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邵鹏飞)从1998年11月25日小舜江移民一期动迁至今,已整整过去三个年头。移民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山村,迁入汤浦、沥海、崧厦等乡镇,经过三年的时光,他们的生活习惯吗?从事什么工作生产?经济收入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春节前几天走进移民村,走访了几户移民家庭。 要找移民村很容易,无论是就近迁入汤浦镇的岙岭下新村、水坑口新村,还是迁往沥海镇的下越新村,崧厦镇的庙下新村等等,都位于镇区中心附近,都是整齐划一的房子。据了解,所有移民村都是按照“生活自如、设施共享、交通便捷、美观实惠”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分平房、两层楼房和三层楼房3种楼层,8类房型,6间一幢,移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6平方米。住宅内配有厨卫、给排水和用电设施。村内区间道路全部硬化,每幢楼都标有村名和楼牌号。因此,乘车到有移民村的镇,不用向人打听,只要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屋子,那就是移民村了。 走出大山天地宽 笔者第一站先去汤浦镇。在快到镇中心的路口,就看见不远处一片红瓦屋顶水泥外墙的房子,一样的颜色和新旧。下车沿宽阔的进村水泥路步行几分钟,跨过一座高高的大桥,岙岭下新村和水坑口新村就到了。岙岭下村是原胜江片最偏僻的一个村,翻过山就是绍兴,离汤浦镇5公里。全村230户,700余人口,村里一片忙碌而喜气的景象,统一建造的每户一间附属房正在加紧施工,孩子们在村里嬉笑追逐,一户正办喜事的农户家门口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村民池月新一家5口人,住两间三楼,他们家搬来时还只有4人,女儿池婕妤是搬到移民新村10天后出生的,是新村里出生的第一人,如今她已经能满地跑了。池月新告诉笔者,以前在胜江时,家里父母种雷竹、采茶叶、采桑、养蚕;自己初中毕业后在上海工地打工5年,后来觉得打工太辛苦,回家做过几年茶叶生意,在村里也算“中上人家”了。现在他家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毛豆和包心菜,还养了15亩水面的龙虾。蔬菜全部由“四海”食品公司收购,龙虾也将由市农林水产局全部回收。去年毛豆亩产350公斤,包心菜亩产达3000公斤左右。从4月份种毛豆到7月份收割,再种包心菜,土地利用率很高,又不愁卖不出去,厂方还负责提供优质种子和进行技术辅导,龙虾今年五六月份可上市,目前长势良好。在毛豆采摘期,池家雇请村里100多劳动力,可谓全村总投入,有时还要到邻村去请人,他们付给采摘者每公斤2角的劳务费,种菜和收菜时也要雇请二三十劳动力,去年光付给村民的工钱就达到2.5万元。笔者在他家看到,夫妻俩每人一辆摩托车,彩电、音响、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池月新还打算过一两年就买辆家用汽车。他说,以前住在山岙里面,交通十分不便,信息也闭塞,现在到镇上骑摩托车只需几分钟,要去市中心每10分钟就有一班招手车经过村口。 该村村委主任告诉我,村里有一家印花厂、一家纸箱厂,吸收了30多个村民进厂工作,有的村民进入铜管厂上班,也有的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如种雷竹、水稻等。去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4062元,村级集体收入4.5万元。 茫茫海涂立新功 沥海镇下越新村、托潭新村、岭下新村3个移民村紧连在一起,走进村子,只见门前屋后堆满了棉花(秸)秆,看来和真正的海涂人家没什么两样。村民老钟告诉我,刚来这里的时候,从吃了几十年的靠山吃山饭一下子变成茫茫海涂人家,生活、生产上确实有不少困难,就连以前的锄头铁铲等工具也使不来,因为这里的土壤特别粘、实。以前种毛豆,要先挖个小坑,把豆种播下去,盖上泥土,还要用脚踩一踩,这里的土即使不去踩它,也“结实”得很,后来旁边的村民教给他们种豆、种棉花的方法,才慢慢掌握技术。下越村共145户,现在有7户人家联合在海涂七六丘承包了370亩土地,种桑养蚕,又干起了老本行。村委主任钟春根也是其中一户,他告诉我,去年由于受病虫害影响和蚕茧价格下跌,养蚕效益没有预期的好,只够收回成本。不过,他也相信我国加入WTO后,丝绸出口将大幅增加,养蚕的效益也肯定会转好。 办厂开店挣钱欢 崧厦镇庙下新村是最大的移民村,有440多户,1500多人口。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女劳力都在从事同一项工作:加工雨(阳)伞。一般都是伞拿到家里进行加工缝制,每把普通伞的加工费为0.15元,一天可赚10多元。12岁的小董正放寒假,也很懂事地和妈妈、奶奶一起在院子里缝制几顶大的广告伞,地上花花绿绿地堆满了已加工好的伞。董奶奶带着老花镜,熟练地穿针引线,10分钟左右,一把漂亮的阳伞便完成了。她说:“以前像这个时候就坐在家门口晒晒太阳,也没什么事好做,现在不同了,每天都闲不下。”更多头脑活络的村民开始办厂开店,庙下新村离崧厦集镇仅数百米远,已列入建成区范围,交通十分便捷。村民钟茂根办起煤饼加工厂,自己开着三轮摩托车到崧厦或沥海、沥东片销售。今年又在村里的支持下,办起了年糕加工点,短短几天就加工年糕粉一万多公斤。他还附带在加工场做起了酒席出租生意,提供场地、桌椅和碗筷,每桌收取5元的租金。钟茂根打算等资金稍微宽裕后,再办一家加工伞的企业,到时就可吸引村民来上班。在崧厦镇北街,有一家“舜达卫陶商行”,店老板也是庙下新村的,叫童建根,今年30出头,原先是做木工的,3年前刚搬来时就在村东开了间五金商行,后来扩大规模,搬到镇东,现在又搬到镇北街,拥有2间店面、3间仓库,总投入12万元。问起店名“舜达”的意义,童老板腼腆一笑,深情地说:“毕竟是喝小舜江水长大的,对她有种特别的感情,就把店名取了个‘舜’字。”临近年底,店里生意十分红火,刚进了一万多元的货,采访也多次被顾客打断。童建根是个很爽朗率直的人,很会“做生意”,他自信地说:“我相信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凭我的处世为人,认识的人越多,生意就会越好。”童建根的儿子在夏尊小学上一年级,数学成绩优异,还开始学英语。童的妻子说,这里的教育质量很好,孩子从小能受到好的教育,做父母的也很高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把生意经营好,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勤劳致富。小舜江的移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惟一的秘诀也是靠勤劳致富。相信在勤劳致富的这条大道上,众多小舜江移民的日子今后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