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社 会 广 角


建筑、钢琴,我的未来不是梦

——一位大学生的成长历程

本报记者 陆军


      

初见到鲁正,给人的印象是一位透着灵气的小伙子。在开发区的一家早餐店里,他向记者谈起现在的大学生活,尤其是自己对建筑和钢琴艺术的追求。激扬的青春在他的脸上漾溢,他说,他很忙,这个暑假马上就要回上海了,在那要准备英语考试,还有小学生要他辅导钢琴。

鲁正现在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工民建筑是他攻读的主要专业,但今年20岁的他,钢琴已伴随他走过了10余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声的琴韵赋予建筑更多的艺术空间,而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又展现了丰富的艺术世界。

鲁正认为,使他在同济这块建筑殿堂里得以成长,首先离不开家乡的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和父母对他无尽的关爱。童年时的鲁正参加幼儿园的文艺演出,是一名出色的手风琴手,六七岁的孩子背着重达15公斤的手风琴,步履蹒跚,但家长又不忍扼杀他的音乐天赋,这时有人建议他去学钢琴。上虞师范的傅老师听听他的演奏,又看看他的手,发现了这棵好苗子。鲁正的手指长得特别细长,松驰,乐感又好,从此,7岁的他拜师学琴,开始在钢琴的音乐海洋里翱翔起来。

八十年代末,上虞学琴的孩子还不多,到青少年宫租用钢琴,一个月才5元钱。老师教得认真,鲁正学得用功,随着钢琴演奏技巧的逐渐入门,他开始爱好钢琴这门高雅的音乐艺术了。父母见他学琴这样投入,读小学一年级那年特地花5000多元钱从上海买来了一台钢琴,两年后又师从杭州艺术学校的姚镁教授。说起学琴的艰辛,母子俩真有说不完的辛酸。每个星期天,母子俩早早起床,带上早餐乘7点多的火车赶往杭州,一直要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有一次母子俩为省下二角钱的车费,从城站步行到学琴地点,途中遇上暴雨,当他们赶到老师处时,浑身上下早已湿成一片。就这样从小学到初中的五年多时间,上虞杭州的300多个来来回回,已不知留下了多少坎坷的学琴足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鲁正的钢琴水平从业余三级考到五级、八级,上高中时又考到业余最高的十级,1995年鲁正参加浙江省首届聂耳·施特劳斯钢琴大赛,荣幸地获得了金奖。随后又赴京参加全国青少年业余钢琴大赛,但不幸的是到京的当天,钱包被窃,人地生疏的母子俩只得匆忙返回。

与其说十余年的学琴生涯成就了鲁正的钢琴艺术,不如说更多的是培养了他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学习毅力。从小学到大学,艰辛、努力、成功伴随着他的学业,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学校前茅。1997年参加中考,鲁正获得中考第一名,荣获了舜杰奖学金。2000年高考,他排名全市理科第12名,再次获得舜杰奖学金。他在《我和舜杰奖学金》一文中说,学钢琴需要毅力,但同时我有更多的鞭策和鼓励,尤其是中考那年获得第一名,当老师通知我去领奖时,我感到十分意外。当我看着高考文、理状元高举奖状时,我就暗下决心:三年后我参加高考,也要像他们一样。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同济大学他博闻强记,孜孜不倦,他的成绩在学院本届学生中一直名列前茅,去年他在同济土木工程学院15个班的近500名学员中以优秀成绩获得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上一学年,他又以综合分本专业第8名的成绩,有望再次获得二等奖学金。而最令他难忘的是,去年同济大学举行首届艺术节的钢琴比赛,他作为惟一的一名一等奖获得者,中国著名钢琴家孔祥东亲自上台向他颁发证书,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与他合影留念。鲁正说,我的未来不是梦,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