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放) 作为合资企业的绍兴昆隆毛绒制品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曾先后两次与外商合资,其“梅开二度”合作过程颇具戏剧性。首次合资带给企业的最终结果是濒临倒闭的境地。遭遇巨大挫折后,企业毫不气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再次与外商成功合作,使企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1989年,小越镇上的一家毛纺针织厂与一位港商合资组建了虞伟人造毛皮有限公司(“昆隆”的前身)。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幻,曾经红火一时的毛绒玩具出口受阻,波及作为原料供应商的“虞伟”。至1994年底,“虞伟”的销售业绩为2000万元,但应收款却高达300至400万元。企业徘徊于倒闭的边缘。 不甘心就此倒下的企业老总尹春芳四处寻找商机。他坚信,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合作伙伴,一定能够东山再起。寻寻觅觅中,一位港商指点尹春芳,“剪花”、超细缕毛毯等中高档毛毯境外市场销售较好,不妨一试。 1995年,“虞伟”筹资400多万元购置新设备,转产毛毯,产品赢得外商的垂青,企业出现了生机。1998年,企业与一位港商合资创办了“昆隆”。2001年,该港商的50万美元资金被另一名港商认购,由于后一位港商本身在香港有一家毛纺织原料企业,对“昆隆”发展带来更大的便利。 从1995年转产毛毯以来,“昆隆”可谓是踏上发展的坦途,合作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把“蛋糕”做大,取得了“双赢”。1995年该公司月产毛毯2万条,2000年公司上了5000吨纺纱项目,去年月产毛毯达15万条。在最近的4年中,公司共投入3400万元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今年,该公司投入2078万元的年产60万条拉舍尔毛毯生产线项目被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 综观“昆隆”的招商引资过程,无论是首次合资的失败,还是再度合资的成功,都给我们带来了启迪。 启示之一:在合作中提升产品档次。“虞伟”转产毛毯后,添置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台湾、意大利等地的先进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有效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虞伟”投产伊始,一条3.5公斤重的毛毯销售价为200多元还供不应求。目前,面对生产厂家日渐增多的竞争压力,“虞伟”正积极实施技改,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意欲再次在激烈竞争中“领先一步”。 启示之二:在合作中学会规避风险,掌握主动。昆隆公司通过合资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逐渐在竞争中规避风险、学会掌握主动的过程。合资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在“虞伟”的合资中,企业的销售命脉完全掌握在港商手中,作为原料供应的“虞伟”只是按照要求一味被动地生产。第二次合资后,“昆隆”充分吸取了前次教训,一方面与外贸公司代理商合作,另一方面申报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从最初的自营出口只占20%至30%,跃升到如今的80%,企业销售的“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公司还采用先付款后交货方式,不仅杜绝了应收款,还避免了盲目生产。 启示之三:在合资中充分利用优势,减少投资成本。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众多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受与其他经济成分不平等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不高、企业贷款难是不争的事实。在合资过程中,“昆隆”利用外企的独特优势,强化融资手段,减少投资成本。像购买境外原料时用开远期信用证的方法“草船借箭”,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次次摆脱了因无处借贷而可能造成停产的困境,使企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