大师是不会拒绝晚辈的一泓真情的。当拙作《永远的黄土情结》从各个不同视角塑造大师,并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物》、《中华英才》、《文汇报》、《农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之时,大师多次打电话给堂哥刘祖香,要他转达对我的谢意,并说这是平生“介绍他最全面最生动的文章”。其实,我心里甚为明白,我是大大地沾了大师的光,若没有大师浩荡的才情、罕世的成就、丰富的阅历,我妙笔何以生花﹖

大师是不轻易赠画给别人的,却于我是个例外。除了最近一张陕北老农画像外,最先赠的是《风竹》一画。幸获两次赠画,我于心不安,觉得受之有愧。情不自禁中,我拨通了大师家里的电话。当与大师夫人、西安美院教授陈光健女士一阵寒暄以后,我便又一次亲聆大师那几近陕北老汉充沛有力、粗犷豪爽的话语。

絮絮的叙谈中,我知道了许多不曾知道的,其中包括大师去年十月赴西藏深入到藏民中间进行人物画创作,十天时间竟没有吸氧一事——其实,这硬朗的身体,这不就是黄土地给的吗?当我点拨这层意思时,电话里传来了一串会心的笑声。

“有生之年,我将继续以《陕北秋收》为题的长卷画的创作,以此作为我这辈子奉献给生活在黄土地上的陕北人民的最好礼物!”结束通话,我顿时有了一种壮美与畅美交融的感觉。我猜想,那长卷画中每一个人物都会是陕北黄土地上一个闪光的细节,都将是中国人物画廊中一个个崭新形象的诞生——大师赠予我的画像中的“陕北老农”,何以不是其中的代表?

在中国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刘文西。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