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稍有文化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东山再起这句成语的,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见过东山,也不知道东山在哪里,就像谁都没有见过龙,可谁都知道龙一样。 东山坐落在上虞境内,这是大自然对上虞的赐予,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发生在上虞,这是历史对上虞的馈赠,足以令每一个上虞人为之骄傲和欣慰! 上虞东山的确切位置在今上虞市南40里上浦镇境内的曹娥江东侧,然而诚如斯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仙”不是别人,他就是让东山与其一道扬名天下的东晋大名士、名宰相、军事家谢安。 历史上与谢安有关的东山,除了上虞东山,另外还有两座,它们分别是南京东山和临安东山。南京东山在今南京市东南隅的梅岗附近,那是谢安出任东晋宰相后命人用土堆垒而成的一个小山头,名之小东山,此山周围曾经有过许多谢氏族人的坟墓,也一度成为谢安本人的魂归之地,至今犹存;还有一座东山在浙西临安市境内,当年谢安为避朝廷征诏而躲进了那里的一个山洞,十余年后,当地人得知谢安东山再起当了宰相,便将此洞所在的山头亦名之为东山,这是后语。 谢安与东山的不解之缘,源自他的祖父谢衡。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晋王朝内部发生永嘉之乱。大批仕族纷纷南逃,时在西晋朝廷任散骑常侍之职的谢衡,为避杀身之祸,举家南逃会稽,但他没有回到祖上长期生活的山阴,而是落籍于兼有水陆之利的上虞东山,从而成为上虞东山谢氏的始祖。当时的东山,除了国庆寺香火续存外,几乎没有其他名物。一生笃信儒学又重名物的谢衡对东山的开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先是修整了国庆寺,疏浚了始宁泉,继而经过实地踏勘,决定在东山上建造东眺亭、西眺亭、白云轩、明月堂、蔷薇门及供谢氏族人居住的大宅——始宁园等景观,以壮东山声色。正当谢衡着手实施他的宏伟计划时,天不假年,他便撒手人寰,下葬在东山之上了。 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才业超群、儒玄兼通、名闻建康(今南京)、年仅21岁的谢安,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辞去了晋相王导府中“佐著作郎”之职。告别了乌衣巷,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居地上虞东山,开始了他“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的隐居生活,直到晋哀帝宁兴二年(公元364年)正式走出东山,出任吴兴太守,谢安在东山隐居的时间长达20余年。 谢安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再起”之前和“再起”之后两大时段。“东山再起”之前的谢安,既是一个饱学之士,却又是一个淡于荣利、几近遗世独立之人,个中缘由,值得探究。“东山再起”既形象地概括了谢安的重大人生转折,预示了他大器晚成后的辉煌身世,也为我们走近谢安、认识谢安指点了迷津,谢安走出东山之时,江左大地世难正亟、万方多愁,历史舞台正等待他一显身手。他上任吴兴太守,即以灭为之治,把吴兴郡治理得里巷安宁、百业兴旺、老少得福,以致他于翌年离任后,当地百姓还念念不忘他的恩惠。当他进入东晋最高权力中枢,即以“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弘以大纲”等治国方略及铁一般坚强的手腕治理国家,很快使晋廷上下敬服,吏民辑睦;当荆卅刺史桓温岂俞觎东晋朝廷最高权力之时,谢安又以高超的政治手腕,挫败了桓温的篡权阴谋,确保了晋室江山不移他姓;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方前秦天王苻坚指挥93万人马,以投鞭断流之势,企图一举吞没东晋,谢安镇定自若,运筹帷幄,仅以8万北府精兵,在淝水西岸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苻坚及其近百万人马,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淝水大战的胜利,不仅使一度惊恐万状的东晋朝廷和江左百姓转危为安,坐享太平,也使谢安及东山谢氏家族的声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继谢安之后,上虞东山谢氏一直“英才辈出、贤哲挺生”,先后有70余人成为朝廷命官,其中有一朝宰相,方镇大员、州郡内史、诗文名家、咏絮才女,从而成为名冠晋、宋、齐、梁、陈五朝的“天下之名家、当世之望族”,构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家族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