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称:上虞不但是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而且也是我国早期青瓷的生产中心。 因发现东汉青瓷窑址而把我国生产青瓷历史的上限提早到东汉的上浦四峰山的小仙坛附近,最近又有新的重大发现:距小仙坛仅几百米之遥的半山坡上有大量大型的与小仙坛同时代的青瓷残片堆积物遗存。经初步考证,其烧制工艺已达到当时最高境界,这是能证明我市是越窑青瓷发源地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一新发现,现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青瓷残片偶然发现 去年年底,我市根据省政府的有关精神,专门召开了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并到各重点乡镇举办培训班。 其中,上浦镇以古窑多而被列入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的重点乡镇之一,该镇现有省级文保单位两处,上虞市级文保单位7处,而其中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的小仙坛就是在1973年发现的。 在上浦镇召开由各村会计、文保员参加的培训会议后,市文管所又挑选四五位业务素质好、踏实肯干的文保员进行了强化培训,上浦镇石浦村文保员董新民参加了这次强化培训。 一过了正月十五,有一定文物基础知识的董新民就立即忙开了,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专往一些平时很少有人去的山沟里钻。3月中旬的一天,还有点春寒料峭,但四峰山一带已呈现勃勃生机,空灵的山谷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空气中夹着阵阵青草的甜味。他来到四峰山山脚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现半山坡上有一大片发亮的东西,于是,他顺着山路寻到发亮处,看到刚开始平整的山地上,有许多破残的瓷器残片。于是,他立即与跟他同一组的文保员钱苗兴联系,对这处窑址进行初步调查,认为质量尚可,但并没意识到重要性。 半个月后,市文管所专业人员到上浦镇了解普查情况,听到这一发现,立即对捡来的瓷片进行了检测,并到实地初步考证,认为这处发现的瓷片质量、器型普遍超过小仙坛,将会在青瓷考证研究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至此,上虞又发现可与小仙坛媲美瓷器的消息不胫而走。 新发现的瓷器质量达到同时代顶峰 据市文物管理所初步检测,在上浦小仙坛附近新发现的窑址质量优于其它同类窑址,其特点有:其一,从现场捡回的瓷片胎质呈现浅灰色,烧结度很好,胎质致密。两瓷片互相敲打能发出金属声。其二,胎釉结合紧密,不易产生剥釉,釉色呈青绿、青灰色,产品内外施釉,象洗、碗等产品都内外施釉,器内施满釉,器外施釉到近底足处。根据瓷片对比,釉色比小仙坛瓷片更清澈滋润。其三,瓷片的纹饰很精美,有弦纹、水波纹、菱形纹上下布短直线、网纹、叶脉纹、铺兽、麻布纹等10多种纹饰。 我市文物专家又对这些新发现的瓷片进行初步考证,认为可以肯定这些瓷片与小仙坛同属一时期的说法成立。 理由是经初步考证,钟、瓿、等产品都是从原始瓷器演变过来的,到三国两晋时期这种器形就比较少见了;而网纹、麻布纹等饰在秦汉原始瓷时期比较常见,而三国两晋时期经常使用的网格纹、联珠纹等,在该窑址中都没有发现。所以可以肯定,该窑址烧造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 当年小仙坛窑址的瓷片标本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各种数据已达到成熟瓷器的标准,但从瓷片数量较少、器型较小等综合情况分析,当时个别窑场中生产的一部分原始青瓷,虽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如胎质细腻,外壁通体施釉,但胎骨的烧结程度还不够高,釉层也显得稍薄,釉色普遍青中泛黄。新发现的窑址瓷片,烧制器物较多,大多数是大型器,总体釉色漂亮,比小仙坛的更清澈淡雅,纹色也较小仙坛更丰富精美,瓷物种类也比小仙坛丰富。经初步试掘,地下堆积层十分丰富,初步估计窑址分布范围十分广。 给上虞是我国青瓷发源地说法加了一个重码 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它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把我国瓷器出现的时间定在东汉,是有大量考古资料作为依据的。在浙江上虞、慈溪、永嘉等市县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并发现过瓷制品。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坚信,上虞市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把它定为东汉中晚期,应该是比较确切的。 而作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曹娥江两岸古窑遗址星罗棋布,多达300余处。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东北坡的小仙坛东汉青瓷窑址因分布于小仙庙祭坛周围而得名,当年出土物器有、瓿、碗、壶、罐等。器表拍印杉叶纹、三角纹、窗棂纹等。胎质灰白,施石灰釉,色青灰,光亮匀润。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的瓷片标本和窑址附近的瓷土矿中的瓷石样品作过许多测试和化验工作,并分别发表了《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和《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等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浙江的瓷窑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而小仙坛窑址中的瓷片和该窑址附近的瓷土矿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表明这个窑场就是采用附近的瓷石作为自己的制瓷原料的。该窑场的制品,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最低仅0.16%,抗折强度每平方厘米710公斤,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而且有着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表面有光泽,犹如一池清水。 考古学家曾对一件编号为H5的上虞小仙坛窑址出土的东汉越窑青釉斜方格印纹腹下部残片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瓷器在化学组成分布图上的位置接近于瓷器的组成点。H5的烧成温度已达1310±20℃,说明这时的高温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上虞是古代陶瓷业发达地区,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青瓷发源地,这可以从上述几个数字中看出来,并可以证明当时的瓷器已达到了现代日用品标准,被陶瓷界称为“东汉上虞烧制瓷器成功,成为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为学术界“东汉有瓷说”的创立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而新近发现的窑址青瓷残片,又给上虞是我国青瓷发源地的说法增添了一个重重的法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