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总编信箱

 

社 会 广 角


一位老人的“牛缘”

      

(见习记者 宋彦佩) 过去有句俗语叫“讨饭养猴,种田养牛”。本文的主人公刘松汉就因这句俗语而与牛结缘至今。

今年已到古稀之年的刘松汉,似乎得了牛的灵气,身体硬朗得很。他没有一声咳嗽,不打一次防疫针,连伤风感冒等小病也从不与他沾边。老人酒量过人,一日三餐老黄酒,每天要喝上三斤;抽的是西湖牌香烟,一天至少三包。

老刘从六岁开始牛背上的生活,十一二岁就担当起正角色,牵着牛四处耕、耙,赚起了工分,那时耕1亩地的报酬是1斗米。到了土改时期,村庄里七八户养牛的都把牛卖掉了,只剩下老刘还是改变不了早上5点或6点放牛的生物钟。因为与牛有了感情,懂牛脾气,老刘也会看牛相。他说牛的个性和特点像人一样,分老实与狡猾,老刘只要一眼就能看出牛的品性。他还能看牛齿识牛龄,其诀窍是黄牛看牙心,水牛看牙斑。有一头牛他养了20年,生了14只小牛。

刘松汉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养牛的,到他是第四代了。在曾祖父、祖父手里牛是农家的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牛是天上放下来帮助农民的,是农民的朋友。那时生产力不发达,运输、晒盐、灌溉、碾米、打油,遇到重力活少不了牛的份。牛死后,当地农民就把它入土埋葬,吃牛肉会被人唾弃,是“不道德”的事。如果宰杀牛是要被判刑的。他的叔父在生产队时,因管理不善冻死一头怀孕的牛,被指控为破坏农业生产,竟被判处死刑。

到他父亲这一代,牛仍是农业生产中的“中坚力量”。家是中农,有田地40多亩,他父亲头脑活络,用养牛换工种田的办法省去劳力雇用费。刘松汉6岁时,父亲就在兄妹4个中挑他放牛。老刘也就在看牛、养牛、赶牛的岁月中成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刘也靠牛吃农家饭。虽然现在有了“铁牛”,水牛的劳动力舞台在逐步缩小,特别是平原地带,但依老刘的话讲,养牛的收入却不减当年,靠着牛每年他拿着自己赚的“养老金”——1万元。

老刘说现在农村方圆几十里养牛的太少了,可耕田牛还是不可或缺。田头地角拖拉机往往犁不到;田地偏僻或交通不便,拖拉机常常进不了,还得劳驾犁田的祖师爷——牛再次出山。现在老刘的耕、耙生意非常红火,耕田每亩20元,耙田每亩7元,从来没人讨价还价,全年能赚4000元。只是这活儿季节性强,忙时忙,闲时闲。耕、耙的那会儿整天几乎没有停,有时连相邻的马诸、梁弄等地都有人专程请他,他只好婉言谢绝。养着牛,老刘每年还能“抱”上一头小牛,小牛出生后,他养上6个月转卖掉就有2000元。年前,老刘像个生意人,去天台、黄岩等地组织货源,买来几头瘦牛,凭他的养牛经验,养上2个月再卖掉肥牛,每只他能赚回千把块。他还喜滋滋地说,现在农村信用社可贷款了,以后还可多养几头牛呢!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