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社 会 广 角


咱们的“高老师”

———驿亭镇五夫村会计高四娣和她的故事

本报记者 徐芳

      

每个星期天,天还没亮,通往驿亭镇五夫村的道路上,便会看到一群匆匆赶路的村民,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有的空手,有的则或拎或抬一袋子的活儿。他们的目的地都是一个,那就是那间马上就要挤满排队等候领活的高四娣家。

说起每个星期天从一大早开始的忙碌,高四娣说着说着总会咧开嘴来露出人们熟识的笑脸来,她告诉记者,最多时到她这儿领活的有373人,最少也有250人。

所谓的活儿,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别针的加工活儿,在别针成其为“别针”前,把头和身套在一起,领的料也就是组成别针的头和身了。一般每人限领10公斤,都被高四娣在分发之前一一称好了分袋堆放在屋内,堂前、里屋满地都是,仿佛农家收割季节时满屋的谷袋。高四娣负责验看干活的村民们做好的活,然后按货付钱。交完货的则到高四娣丈夫那儿领一袋新的半成品去,继续加工。高四娣那沉稳老实、捏惯剃头刀的丈夫现在对分派这类活儿也捻熟起来,两夫妇一唱一合,配合默契,屋子里虽人声不断,仍显得井井有条。

当过1990年至1998年我市政协委员的高四娣,是五夫村的村会计,因为她在娘家余姚一所学校和本地一所村小当过代课教师,因此大家都愿意叫她“高老师”。高四娣在做村会计前最多的时间是在村编织袋厂做工人,后来做到成品车间的主任,但1992年,厂子便倒掉了。高四娣的2700元被欠的工资都被换成了成捆成包的编织袋。而由此,却开启了她做起编织袋经销加工业的大门。她以低于原出厂价的价格,更优于原有加工质量的优势赢得了以往厂里订货客户的信任,订单开始源源不断涌来。质优价廉是高四娣的致胜法宝,为此,她反复选点,与生产厂家沟通,改进质量,有时甚至对退回的有问题产品加倍付加工钱予以重做。如今,大到21米长的火车上专用编织袋,小到普通盛装袋,高四娣一年也能做20多万只近10万元的业务量。

做起别针,则完全是偶然回娘家中引发的事,别针加工看似赚得少,但由于它机动性大,不占用固定大块时间,深受在家闲着的妇孺老人们的欢迎,适应得快,手脚麻利的,一天也能赚个10来元,这对农村无什么收入的人来说已不是一笔小数。打定主意要把别针活引进五夫村的高四娣,当天就载着原料回了家。在她的发动下,从高四娣一些邻居开始做起,做别针的活便一传十,十传百做开了,远到横塘等十里见方的村落里都有人开始干起了别针加工。

原先觉得做点活能给村民们添个买酱油钱的高四娣,有一天却觉得别针的分量不轻。一天,村里的一位特殊人物走进家门,也向“高老师”领要活儿。她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中年妇女,丈夫长年在外赚小工钱,儿子已长大成人但也没什么工作,家里还要供养年迈的婆婆,穷苦之家再加上生理缺陷,日子便日见窘迫。上年记的婆婆享受不到平安康乐,还要受智残儿媳的无端辱骂,整日愁眉苦脸。知道她家情况的高四娣一口答应,并手把手教她加工,终于有一天,这位姓罗的女人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工钱。她的婆婆闻讯后专程赶到高四娣家里,牵着她的手不肯放,“谢谢你,高老师,这下,我们家可有活路了!”而在这之后,村里一些有智残的人纷纷找上门来,高四娣一视同仁,除了手把手教,有时还负责送钱上门。

其实,我也只是个普通女人,高四娣用她特有的爽直语气告诉记者,她第一次赴厦门交货提款路上就连觉也没敢睡,那也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等拿到2万多现金时,她都不知道往哪放带回家去,最后是摊薄放在一只长统丝袜里绑着腰心惊肉跳地回到了家。但人就是怕锻炼,越炼胆子就会大起来,走出去,天地才宽着呢!

高四娣准备把别针加工厂办起来,到时就不用再去配货了,直接就在家里完成原料半成品加工,不仅省了成本,最主要的是还能再安排村里20多个劳力干活,高四娣看中的更是后一点。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