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今 日 上 虞


从数字,看上虞十年巨变


编者按:数字是单调的,然而如果它结晶了奋斗的血汗的话,那么数字无疑是真实的;数字是枯燥的,然而如果它印记着发展的脚步的话,那么数字无疑更是生动的。撤县设市十年,上虞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一串串数字便是这些变化最好的诠释,为此本报今天特刊发市统计局撰写的文章,《从数字,看上虞十年巨变》一文。

一、经济总量增长4.3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撤县设市10年,是上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16.25亿元猛增到2001年的147.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1年比1991年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18.1%,比同期全省平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2177元上升到2001年的19040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17.7%,高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收入也得以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从1991年的1.45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7.35亿元,增长4.1倍,年均增长17.6%。

二、结构调整重大进展,第二产业长足发展

1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1年的31:45:24变为2001年的12:58.8:29.2。与1991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

在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粮食作物面积大幅缩减,经济作物面积普遍增加,粮经面积比从1991年的63.7:36.3调整到2001年的50:50。

工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10年来,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29.67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415.72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30.2%。2001年,占全市工业企业家数10%的80家“小型巨人”企业、中小骨干企业和中小优势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1.7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7%。区域经济较快发展,建成了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块状特色经济,2001年,机电、化工两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2.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7.5%。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倍,重点建设硕果累累

1992年至2001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93亿元,年投资规模由1991年的3.44亿元发展到2001年的42.66亿元,增长11.4倍,平均每年递增28.6%。交通、水利、城建等一大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1991年以来,全市相继完成杭甬高速公路上虞段、上三高速公路上虞段、萧甬铁路复线上虞段、329国道北复线新建工程(人民西路)、人民大桥、上虞港码头、铁路二级新客站和汽车客运西站等重点工程,拓宽改建进港公路、百丰公路、百崧公路等县乡公路208公里,全市公路里程达到768.7公里。市区先后实施10期大规模的拆迁,拆除旧房74万平方米。投资6.8亿元,新建改造了解放街、凤山路、新建路、舜江东路、二环线、江东路、江西路、曹娥江公路大桥等一大批城区道路,打开了通往东关、崧厦、小越、丰惠、章镇的五扇大门,“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大。

四、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8倍,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10年来,我市利用外资迅猛增长。200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800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34.9倍。1992年至2001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1.62亿美元,占全市历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8.8%。1992年至2001年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73个,项目平均规模由1991年的85万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45万美元。2001年,全市外贸收购总额为69.98亿元,比1991年增长20.3倍,年均增长25.8%,其中自营出口总额2001年达到2.13亿美元,2001年全市出口依存度(按外贸收购总额口径计算)达到47.4%,比1991年提高27.2个百分点。

五、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迈入小康

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4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66元,比1991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达14.9%。在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居民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991年的人均1315元上升到2001年的3907元,消费结构也由长期以来以吃穿等生活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向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消费转变。200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1%,比1991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50.3平方米,分别比1991年增加19.4平方米。

六、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10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自来水供应量从1991年的452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2025万吨,增长3.5倍;城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从1991年的898吨增加到2001年的14105吨,增长14.7倍;城市铺设道路面积从1991年的12万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的167万平方米,增长12.9倍;城市绿化面积从1991年的66公顷增加到2001年的339公顷,增长4.1倍;建成区面积由3.67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4万人增加到19.34万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2000年,我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6.5%,比1991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

七、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2001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比1991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巩固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达到99.81%,巩固率为99.99%,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99.99%;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为85.36%。2001年全市考入高校2383人,考入中专359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3.9倍和50.8%,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市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从1990年的499人上升到2000年的1682人,增长2.4倍。

八、文化新闻事业走向繁荣,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1993年8月8日,《上虞报》正式复刊,1997年8月《上虞报》改名为《上虞日报》;2001年10月1日起又改出对开大报,实现由周一小报到周七大报的飞跃,新闻覆盖面、即时性与日俱增,开创了我市报业新的里程碑。越剧《金殿赐鸩》成为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中浙江省惟一入选作品,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代表国家文化部参加1998年芬兰赫尔辛基亚洲艺术节并一举成功,版画《竺可桢》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最高奖“群星奖”。我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等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达1500多次。文明创建工作连续四轮获绍兴市综合优胜,全市有省级文明单位(村镇)23个、绍兴市级文明单位(村镇)87个,分别名列全省、绍兴市各县市之首。1999年,我市还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8.8%,入户率达到67.4%。卫生事业长足发展,2001年,全市卫生机构达35个,卫生技术人员2160人,医疗床位1229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医疗床位数分别为10.7人和15.9张,分别比1991年增加1.5人和3.1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9岁,比1990年提高3.9岁。

九、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

10年来,我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污染严重的重点行业、企业、流域重点治理,取缔、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至2001年末,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14.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6.21平方公里,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市级生态示范村3个,省级生态镇1个。10年中,全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以内。2000年12月,我市还通过“一控双达标”考核验收。目前,总投资2.35亿元的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可处理全市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城区生活废水。我市自1998年起连续四年被省环保局授予“省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优秀城市”称号。 (上虞市统计局)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