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海表)新年鳗苗汛期即将来临,但在崧厦镇雀咀渔村很难看到渔民们整网修船的忙碌景象。由于鳗苗捕捞连续6年歉收,许多渔民已无力生产,同时疑惑重重,今年的鳗苗生产还会有戏吗? 雀咀北临杭州湾,现有海洋渔业户近2035户,渔业人口6033人,劳动力3113人,小型机船300余艘,无寸土耕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耕海牧渔,是绍兴市惟一的海洋渔区,曾荣获由国务院颁发的先进渔业大队奖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海洋渔业资源急剧匮乏,渔村捕捞业随之萎缩。正当渔民陷入困境时,海上出现了“软黄金”。1985年渔村渔民开始捕捞鳗苗。为适应近海捕捞鳗苗和节省生产成本,渔民纷纷将“大炮”换成“鸟枪”:卖掉大型机船(80-185马力),建造、购入小型机船(24-50马力),单一从事鳗苗捕捞生产。鳗苗给当地的渔民带来了福音,鳗苗价格扶摇直上,由起初每尾0.08元上涨到1995年每尾15元;渔民年人均捕捞收入由开头的千把元递增到1995年的数万元。至1995年鳗苗生产达到顶峰,单船(一般为3人)至少超过10万元,最高达19万元。于是,灿烂的笑靥在渔家人脸上荡漾;一幢幢新楼在渔村拔地而起……鳗苗给渔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和富足。 然而,一项产业走向巅峰之际,恰恰也是低谷来临之时。由于鳗苗价格大跌和资源衰竭,1996年起鳗苗捕捞形势急转直下,许多渔船无利可图,甚至出现“赤字”,去年单船产值仅为万余元,而生产成本至少在0.5万元以上,导致渔船失修、网具陈旧、隐患增生。有的渔民因无力生产,任渔船在江河、海面上日晒雨淋,风吹浪打。 那么,雀咀渔村怎样才能走出低谷再现辉煌呢?笔者认为渔民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决心转产转业,多方寻找出路。 首先,主攻加工。目前,渔村已形成了以冷冻为依托的水产品加工业,现有水产冷库10座,并拥有一支200多人的水产品加工经营队伍,其中有的还被评为省营销大户。要充分发挥渔民熟悉水产品进货渠道和加工技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更多渔民跻身水产品加工经营行列,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做大水产品加工经营蛋糕,建成水产品加工经营基地。 其次,发展养殖。早在70年代,雀咀渔民就在海涂七六丘创办了养殖场,具有水产养殖技术专长,因此要鼓励渔民开发我市沿海滩涂资源,从事海水养殖。同时,鼓励渔民走出去向外拓展水产养殖,寻求发展空间。雀咀现有30多位渔民向外承包了内塘及外塘水面,如王苗坤、倪海龙等10位渔民跨省承包养殖了上海崇明、江苏射阳等地数百亩水面,开辟了一条勤劳致富的“黄金”水道。 其三,开拓远洋。可利用渔民捕捞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股份制形式,建造600马力以上的大型渔船,发展远洋捕捞,重振往日渔民雄风。 除此之外,政府对渔村要给予优惠政策,并着力扶持能人创办企业,安排渔民就业;年轻的渔民切勿墨守成规,与其咬定“鳗苗”不放松,不如多学技术到外面去闯一闯,树挪死,人挪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惟有如此,才能重新闯出雀咀渔村经济的一方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