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大牛)粗看是张画,细看是组字,一朵活灵活现的睡莲图,藏着“安居乐业”四个字。 葛海刚寥寥数笔,在一页白纸上勾出一幅组字画,图形精美,构思奇巧,令人拍案叫绝! 葛海刚今年58岁,个子瘦长,性格热诚,在崧厦供销社办公室任文书。他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十多位组字画作家中的一位,也是我市硕果仅存的游艺作品爱好者。数十年来,葛海刚创作组字画、画谜、智力题和花色灯谜不计其数,其中1960多件作品分别刊发在《中国谜报》、《少年科学画报》和《智力》等8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1995年开始,《小猕猴智力画刊》杂志社连续三届聘他任特约编委,命名他为“智力作家”。 谈起从事游艺创作历程,葛海刚说得益于自己的父亲。葛父是一位专业画师,擅长轿子内的彩绘和走马灯的油画。葛海刚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涂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张组字画,爱不释手,以后一味模仿,居然渐渐找到了一点门道。 1953年葛海刚10岁,邻居家有位志愿军战士复员回家,看到一身军装、精神抖擞的解放军叔叔,葛海刚灵感一闪,跑回家在正厅墙壁上画了一个志愿军头像。图中志愿军的帽子藏一个“回”字,五官隐一个“到”字,半身衣服是一个“家”字,整画隐指志愿军“回到家”。父亲见了,淡淡一笑,不言好坏,姐姐却赞叹弟弟的模仿力强。 葛海刚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1961年,当时,葛海刚还在丰惠中学读高一,班里订了份《浙江青年报》,报纸中缝偶尔有组字画刊发。“八一节”前夕,葛海刚以南昌起义一声枪响,宣告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为主题,画了一支手枪,手枪画藏着“庆祝八一建军节”7个字,寄到《浙江青年报》投稿,作品在7月29日报纸中缝刊发,葛海刚得到了6毛钱的稿酬,他拿着稿酬上街,买了一本心仪已久的《中华词典》。 高中毕业后,葛海刚先后到崧厦食品站、崧厦供销社工作。不久进入十年“文革”,社会上流行草绿色,报刊杂志取消了文娱园地,葛海刚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不甘寂寞,有一次,看到崧厦供销社办公室一本县人武部的赠刊《东海民兵》,他灵机一动,画了一个扛枪站岗民兵,内藏“保卫祖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15个字,试着寄去,居然在杂志上发表了。1981年元旦前三天,葛海刚精心创作了一幅内藏“庆祝1981年元旦”字样的兰花图,寄给《浙江日报》,家人都说寄晚了,恐怕作品到了报社,早已过了元旦。元旦那天,葛海刚随意翻阅《浙江日报》,赫然看到自己创作的组字兰花画,感到喜从天降。事后他才知道,元旦前夕,《浙江日报》夜班编辑收到他的作品,拍手叫好,果断地删短了一篇副刊稿件,把兰花画配发了出去。 1986年8月,江南的一家《小猕猴智力画刊》杂志社邀请国内12名游艺作家赴庐山举行笔会,葛海刚作为浙江惟一的游艺作家代表参加。在庐山仙人洞旁,葛海刚眼望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心潮澎湃,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攀上游艺创作的艺术顶峰。从此,他不断拓宽创作内容和形式,创作范围从单纯的组字画扩展到画谜、智力题和花色灯谜,年见报数量也由原来的十几篇、几十篇增加到上百篇、数百篇。 葛海刚爱好游艺创作,一生都浸润在游艺活动中,晚上他挑灯夜战搞创作,白天为崧厦供销社超市、商店窗橱的美化设计操劳。他承担了该社的横(直)幅、彩旗和街头广告书写设计,他负责每年元宵节灯谜、组字画的制作安排。崧厦图书用品商店未开业,他送去“留给孩子财产不如留给孩子聪明”的美术字标语,崧厦陶杂用品商店刚营业,他就制作了“陶杂天地”、“百货总汇”的美术字和宣传插图。去年崧厦供销社搞50周年社庆,葛海刚利用自己游艺创作特长,连续奋战10多天,设计制作各种宣传广告,使社庆搞得红红火火,家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