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今 日 上 虞


你的爱心是我永远的幸福

——一位退休干部资助女孩读师范的故事

刘金平


这个五一节,三汇中心完小的教师范君照例来到和平村杨锡忠老人的家中,做完了家务,又同老人聊起了天。

3年前,这位刚刚17岁的少女考入了师范,却面临着无钱读书的困境,76岁的退休干部杨锡忠及时伸出援手,倾心资助她读完师范。3年以后,范君毕业走上教学岗位,她知恩图报,利用业余时间照顾起老人夫妻俩。

倾囊资助 只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少女

1998年8月的一天,沥海镇和平村退休干部杨锡忠像往常一样到朋友家串门,无意中听到人说起:华阳村有个叫范君的17岁小姑娘,今年考上了师范,可是家里穷,没有钱供她读书,眼看报名日期一天天临近,小姑娘伤心得日日以泪洗面。原来,范君的母亲犯病多年,花去医药费无数,父亲承包鱼塘又亏了本,一个弟弟还在读书,家里实在无力圆她的师范梦。

听了这个故事,杨锡忠想到20多年前,因为自己头上那顶四类分子帽子,4个孩子眼巴巴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孩子失望的眼神仿佛还在眼前。不能让范君也失去求学的机会,老杨的心里立即萌生了要资助她上学的念头。

当天傍晚,杨锡忠终于见到了一筹莫展的范君,亲眼看到这位眉清目秀、好学上进的女孩,老杨甚是喜爱。他对范君说:“你考上师范不容易,以后只管安心上学,费用我来想办法,我并不需要什么回报,只有一个要求,等我老去的时候,你来给我送个终。”一番话说得范君热泪盈眶,紧锁的眉头顿时舒展了,她不知道究竟几辈子修来的福气,竟然碰上如此好心仁慈的老人。

然而范君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曾经经历了重重的磨难。土改后,老人做过1个月零17天的乡长,后因被冤枉坐了7年牢,文革中又戴了8年的四类分子帽子,下放到黑龙江垦了17年荒,直到1986年才被平反落实政策。在杨锡忠看来,他能有今天完全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因此,他要乘着有生之年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回报社会。

范君上学的首笔费用就得5220元,其实老杨也没有那么多的积蓄。当时,他的退休工资才600多元,加上妻子每月几十元的补助,还不到700元。老杨想到了在武汉做小百货生意的儿子杨柏龙,就一个电话打过去求助。听说父亲要资助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儿子、儿媳先是纳闷,后来想了也赞成。第二天,儿子专程从武汉赶回家中,一下子给了老杨5000元。8月12日,赶在原上虞师范新生报到的最后一天,老杨陪范君来到百官办妥了入学手续。

人间真情 三载爱心刻骨铭心

自从杨锡忠资助范君后,负担加重了,原本一个人的退休工资两个人花,现在又多了一个上学的,花销自然就大了。开始时,老杨给范君的生活费是每月200元,后来又增加到每月300元,余下的300多元还要筹一点用作新学年的学费,夫妻俩只能省吃俭用。自留地里的90多棵柿子树也成了老杨攒学费的资本,每年农历8月柿子熟时,夫妻俩便担着去市场里卖,一元元、一分分地积攒下来。平日里两人专吃长素,蒲子、茄子等蔬菜是自产的,偶尔开开荤,也不过是收集了个别人弃掉的小鱼小虾。老杨爱喝酒,但中午那餐酒是绝对省掉了的,晚上少喝点解解馋,夫妻俩甚至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添一双新鞋。然而为了范君读书,花多少钱也不心疼。

老杨的爱心故事传遍了当地,有人说他傻,何处没钱花,弄个不认识的孩子大把大把地花钞票,真是自讨苦吃。也有人因此向老杨要资助,看到别人遇到困难,老杨每次都欣然相帮。问他到底图个啥,他说:“金钱有价,爱心无价,我帮人从来不图啥。”

在杨锡忠的眼里,范君已融入了他的家庭成了他的“亲孙女”,心中的牵挂也在与日俱增。“不知范君在学校可吃得惯,身体可好,学习又怎样?”有时实在放心不下,便拨个电话问一问。范君回家的日子,老杨算得比谁都准,每次,他总是早早地在车站等候迎接,哪怕恶劣的天气也不例外。范君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回家下大雨,她刚一下汽车,便看见老杨撑着伞站在路边,瘦弱的身子在深秋的寒风冷雨中直哆嗦。霎时,一种深深的感动涌上范君的心头,她急急地跑过去,紧紧搂住“爷爷”,一任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爷爷,以后不要再来接我了,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认得路。”范君回家了,老杨夫妻总是特别的高兴,家里总会添上她喜欢吃的菜,夫妻俩也难得开了荤。临走,还会有提前准备的菜蔬和食品让范君带回学校,补充营养。

