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芳) 我市水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得到迅猛发展。去年全市淡水养殖总面积已达到1033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0120吨,渔业总产值实现4.43亿元,均居绍兴市首位。今年,我市确定新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5万亩,力争新增面积3万亩,新增渔业产量5000吨,新增渔业产值1个亿。 成绩让人欣喜,目标催人奋进,但我市目前的水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有待完善之处,特别是处在入世第一年的关口,如何站稳脚跟,赢得再发展机遇,让更多的河蟹河虾汇入更大市场的“海洋”,还须从几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加快水产养殖产业化步伐,提高养殖效益。据统计,我市目前7个乡镇级水产示范基地和一个省级水产示范基地仍以河蟹标准化养殖和青虾高产高效为主,示范建成面积3500亩,仅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3%左右。所养殖的各类名特优水产品,除曹娥江河蟹专养、混养面积已达5万亩以外,其余发展规模还不够大,形不成块状产业。这其中,除渔业经营发展观念陈旧,对消费结构的变化缺乏了解,渔业生产信息、知识渠道不畅等原因外,渔业基础设施老化、生产能力下降也是一大原因。据调查,我市目前有许多鱼塘年久失修,特别是2700项目区精养鱼塘,堤埂倒塌严重,塘底淤泥厚积,水位变浅,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下降,病菌逐渐增多,同时渔业水域污染日趋扩大,导致渔业环境受到破坏,水域生产能力降低。 其次,进一步拓宽水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我市水产品总量增长迅速,人均水产品拥有量已达50公斤,但相比之下,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却较滞后,水产营销缺乏中介组织,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导致水产品“压塘”、“压价”,养殖户增产不增收,积极性受挫。从目前来看,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再发展后劲,还不能真正成为带动一大片的龙头企业,而一些海产品加工和淡水鱼制干企业,还基本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形成品牌的较少,带动建立的水产基地也少。从这些龙头企业所连接的另一头,即市场来看,局限在江浙沪一带的较多,进入其它大城市的少,出口更几乎是空白。从各方面因素来看,促使水产品出口,在当前已成为拓展市场最具潜力的选择,虽然前有“绿色壁垒”,但出口市场丰厚的潜力和需求量,仍是值得一搏的。 当然,要拓展市场,除提升养殖规模和层次,培育良好的中介营销机构外,创立品牌和标准化问题也是我市水产业发展首当其冲的。我市水产品牌屈指可数,著名的只有“曹娥江”牌河蟹,“前江”牌泥螺等。而同时,这些仅有品牌也存在一个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不仅要求环境保护、生产、包装的标准化,更需营销等技术标准化,否则,水产品即使进军国内大城市也将难获“准入”。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我市提出创建全省水产大市目标,在发展优高渔业、扶持龙头企业、规范品牌上将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这必将促使我市的水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