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经济要闻

娥江周末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总编信箱

 

娥 江 周 末


促膝感受何振梁

本报记者 余广海


      

春光明媚的四月,何振梁先生携夫人梁丽娟回到故乡上虞观光视察,与家乡人民面对面地站在一起握手、交谈,使人们近距离品味了世界名人的魅力和风范。本报记者有幸直接采访何振梁先生。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促膝聆听何振梁先生讲述申奥的酸甜苦辣,感受了他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拳拳之心,也第一次听到了其中的不少小故事、小插曲。面对面的采访,使我们对何振梁先生的人格魅力、德智双馨有了更直接的体会。

萨马兰奇的发音

何振梁先生讲述了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世贸中心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的激动场面。

当天一早,萨马兰奇的秘书就来找何振梁先生,向他请教北京的“京”字发音。因为萨马兰奇是西班牙人,按英文拼法,他把京字常常念成“根”,口音一直没有改过来。何振梁先生通晓多国语言,根据西班牙文的发音,在“京”的英文拼音后面加上了“D”。这样,萨马兰奇就能准确地念出“北京”。当晚22时10分,萨马兰奇在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准确而有力地发出“北京”的声音。全场为北京而欢呼。

何振梁说,当时在会场上我国几位陈述人陈述得都很成功。在他用英文陈述完后,会场里爆发出“精彩极了”的喊声。这种情况是历次类似会议中所没有的,说明了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众望所归。

何振梁讲述了萨马兰奇宣布前后的情景:萨马兰奇在走向台前宣布经过何振梁先生身边时,何振梁与萨马兰奇的眼睛四目相交时,萨马兰奇带有高兴和意味深长的眼神,使何振梁当时就预感到北京申奥成功了。在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的那一刻,何振梁各种感觉涌上心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轻拍对方的后背,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当中国台北委员吴经国含着泪水走过来与何振梁相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72岁的何振梁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他回忆起1993年申奥的往事。他说,那次我们以一票之差负于悉尼,但43票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的,当时能得到这么高的票数,在众多的申办城市脱颖而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虽然申办不成功,但我们为拥有那么多朋友而自豪。国际奥委会第二副主席在宣布后的第二天就对何振梁先生讲,他投了悉尼的票,但心里想的是北京,何振梁对他的坦诚十分感动。
北京奥运会最缺什么

谈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情况,何振梁先生说,北京市和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对筹备工作很努力,日常工作早就开始了,最近发了行动规划,已经开始一些场馆的建设准备工作,将向国内外招标;城市的设施建设也都开始;体育系统已详细研究了备战计划,抓好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但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到2007年要完成场馆建设及各类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赛前测试赛,实际只有5年时间。这5年里,我们要把各项工作都做好,时间很紧,必须要只争朝夕。何振梁先生说,筹备工作有大量的事要做,需要全国共同支持和参与。北京奥运会只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才能举办成功。奥运会筹备有大量的建筑量,不是光靠北京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国内外的参与。浙江是建筑大省,上虞也是全国建筑大县,在奥运场馆和有关设施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应该积极参与。

北京奥运会最缺什么?何振梁说,最缺的是管理和组织工作的人才。他说,过去我们有过综合性运动会的丰富经验,如成功举办亚运会和全运会以及国际性的各类比赛,但奥运会的规模更大。奥运会有300个小项、28个大项的比赛项目,参加运动员18000多名,还有大量的随行人员、记者、观众,要使奥运会有条不紊地开展,组织工作十分关键,这方面的人才也是最需要的。

无怨无悔搞体育

不久前,何振梁先生获得了我国体育工作最高奖终身体育成就奖。在他接奖时,全场与会者起立,热烈鼓掌,表达人们对何振梁先生的敬重和爱戴。谈起当时感想时,何振梁说:“那天3月22日刚好是建国初期中国体育领导人贺龙同志106周年诞辰纪念日,并且公历和农历刚好都是贺龙的诞辰日。由贺龙的女儿宣布这项奖项属于我,老领导荣高棠亲自授奖给我,我心里很激动。”他十分谦逊地说:“尽管我从事体育工作五十年,但其他为我国体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同志很多,像乒乓球队、登山队,像老领导荣高棠等,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同志,我觉得受之有愧,这个奖应该给他们。我只不过是机遇好,这次申奥成功了。”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何振梁先生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了50年?何振梁说:我是从旧中国过来的人,懂得民族落后意味着什么。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国内有许多困难,国际上的压力也很大。中国强大起来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我们不仅要在政治上站起来,还要在经济、体育等方面并驾齐驱,恢复中国历史上的强盛地位。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尽份力量是我最幸福的事情。这是支撑我走过50年体育历程的力量。

何振梁先生自61岁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一直没有能像其他老人一样过上清闲的日子,两次申奥他不停地奔波,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73岁高龄了,何振梁先生仍在为体育事业忙碌着,他要为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出谋划策,主动承担起许多工作任务,还担任着国际奥委会执委、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经常飞越五大洲。但何振梁先生说,晚年生活很充实,能为体育事业付出感到愉快。

军功章里有夫人的一半

谈起事业的成功,何振梁先生说:“军功章里有老伴的一半,她跟着我南征北战,不仅为我‘保驾护航’,还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做国际奥委会委员夫人的工作,夫人工作做好了,丈夫的问题也就不大了。在1993年申奥时,绝大多数夫人都说,假如她们有投票的权,她们一定投中国的票。”
何振梁先生夫人梁丽娟在谈起与国际奥委会委员夫人们交往时说:在与她们接触中,她不谈申奥的事,而是与她们谈家庭、谈孩子,在拉家常中增进了解。在出去旅游时,她总是有意识地带上照相机,给她们拍照留影,然后把相片寄过去。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使她们成了好朋友。

梁丽娟说,何振梁先生在家里是好丈夫、好爸爸、好爷爷,我们志同道合,两人连长相都很相似,在家里两人常常异口同声地说同一句话。夫妻俩工作相互支持。梁丽娟原是人民日报记者,早些年,报社派她去英国工作,她征求何振梁先生的意见,何振梁先生非常支持,一口答应她去英国。在这几年里,何振梁把家管得好好的。

《何振梁与奥林匹克》这本书的作者是梁丽娟,谈起这本书的写作,梁丽娟说:当时领导多次提出要写这本书,何振梁先生都不同意。领导耐心地做工作:这本书记载的是五十年体育的历史,并非仅仅宣传他。最终何振梁先生同意了。但由谁来写,这是个问题。采访何振梁需要大量的大块时间,何振梁忙着许多事务,在五大洲穿行,让其他人采访很难。而作为夫人的梁丽娟,情况最熟,采访方便,可以利用空余时间一点一滴地进行采访。因而,最后领导确定由梁丽娟撰写。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是否再写《何振梁与奥林匹克》的续集?梁丽娟说,正在考虑,打算再写一本,写上圆满句号。

何振梁,申奥功臣、中国终身体育成就奖的获得者、家乡上虞人民的骄傲,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燃起的时候,人们能见到您慈祥、睿智的身影,能见到在您挥过稳重而有力的双手后,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又创新辉煌。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