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社 会 广 角


在创新中发现自己

———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叶建青小记

本报记者 徐芳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如果运用在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建青身上将是非常贴切的。正是凭借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叶建青从一名普通的上虞灯泡厂工人一路走上了统领几千名包括各种高等学历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在内的大集团的副总经理职位。

为表彰他在公司重要技改项目中工艺路线革新中的创新工作,日前,“阳光”对他颁发了总经理创新特别奖,并由此掀开公司专门设立创新基金的序幕。

相对于这笔奖励来说,20多年前在上虞灯炮厂做普通工人时的那次奖励更让叶建青记忆犹新。那是叶建青高中毕业进厂工作后不久,自幼爱好摆弄些无线电、机械装置的他对面前掌管的一台灯管真空排气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真空排气车都采用双泵轮换运作方式,要两至三人操作。但叶建青在观察中发现,只要改变一些流道环节,其中一个泵就可处于全负荷状态,也就是说可以节约一个泵。节约一个真空泵对那时的一家乡镇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巨额电费、设备费用的节省。对管道路线进行调整后,貌不惊人、初来乍到的叶建青便在全厂引起了轰动,厂里大喜之下奖励给他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成了叶建青创新之路牛刀小试的一个标志,更为他在创新上的日益精进埋下了伏笔。

虽然未进过高等院校进行过专门的学习,但叶建青自信他拥有触类旁通的致胜法宝,那就是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叶建青说那不是纸上和嘴上说说而已的事情,那需要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需要无数个汗流浃背的日子潜心揣磨才能得到的,善于发现的人不比别人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是浅尝辄止。而在于孜孜不倦于求得问题的答案。叶建青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譬如农民插秧,有的快,有的慢,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包含了很多有关效率、质量、人均生产效率等等工程学方面的原理。插秧的手和拿秧的手相互的距离其实就是无效劳动行程的长短,快慢不仅是生理上感觉腰酸背痛所能解释得了的。而不善于观察思考的人一般都只看到这一点。在生产线路改造上也是如此。在车间,工人从一个筐里拿产品上车床加工再放到另一个筐里,就效益来说,这中间取拿产品的过程都不产生效益,作为管理人员就要想方设法降低、控制这种无效劳动。叶建青这次获奖,也在于工艺路线革新中所作出成绩。通过他的努力,硬是把原先需要三四个小时甚至隔天才能出产品的流水线改造成只需一个半小时。而且在采用改造后的国产连线取代传统工艺线状生产线后,避免了产品流水操作过程中升降温过于频繁而导致的玻璃制品易碎裂等质量问题,产品的不良品率大大降低。整条设备总造价为150万元,但每小时能生产1000支,而从台湾引进的120万美元的成套流水设备,每小时也只能生产1200支左右。并且改造后的国产流水线更适合国产原材料和操作员工的生产素质,更适合国内生产企业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所需要的及时的相应调整。

对这条工艺流程线路的改造,时间正值盛夏的八九月份,每天顶着30多度的高温,叶建青和员工们一起一次次绞干被汗浸湿的工作服。那些天,叶建青绷紧了身上每根神经,专注而热切地迎接一条崭新流水线的诞生。

叶建青说他对自己充满自信,用一句鲁迅老先生的话来讲,叫做“放出眼光,自己去拿”。叶建青说,为我所用的改造创新就是自己去拿。在这一点上,尤其对那些发展中急于引进成套设备提高生产水平的企业来说,培养自己改造创新的能力更为关键。公司颁发这次创新特别奖的意义正在这里。叶建青对此更有体会。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处处有创新的闪亮点,每个员工都从各自的分工出发,立足本职充分发掘创新工程的闪光点,形成以创新推动技术升级、产品更新、市场拓展、管理成熟的浓厚氛围,那这个企业必是蓬勃向上的,由此可知,这个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无往而不胜的。

叶建青也由此而产生一种紧迫感。而这种紧迫感不仅将推动着他自己投身于创新和发现,更促使他毫无保留地支持每位员工从事创新。令他鼓舞的是,“阳光”对创新的重视,全社会对创新的嘉许。我市作为一个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县级强市更是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叶建青已两次荣获全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称号,他说,他在创新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自己,一颗不断进取的灵魂。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