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继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扩大内需、深化改革等政策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开拓市场鼓励出口,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为新世纪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2001年,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稳步发展的格局。农业生产态势稳健,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大规模,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平稳运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86.04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4.8亿元,增长16.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2.958.029.1调整为11.957.93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156元,比上年增长12.1%。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3.9%。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规模效应不够明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尚有距离;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人口集聚等功能尚不健全;投资软硬环境建设仍需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态势稳健。2001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适用科技日益推广,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0.84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粮食总产量24.6万吨,比上年减少16.9%。棉花总产量5147吨,增长21.8%,蔬菜产量74.3万吨,增长16.1%,水果总产量14.3万吨,增长28.0%,油菜籽总产量16800吨,减少18.3%,花卉种植面积1161公顷,增长8.1%。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72公顷,比上年增长23.5%;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3167公顷,比上年增长19.0%。主要林产品产量:竹笋干鲜笋折干4951吨,增长6.8%;板栗3040吨,增长20.5%。 畜牧业、水产业持续发展。全年肉类产量29054吨,比上年增长3.4%;年末生猪存栏16.12万头,增长14.7%,年内肥猪出栏26.06万头,增长20.1%;水产品产量42433吨,比上年增长28.2%,其中,海水产品9755吨,增长4.1%,淡水产品产量32678吨,增长37.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劳力880万工日,比上年减少13.4%;完成土石方875万立方米,减少8.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73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0.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3%;农用拖拉机4862台;农用载重汽车826辆,增长13.2%,联合收割机497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292吨,比上年增长33.6%;农村用电量48700万千瓦时,增长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55.20亿元,增长11.1%。在500万元以上企业中,轻工业产值128.35亿元,增长14.7%;重工业产值126.85亿元,增长7.7%。 新产品产值增长加快。322家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4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26.81亿元,增长11.4%;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16.93%提高到17.3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据322家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利税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列入国家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01.62分,比上年提高4.83分。其中,劳动生产率为7.5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8.7%;资产负债率为47.14%,下降0.2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25.54%提高0.6个百分点;每百元成本费用实现利润增加1.07元;全部流动资金周转为3.44次,减慢0.19次。 建筑行业重优取胜。随着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市建筑企业注重工程质量,积极争取市场,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招投标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建安产值105亿元,增长15%。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单位工程达2902个,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2609个,投标承包面达89.9%,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完成房屋竣工面积702.9万平方米,增长28.9%;工程质量优良率为55.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创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23项,其中″鲁班奖″1项,″白玉兰″17项,″钱江杯″5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68亿元,比上年减少5.1%,其中,国有等单位完成投资8.02亿元,减少 27.4%,商品房建设投资4.35亿元,增长14%。 2001年,国有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60个新开工项目35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4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1.8%;新增固定资产5.1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投资环境继续得到改善,交通优势日益显现。完成进港公路改建、海涂公路二期、″上三″高速公路上浦互通立交等工程建设,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1公里,通村公路53公里。电力条件不断优化,继续推进″两网″改造,完成了涉及743个行政村的农网改造并通过省级验收,220KV上虞输变电二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110KV开发区变动工建设。通信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了5个母局的升版扩容,开通了5个RLU模块局和2个第二模块局。城市防洪主体工程赵家段建设顺利完成。第二水厂改扩建工程和供水管网工程竣工投用,全市小舜江水受益人口达到33万人。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工程即将投运。新铺燃气管道19.5公里,新增用户2500户。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邮电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1894万吨公里,比上年减少10.7%。其中,公路32081万吨公里,减少7.6%。全年旅客周转量为6803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7%。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数据和多媒体业务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191万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年新增电话用户4.15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已达20.0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5.34%。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29.57部/百人提高到40.28部/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75285户,比上年末增长6.9%;年末数据通信用户413户,国际互联网络用户25871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1.06倍。 六、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3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分地区看,市区消费品零售总额204723万元,增长12.5%;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96610万元,增长8.8%。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32313万元,下降 4.4%;个私经济零售额239035万元,增长2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0159万元,增长10.5%;餐饮业零售额26961万元,增长9.5%;其他行业零售额64213万元,增长12.0%。 年末全市有商品交易市场65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5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65221万元,比上年增长7.3%。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全市对外贸易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统计,2001年全市外贸收购总额达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自营出口总额21349万美元,增长74.5%;自营进口总额4732万美元,增长33.9%。全年新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4家,累计达到91家。 利用外资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1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协议41个,其中增资7个,合同利用外资56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2%,实际到位外资2800万美元,增长21.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实现境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营业额24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输出劳务610人新办境外企业3家。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存贷持续增加。金融部门继续强化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监督,调整信贷结构,扩大贷款规模,支持了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7.2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8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9.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6亿元。在新增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增加3.27亿元;在新增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增加4.3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0.56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8亿元。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参加财产保险的企业1149家,参加财产保险的居民家庭13009户;全年财产险承保金额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保费收入5344万元,增长2.1%;人身险保费收入9925万元,增长1.1倍;全年国内财产险赔款金额2763万元,增长11.4%,人身险给付金额2268万元,增长1.7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经济建设。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352人,比上年末增长6.3%。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4656人,增长3.5%。 科技事业得到新发展。全年财政用于科技经费支出1680万元,与上年持平;获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地市级16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95件。 技术市场渐趋活跃。全市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60项,成交金额330.6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0.8%。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得到巩固,创建成浙江省教育强县(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5所学校通过省级示范中小学验收;市职教中心、开发区中小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成绩突出,被评为省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办学取得突破,阳光学校成功拍卖改制,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工程正式启动。 2001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622人,初中入学率达98.88 %,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62255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99.9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初中学生巩固率达到99.99%,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2001年,全市考入高校2383人,考入中专359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149人,比上年增加4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文化、新闻和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剧院和电影院7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各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乡镇文化站24个;全年放映电影2641场,观众59.1万人次;《上虞日报》全年出版发行660万份。2001年,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8.8%,入户率达到67.4%;广电宽带IP信息网络和市政务信息网建设不断加快,市政务信息网已完成79个乡镇、部门的接入工作;“上虞信息港”网站层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全年发布各类信息5000余条,点击突破16万次,被省有关部门评为浙江省知名网站。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35个;卫生技术人员2160人,比上年末增长35.9%。其中医生师 829人,增长13.9%;有医疗床位1229张,增长0.2%。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家、省、市比赛中共获金牌85.5枚,银牌64枚,铜牌47枚。全市参加体育锻炼达标活动合格率达98.87%,竞技体育实力连续五届进入全省八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3个,环保系统共有各类工作人员54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32人;环境监理站1个,环境监理人员13人。全面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巩固和扩大“一控双达标”工作成果。至2001年末,全市有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14.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6.21平方公里。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其中2001年新建1个。 生态建设有了新进展。新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1个,累计市级生态示范村3个,省级生态镇1个。 环保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完成“三同时”污染治理项目27项。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即将投运。 按照“以新带老、总量控制”的原则,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74948人,比上年末减少4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3‰(注)。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有各级职业介绍机构18个,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962人,比上年增长90.1%。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与上年持平。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良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56277人,全年实缴统筹金额831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34.1%;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2.61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1105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城乡两支调查队资料,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39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8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储蓄余额9902元,比上年末增加894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全市农民新建住房51.75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71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50.3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31个比上年增加4个;床位549张,比上年增加177张;年末在院人数22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临时救济的达5370人次,城市居民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险对象达450人。全市共有福利企业58家,安排残疾职工1320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中部分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按公安局户籍统计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