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经济要闻

娥江周末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总编信箱

 

虞 舜 文 化


小城镇要大发展但不能“刮风”

王东京

     

中国农业应对WTO的挑战,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键。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久拖不决,路子会越走越窄。中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

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目前已是共识。但问题是往哪里转?有些同志认为应发展大中城市,因为投入产出比更高一些,经济上更划得来。如果是单笔算账,这是对的。但总体看,还有一个合理布局的问题。大中城市的确需要发展,但众多的小城镇同样不可或缺。有大有小,分布合理,才能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何况我们底子薄,基础差,一下子上很多大城市,也不太现实。再说大城市“门槛”太高,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挣不了三千、五千,如果到北京来买房,恐怕连一平米都买不了。钱只是一个方面,即使大家都有能力在城里买房,也不能都往大都市里挤。最近有消息说,一年365天,上海人满打满算只能呼吸22天的新鲜空气,污染太严重。这就是“城市病”,一旦染上,想解决都不容易。相比之下,发展小城镇可能更有“群众基础”,因为进入成本低一些,可以多搞一点,不会像大城市那样形成过重的人口压力。

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放开了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户籍限制。这是个重大进展,对发展小城镇会是个不小的促进。但小城镇真要把人口聚集起来,必须得有产业才行。让农民来了有事可做,比种田赚得多,他们才有可能在城镇中定居下来。现在有些地方,一说建设小城镇,把乡政府的牌子摘下来,好像改了个名称,就实现了城市化。其实远非如此。连古人都知道,城镇是和商业联系在一起的;商人多了,各自找到固定的地点,久而久之成为店铺;店铺很多,在道路的两侧,中间称之为“街”,街连街就是镇。这个解释,只考虑商业,因此不一定全面,但里面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兴镇先兴业。只有工商业发达了,才能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城镇才有奔头。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很能说明问题。短短20年,在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涌现出中山、东莞等20多个城市、近500个小城镇。常驻人口增加了3倍,不仅安置了当地的农民,还吸纳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反观个别地方,不是在以业兴镇上下功夫,而是浮在面上,盲目跟风,乱上规模。有的甚至不惜动用强力手段,逼迫农民把好好的房子扒掉,统一到镇上去建房。结果还是留不住人,唱了“空城计”。农民在镇上没法生活,到头来还得返回村里,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劳民伤财、贻害不浅。

小城镇要有大发展,但必须做好规划,不能“刮风”。这些年,小城镇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你建医院我也建医院,那边弄一套供水系统,这边还得来一套。大家都搞“小而全”,结果谁都吃不饱肚子,更上不了档次。垃圾、污水没法处理,基础设施上不去,“进门绣花鞋,出门穿雨鞋,死人抬不出,活人进不来”。这种状况不改变,肯定会影响小城镇的长远发展。

搞城市建设,不同于搭积木。一旦建成,即使失误很大,也不好推倒重来。因此规划很重要,但做好了也不容易。这里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行政干预太多。李瑞环同志讲:搞建筑的最怕碰上不懂、主观、有权的领导。不懂不可怕,不懂、不听别人的意见才可怕;不懂、不听意见,但说了不算也无大害;最可怕的是那些不懂、主观加上有权“三位一体”的人,其破坏性常常是无可弥补的。

发展小城镇,管理是个大问题。虽说农村的生产是相对封闭的,但生活却是开放的。农民家庭没有秘密,哪家夫妻吵架、婆媳拌嘴,四邻都听得见。这是个熟人社会,情况好掌握,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即使一下子不到位,还有风俗习惯、家族传统做屏障。可城镇就不同了,人口多了,人头复杂了,彼此之间不一定熟悉,管理就成了一门大学问。什么是城市文明?抛开物质条件这一面,不过是适合于城市生活的一系列规则。如果规则及时建立起来,执行得好,可以更新居民的观念,提高文明水平,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如果管理不好,放了羊,那问题可就大了。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