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有义 “尊敬的局长先生:请求贵局帮我寻找一位名叫石阿林的老人。石阿林阿姨离开上海已有6年多了,分别时因匆忙没有留下地址,只记得平时石阿姨说过自己是上虞百官一带的人。6年多来我和徐家晚辈一直很想念阿林阿姨,很想找到阿林阿姨,不知她现在生活怎么样,是否需要帮助,千万千万帮助我们找到石阿林阿姨,感激万分……” 这是一封由一位77岁的老人写给绍兴市民政局局长的求助信。这位77岁的老人名叫王永兴,家住上海南汇区。他在信中说,上个世纪70年代,石阿姨开始服侍徐家中风瘫痪的老保姆徐阿英,20多年来,尽心尽职,真情款款,演绎了一个小保姆照顾老保姆的真情故事。此事后来被《新民晚报》得知,以“老保姆患中风,生活难以自理,东家子女情深,请来保姆照料”为题进行了报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6年前,上海斜徐路徐家房屋要拆迁,徐家晚辈把老保姆接到江苏镇江家中居住,与石阿林阿姨匆匆道别,竟没有记下石阿姨的家庭地址,从此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长长的思念。 “石阿林阿姨,你在哪里?”这是一位77岁的老人发自内心真诚而刺心的呼唤。呼唤石阿林阿姨的不仅仅只有王永兴,还有现定居江苏镇江的徐家老老少少。想念石阿林,是因为他们难忘“阿娘”的真情,呼唤石阿林,是因为他们感动人间的真情。 “阿娘”名叫徐阿英,也就是写信人王永兴老人的亲阿姨。上世纪30年代,徐阿英跨进上海斜徐路478弄198号徐家大门当保姆。现定居江苏镇江的徐先生回忆说:当时阿娘还只有20零些,自己甚至还没有出世。阿娘先后生过5个孩子,战争和疾病先后夺去了5个幼小的生命,到25岁时,丈夫也因故去世了,留下了孑然一身的阿娘。或许是爱让她有了生存的力量,坚强的阿娘并没有因此而垮下,她将母爱全部倾注在我们姐弟6人身上。白天把我们送到幼儿园后,就静静坐在幼儿园门口织毛衣,中午陪我们一块儿吃饭,晚上哄着我们睡觉。 徐先生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悠悠说道,解放初期,我们的父母相继去世,阿娘主动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她全心全意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循循善诱教导我们好好做人,促使我们后来一个个学业有成,有的参了军,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进了科研机构,还有的出国深造。阿娘真是把我们当作了己出,她深沉爱着我们。有一年的冬天,她开始早早准备我们最喜欢吃的酱肉,爬到凳上,想把酱肉晾起来,不料竟中风半瘫了!在此后的20多年里,是石阿林阿姨承担起了阿娘的起居饮食,并把阿娘当作自己的亲娘对待,我们感激石阿林阿姨,更感动于她的一片真情!后来搬家使得我们分了手,但6年多来,我们无时不在想念石阿林阿姨,记着她对阿娘的好处,念着一个乡下女子可敬可亲的面容。 保姆有爱 徐阿英中风半瘫后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徐家姐弟主动从各自不多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为阿娘治病,替阿娘请保姆。石阿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接过了照料徐阿英的担子。 小保姆照顾老保姆——少有,阿林照顾徐阿英——有缘。20多年来,石阿林照顾比她大30岁的徐阿英,已完全超越了一个做保姆的职责,太多的是女儿对母亲的挚情。因为疾病与贫穷,石阿林在年轻时也有2个孩子从小夭折,同病相怜,同命相牵,石阿林非常同情徐阿英的遭遇,同时又非常饮佩她不屈的性格和无私的爱心,决心也要像徐阿英一样做个强女人,好保姆,并让她安心快乐地度完余生。 