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经济要闻

娥江周末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总编信箱

 

今 日 上 虞


一位特困生的求学奇遇


(本报记者 陆军)两年前的9月,王建飞已经是市机械技校三年级的学生了。可是新学期伊始,王建飞一直被去打工还是继续上学这一问题困扰着。17岁本应是个金色年华,然而,沉重的生活压力却使她无法描绘自己的未来人生。

王建飞的家原本在岭南乡的一个偏僻山村里。1998年,一场大火使原已破旧的木房子毁于一旦。从此,“家”就成了一个漂泊的概念,他们住过草棚,睡过桥洞,寄居在采石场边一个暂时废弃的工棚里。家庭无力供养她继续学习,浪迹的生活,也使她无法安心读书。

开学后的几天,浙江日报社的两位记者来到该校采访,无意中问起特困生的帮扶情况,王建飞的不幸遭遇受到了两位记者的特别关注。当记者提出要到她家去看看时,王建飞蓦然一怔。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家: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卧室”里,摆了三张床,家里惟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只热水瓶。父亲一边按住肚子(患小腹部疝气,发病时肠子就会跑出来,因没钱治疗,只好用手按着),一边说:“就算这样的房子,也不能住长久,如果采石场一开工,我们就只得搬家。去年春节,我们就是在桥洞下住的……”王建飞的母亲也60多岁了,也是经常生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王建飞的哥哥打零工来勉强维持。王建飞说:对别人来说,读书也许是天经地义的,但对于我,这却是一种奢求。尤其是当取得好成绩时,别人会非常高兴,而我却只能暗暗流泪……

王建飞哽咽了,她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两位记者的心。不久,一篇题为《读书,还是打工?》的报道在《家庭教育导报》上刊发出来。帮帮这个不幸的少女吧!报道见报后,热心的读者纷纷打电话写信给家庭教育导报社,其中尤其有一位上海的读者给报社来信情真意切。他说:“相似的命运,使我在读了这篇报道后,心情一直都处在焦虑和抑郁之中,我决定以我‘微弱的力量’来助她一臂之力……”

这位读者名叫李奇峰,是驻沪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于1997年12月入伍。打那以后,他就每月从微薄的津贴费中积攒起来,打算资助这位未见面的贫困生继续学业。

2001年,品学兼优的王建飞果然考上了大学。8月的一天,一张录取通知书送到了王建飞的手中,她被录取在浙江海洋学院。这本应是高兴的一件大喜事,而王建飞却捧着这张录取通知书哭了,全家陷入迷茫之中。正在这时一张2000元的汇款通知单寄到了浙江教育导报社,战士李奇峰恳请报社转交这笔汇款,但这时学校已经放假,王建飞又家无定处,报社只得把这笔款子退回原处。

助学心切的李奇峰并未因此气馁,他多次打电话向报社记者求援,要求帮助查找王建飞的地址,又打电话与母校联系,直到去年9月初,才从市机械技校得到信息,王建飞已被录取在浙江海洋学院。于是,他又向在舟山的浙江海洋学院学生处打电话,终于弄明白王建飞的确切地址。

去年9月中旬,这笔几经曲折的2000元汇款终于汇到了舟山浙江海洋学院184号信箱,正好解了王建飞的燃眉之急。事后,李奇峰在给王建飞的信中说,“我已不知打了几十个电话,问了多少人。从去年以来,我就一直为你担心,担心你的处境,担心你有没有上学,担心那笔款子能不能收到……”当王建飞知道这位素昧平生的解放军战士对自己这样孜孜关怀的曲折经历后,这位害羞、胆怯的姑娘被深深感动了,她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立的,人间自有真情在。

捐款助学可敬,但像李奇峰这样几经周折、执著不息的实在难能可贵。当说起这一动人事迹,王建飞的父亲质朴地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感谢他的,惟一的能力就是说一声谢谢。好人!我们全家终身难忘。这位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希望记者能代他写一封信,向李奇峰的上级表扬他捐款助学的事迹,这也许就是他惟一能够做的。

目前,已在校学习将近一年的王建飞一边读书,一边在校打些零工。学校师生对她的境况也非常同情,予以各方面的关心照顾,而李奇峰的捐款助学,给她的大学生活鼓起了新的风帆,成为她更好地完成学业的精神支持。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