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经济要闻

娥江周末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总编信箱

 

经 济 要 闻


致富果?伤心果?


(本报记者 宋建明)“果子比去年好,咋只卖了这个价?”五云村梅农施兴桃最近共出售青梅350多公斤,得了119元钱,每公斤不到0.4元,心里因此除了纳闷还是纳闷。
同施兴桃一样,丰惠镇数千户梅农今年尝到了青梅特别呛人的酸涩。4月25日开秤那天,尽管已有掉价的心理预期,但翻出的那张价格“底牌”,仍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每公斤1元!比去年的开秤价2.6元足足跌了1.6元。

叹息归叹息,梅农们还是源源不断地将青梅运至各收购点出售,过去时常出现的“惜售”现象也不见了,尽管亏得厉害,但能捞回一点成本总还得去捞。“果子来得太多了,4月29日,我收了整整一天一夜,近10万公斤!”贩销大户闻柏龙告诉记者。

但也有放弃采摘的,因为质量比较差,运输又不方便。至5月8日收购基本结束,丰惠镇还有总量的近一成,约15万公斤左右青梅被弃树上,无人问津。

据介绍,这已是青梅价格的第二次大跌,去年平均售价每公斤2.2元,比前年下降1.5元,而今年更是跌至0.6元。短短两年时间,农民心目中的“致富果”就变成了“伤心果”。

两年以前,丰惠的青梅大户每年从树上可采摘的收入达三、四万元,青梅苗不管大小在去年初还每株卖到3元以上,被称之为“摇钱树”。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伤心”故事的上演?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青梅生产事实上又掉进了“旺销—扩种—卖难”的“伤心陷阱”。由于前些年价格一直走高,各地均把发展青梅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发展最猛,省内仅长兴、德清两地就达6万亩。农产品市场价格对生产的调节有明显的滞后性,而青梅的投产期又比较长,因此,价格指挥棒对青梅生产的调节存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一哄而上,对“供求关系”的简单理解,势必造成如今那么多的生产过剩和导致最终的市场失衡。再则,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出口需求不增反降加剧了价格的这种猛跌之势。即使拥有了“东青牌”这一绍兴市名牌和浙江省“青梅之乡”的称号,丰惠青梅也照样难躲其害。

现在,随着市场价格的又一次“跳水”,青梅生产已进入了一个调整周期。最明显的一个例证:丰惠一些苗圃的业主已咬着牙开始掘掉不值分文的青梅苗。这种现象还将持续,直到夏收前,估计有80%的青梅苗将被掘毁,这正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对生产打出的“急停”手势。

“梅农积极性受挫后,可能会不自觉地放松对梅林培育管理,造成果质下降,价格更低。”丰惠镇一位老资格的青梅技术专家不无担心地说。调整期并非全然灰色,只要调整好梅农“受伤”的心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办龙头加工企业、开拓新市场等,都有可能有效扭转被动局面,“鲜果进超市”的初获成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在省报一记者牵线和当地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自5月2日起,丰惠镇已有1万公斤青梅打进宁波一大型超市,收购价为每公斤0.8至1元,据说还非常好销,每天能卖1000多公斤,顾客买回家制作青梅酒、青梅酱等。这一市场的新发现,其意义不可小视。丰惠镇打算明年邀请上海、杭州、宁波的大超市老总来“青梅之乡”采风,力争使更多鲜果进超市进家庭。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