替老人洗衣、做饭、搞卫生;帮老人梳头、洗脚、倒痰盂;为老人喂饭、说笑、赶蚊子,因为心中有爱,石阿林的保姆工作也就做得有声有色。由于经济有限,徐家儿女又都在外头工作,很少回家,因此,两人吃得非常简单,常是粗茶淡饭。知道老人喜欢吃鸭,石阿林总是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挤出一点来,替老人打上一二回牙祭,但自己却舍不得夹取一块。20多年来,石阿林穿的都是别人穿过的衣服,不曾买过一件新衣服,但面对一位半瘫的老人,她却舍得花钱,她说这是为了让老人高兴。为了替老人解闷,她搜肠刮肚编想笑话,这也真难为了目不识丁的她。炎炎夏日,怕老人被蚊子盯着,她不停用扇为老人驱打;飕飕冬日,怕老人的双手生冻疮,她经常把老人的双手贴到自己的脸上,晚上则把老人的双脚焐到自己的身上。 最让老人心热的是石阿林还掏钱买来毛线和帆布,为老人编织毛线衫和缝做布鞋。看到石阿林挑灯夜织,老人想到自己当初在校门口为徐家孩子编织毛线衫的情景,禁不住热泪盈眶。 20多年,这对两个长相守的人来说,是一段个人生命中不短的时期;但对两个要分别的人来说又显得那么短暂。1996年,上海斜徐路的房子要拆迁,徐家准备把家安到江苏镇江。看到与自己相守了20多年的石阿林收拾包裹欲回乡下老家,百感交集的徐阿英扶着一把凳子抽泣起来,因为她知道,自己已80多岁了,留在世上的日子不多,这一别不知是否还能相见。回想20多年来石阿林对自己无微不至的贴心照顾,老人挽留起石阿林:“跟我一起去镇江吧!我离不开你!”石阿林噙着泪花对老人说“我也舍不得你啊!可说句心里话,那里毕竟不是你的家,再说这么长时间了,我也该回自己的家去看看了!”望着石阿林渐渐离去的身影,徐阿英拄着凳子哭成了一个泪人…… 与阿林分手后,徐阿英老人依然念念不忘与自己朝夕相处20多年情同母女的阿林。据徐阿英的外甥王永兴说,年过90的姨母最后一次病重进医院后,见着医生、护士都说“阿林”,临终前还默念着阿林的名字…… 人间有情 回到梁湖老家,看到自己的一对儿女都安稳地生活着,石阿林感到非常欣慰,但欣慰之余,更多则是对徐阿英的牵挂。石阿林的儿子陈玉清说,我娘经常喜欢一个人坐着呆呆发愣,我们都知道她是在想着过去的事和念着徐太太。有一次她竟从邻居那里买来一只很大的呆婆鸭,说要带给阿娘吃。我们提醒她说徐太太已去镇江了,她才恍然大悟地自言自语说:“哦,分手匆忙,竟不知道徐家的地址!唉,阿娘最喜欢吃鸭了,介大的呆婆鸭,她见了不知有多开心!” 回家才住了2个月,原先曾请石阿林做过保姆的一位名叫冯江南的人来信,请她去北京弟弟冯江东家照顾刚出生的孩子。这一去又是6年有余,今年“五一”节,北京冯江东一家三口与上海冯江南一家三口及他们的亲戚一行10人,开了私家车陪老人回到上虞。原来是老人有叶落归根的想法,但冯江东呢一则担心她在乡下过不习惯,二则这么多年来也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心底不愿她离开,因此想和石阿林的儿女商量一下,暂时再在北京住段时间。临行时,冯家人对石阿林的儿女说:“请你们放心,她这么大年纪了,我们不会再让她做什么家务,我们只是想把她当娘一样的服侍几年。”石阿林的儿子陈玉清、女儿陈秋香则对冯家人说:“你们对伢娘好,伢是绝对放心的,但是伢想,娘为了伢这个家庭,已经吃了半个世纪的苦,现在日子好过了,也该轮到伢做子女的尽尽孝了。但是,娘在外头,伢总是不放心,常常要挂念着伊,伢总希望伊早日回来,亲眼见伊快快乐乐、安安稳稳度完晚年生活。” 面对老东家努力找寻她、新东家竭力挽留她、自己子女合力企盼她的情形,石阿林真有些难以抉择了。但是,年过古稀的她此时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快乐,她笑着对人说,人间有情,这让吃了大半辈子苦的我不再感到苦,而是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