老杨多了一个“孙女”,全家就多了一个自己人,他的3个女儿一个儿子都争相邀请范君去做客。1998年底,杨柏龙夫妇还专程赶来接她到武汉过年。头一次出远门,范君游览了许多地方,品尝了许多有名的小吃,饱了眼福和口福,后来,她又应邀去过武汉两次,还时不时地能收到杨柏龙夫妇寄自武汉的生活用品。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01年,范君三年苦读即将划上句号。有一天,她瞒着老杨买了一辆新自行车,说好车钱等有了工作领了工资再付。这件事不知怎的被杨锡忠知道了,他赶紧叫妻子送去240元付清了欠款。店主感慨说:“你们也真够好的了,为了别人的孩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这个孩子也真是福气啊!”

范君面临着毕业分配,老杨不知从哪里听来消息,说是这一届的学生都要自谋职业,老人再也睡不踏实:“要是这样,范君既没门路又没钱,辛辛苦苦读了3年师范岂不是白读。”于是,老杨找了好多熟人,把范君的情况讲了又讲,希望能因此为她谋到一份工作,对方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的爱心和执著,总是安慰他,劝他不要担心,工作一定会有的。

这3年中,杨锡忠共为范君花去了整整3万元,让老杨颇感欣慰的是,范君学习上一直非常刻苦,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学校里,她节约着用每一分钱,精打细算着每天的开支。有时尽管很想家,但为了节约5元钱一张的车票,她给自己规定一个月只能回家一趟。

知恩图报 “祖孙”情浓于血

2001年8月,范君师范毕业分配到杨锡忠所在的和平村小学教小学三年级,与杨家只有500余米的距离,遂了范君所希望的离杨爷爷近一点的心愿。

新到工作岗位,做的是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作紧张,范君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然而,除了学生,杨爷爷和奶奶依然是她最最牵挂的。3年了,他们的含辛茹苦范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今是该她回报的时候了。

每天中午和傍晚,范君总会抽出时间去看看俩老,帮帮家务,聊聊天。逢双休日,她除了偶尔在自家以外,大都也是在杨家过的,每次,她都抢着做这做那,扫地、发煤饼炉、洗衣、炒菜等等家务由她全包了。范君的父亲是包鱼塘的,平日里她总忘不了带些大鲫鱼、河蟹孝敬俩老。知道老杨喜欢喝酒,她又送去两坛父亲自酿的高粱烧。范君说,没有杨爷爷和奶奶,就没有她的今天,他们对她的大恩大德,她刻骨铭心,今生今世都回报不完。

这一年的中秋,范君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钱,领了工资,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俩老,这一次她买了一箱女儿红、一只鸭,拎着月饼、荔枝等一大堆东西到杨家,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给老杨,她对老杨说:“爷爷,这是我第一次拿工资孝敬您两老的,希望您收下。”老杨坚决不收,他说:“范君啊,你的心意我们领了,可是你们家现在急需用钱,我们老俩口现在的退休金足够用的了,钱你还是拿回去吧,礼物以后也别再买了。”

老杨的孩子都在外地,家里只留下他们俩老,一个孙子在百官读初中,每次孙子杨智杰回家,范君就成了他的辅导老师,弟弟有什么不懂的,做姐姐的总是尽心相帮,姐弟俩情谊很深。俩老留守在家,除了寂寞,最担心的莫过于有病没人侍候了。2001年9月的一天,杨奶奶半夜里突然呕吐、腹泻,范君闻讯,赶紧过来陪伴老人。白天要上课,就利用空隙时间往杨家赶,晚上与奶奶同睡一张床上方便照顾,一连三四天,范君洗衣端饭忙前忙后,直到老人病愈。老杨的一位邻居见了,非常羡慕,他说:“范君这孩子还真孝顺,老杨两口子是好心有好报啊!”

老杨夫妇辛苦了一辈子,去年正月初四,正逢老杨七十九岁生日,妻子八十岁,儿子、女儿想为俩老办酒祝寿,可是大家都忙于生意没有人具体操办,范君叫来了父亲,父女两人一起张罗,一手包办,前前后后好几天,终于为俩老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寿宴。

现在,范君又刚刚调到新学校任教,仍旧离杨家不远,由于她一边教书一边进修,工作更加忙了,但她还是想方设法抽出时间去陪陪俩老,她说:“他们不需要物质上的回报,就让我从精神上给她们以慰藉吧。”而老杨呢,如今他已卖掉了辛苦栽培的50棵柿子树,目前他的退休工资增加到1270元,加上妻子的123元补助,两个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滋润。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