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单滨新 杜永刚)最新统计表明,在刚刚过去的2001年,上虞精细化工园区引进项目29个,吸引资金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22%;一期10平方公里中实际开发6平方公里,二期10平方公里的规划通过论证,一个以染料颜料、医药中间体为主的国内一流化工城正在杭州湾畔奋然崛起。 在短短3年时间里,“化工城”为何就在国内精细化工行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令国内化工界刮目相看呢? 集聚力:营造“马太效应” 滩涂上崛起一个“化工城”,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果断决策和鼎力扶持。3年前,我市经过认真考察评估,毅然决定在杭州湾畔划出一块土地,把分散的精细化工企业集聚起来,统一供水供电,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污水治理。 实践证明,园区吸纳的这些企业在这里更快更好地成长,有效增强了竞争力;园区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落户,如此良性互动,“优者更优”、“强者更强”,形成了企业集聚的“马太效应”。 集聚发展保证企业共享基础设施,生产成本大大节省。园区管委会主任俞华钧算了一笔经济帐,他说,原有市区化工企业每天约有4万吨污水排放,如果分散治污,基础设施建设起码要投入20亿元,现在我们只投入2.3亿元建起污水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就达10万吨。据了解,3年多来,园区已投入5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还将投入2.8亿元建设热电厂,投资1500万元建设一座高标准的固体废物焚烧站,投入1500万元新建化工液体专用码头,为企业提供统一的供热、废物焚烧和低廉便捷的运输。 环境力:摆脱瓶颈制约 环保是制约化工业发展的“瓶颈”。园区建设前,我市的二三百家化工企业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周围百姓常为此上访;一些企业要上新项目,迟迟不能批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 上虞精细化工园区的最大优势是环境容量大,治污成本低。从规划图中可以看出,园区北临世界著名潮汐区杭州湾,海水潮涨潮落,形成很强的吸附力,自净能力强,就像一个天然的污水处理厂。同时,园区位于钱塘江下游,污水排放只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排污压力相对小一些。另外,化工区地处广袤滩涂,四周无村居,常年为东南风,内陆居民、经济作物位于下风向,基本没有影响。 环境上的优势直接体现的是社会效益,但最终受益的仍是企业。环境容量大意味着发展空间广阔,为企业今后上规模、多门类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意味着治污的投入产出比也相对高一些。如同样是投入1元钱治污,其他地区可能收到一分的效果,而在此则会收到十分的效果,事半而功倍。 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力”因素是园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拥有东进排涝河、中心河、环塘河,常年水位稳定在2.7-3.1米,供水系统水源来自水质一类的小舜江大型水库,园区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天津、河北等一批内地企业正是看中这一点才进驻园区。截至目前,市内90%以上的新上化工项目都在园区落户,原有市区污染企业慢慢萎缩,每周在当地媒体上公布的市区环境质量基本上都是“优”。 开放力:助推全球竞争 新年伊始,园区管委会就申请将“浙江上虞精细化工园区”更名为“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这一事件折射的是园区管委会强烈的开放意识。 针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管委会积极创新招商手段,坚持“内外并举、以外为主”,不断提高园区开放度。专门建立8000亩的台商、外商投资区,并多次组团赴台湾发布信息。目前已有“正裕”、“久田”等4家台资企业落户,总投资7000万美元,成为我省台商投资密集区。区内企业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外向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如中韩合资上虞韩华化工有限公司与美国PPA公司合资180万美元实施白碳黑项目,并与全球500强之一的法国阿托菲纳公司合作实施双氧水稀释装置项目,迈出了园区与国际化工巨头合作的实质性一步。 去年12月18日,管委会就在香港举行投资说明会,吸引了日、韩、泰、欧美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客商前来洽谈,当场签了3个合资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今年,园区专门把它作为招商引资年,设立招商服务中心,“主攻台湾、拓展日韩、突破欧美”,将组织招商小分队到广东、厦门、昆山等台商密集区及大连、青岛等韩日商密集区“敲门”招商;单独组团赴国外招商引资:4月份到日本、韩国,6月份到德国、法国,10月份到欧美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