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满堂屋,艺雕伴人生!走进市区恒利小区东二区19幢303室,你会由衷发出这样的感叹。 现代建筑的砖混结构客厅,改造成青瓦古砖的围壁,南边主人工作室,搭起了雅致的竹坊,北墙的陈列架上,放满竹雕的诗筒、帽筒和臂搁。正墙用圆竹题刻的“菊楼”,显示出主人的风雅。房间照壁竹片拼接,刻有王维《红豆》诗的折扇和团扇,情趣盎然。竹雕的青菜,竹刻的老鹰,竹制的排匾,竹画的丹青。这里俨然是一个竹的天地,就连女主人给来客端上的烟灰缸也是竹制的,外周刻写着“来往千载,吞吐大荒”八个大字。 这家的主人叫田文飚,今年33岁,人长得清瘦精神,在上三高速蒿坝管理所收费班工作。田文飚平时不玩棋牌,不交朋友,甚至不看电视,对竹刻却情有独钟。 田文飚爱上竹刻艺术还得回溯到十年以前。一次,他在周巷古玩市场看到了一只古色古香的竹刻笔筒,爱不释手,一问价钱,才知这不是普通的工艺品,价格不菲。回到家后,总感到魂不守舍,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我也可以刻出这样的作品来。就这样,他对竹刻一见钟情,从此人生就变得阳光灿烂。胸中有丘壑,万物在心海,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他从建筑工地上捡了一段竹子,刻了一个“松下苦读”的故事。第一件作品虽然非常粗糙笨拙,他却敝帚自珍,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一段时间,竹刻技艺进步很缓慢,一则由于时间的限制,完全要靠业余时间,二则由于竹刻艺术比较冷门,附近没有师傅可拜,也很少有实物可以揣摩,但这些都没有让他停步不前。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的热情,千方百计地寻找与竹刻有关的资料书,只要与竹字有关的资料,就喜笑颜开,不管价钱多高,先买为快,后来终于在上海博物馆买到《竹刻艺术》、《徽州竹雕艺术》等资料书,心情激动,如获至宝。在慢慢地摸索中,他感到自己和竹越来越默契,用刀也越来越顺手,手中的作品也开始像模像样,他拿着作品向西泠印社的老师请教,又向附近的民间艺人讨教传统技法,兼收并蓄,吸收了木雕、篆刻、竹刻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法,用刀明快利落,如写字一般游刃有余。 谈到竹刻艺术,田文飚兴致勃勃。他说竹刻看似简单,其实一件作品从山上的毛竹变成成品,需要十多道工序,特别是毛坯的加工,更要身体力行,不能借助他人之手,因为毛竹从选材时,脑中就要设计好成品的样式。在经过了选材、运输、防蛀、增白等十来道工序后,雕刻倒变得次要了。雕刻时可以随物赋形,作品的形式也不胜枚举,常见的有笔筒、臂搁、扇骨、竹杖、竹联等。雕法也有浅刻、深刻、浮雕、圆雕、透雕、留青等多种形式,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 田文飚勤于刻竹,但更爱竹。每逢上夜班,白天就是他寻找坯竹的良机。上虞盛产竹子,他骑着摩托车,访遍了大大小小的竹山,找到了许多“宝贝”。这些“宝贝”中,有书卷形竹,心形竹,元宝形竹,龟贝竹,扁竹等。田文飚说,竹刻需要才艺,但更需要选材。他拿出一截罕见的书卷形竹,乐滋滋地讲起了这截“宝贝”的发掘经过。一次,他到蒿坝马池岙寻“宝”,发现紧贴一座老坟的坟廊长着一株毛竹,毛竹外部当中位置自幼被坟拜台石的尖角顶住。长成后,被尖石顶住的那截毛竹背平中凹两旁圆,外形酷似翻开的书卷。田文飚一见,如获至宝。但是,开挖竹子破人坟面很不道德,田文飚只好怏怏而归。但“宝”在眼前,空手而归毕竟情有不甘,同时又怕好竹被外地寻宝者掘走,所以以后几周,只要一有空,他一直转悠在老坟周围,守在这支竹旁。当地有位年过7旬的管山老人见田文飚行迹怪异,就上前盘问。田文飚把老人领到老坟旁,指着毛竹说明了原委。老人呵呵一笑,说,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坟刚好是我的祖坟,看你这么迷竹,这竹就归你啦!田文飚掘竹回家,如醍醐灌顶,飘然欲仙,如同捧回一只金元宝。 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钟爱一生的东西不容易,心有所托的人生是幸福的。田文飚在自己的竹刻天地里找到了一片自由的天空,在这天空中,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可以静观人生风云。天天刻竹,天天天蓝。人生苦乐的含义被重新定位,在苦的一端渐渐缩小的同时,人生的快乐也就被放大了。 现在,田文飚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个“江南奇竹馆”,他为这个梦想默默努力着。他说自己现在还很普通,但在竹刻的园地里活得有滋有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鸟的翅膀,而我已飞过。让我们祝福他,祝他早日梦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