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上虞,地杰人灵,东山文化源远流长。今我虞舜子弟,逢盛世而聚乡贤,图复兴而承文明,共谋东山文化开发之大计,于上虞社会经济之发展,于国民人文精神之弘扬,乃喜事、善事、德事!
一、东山文化的历史定位与意义 东山文化是虞舜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古老的上虞大地,是虞舜文化的发祥地。大舜遗传给后世的勤政、爱民,尽孝等精神财富,成为虞舜文化长流不竭的源泉,而当来自黄河流域的东晋士族文化融入之后,历经谢氏世代兼蓄与弘扬,使南北文化交相生辉,有力地推动了虞舜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出现了东山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东山文化名人。其中以谢安为代表的东山政治文化和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东山诗赋文化,均达到了当时文化发展的巅峰。 东山文化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室南迁以后,江左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腹地,而处于江左中心的吴越则迅速成为南北两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汇的中心。古老的吴越文化自此勃发出新的生机。当时的东山始宁墅事实上成了吴越文化的一大亮点。 东山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上虞东山,不高也不大。但千百年来,她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无数绝唱和遐思。仍如陆放翁所言“岂少名山宇宙间,地因人胜说东山”。东山因谢安高卧而不忘忧国之志、再起而力挽晋室之功,为世人称颂;东山更因名人辈出,文章开一代新风而为史家推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二、东山文化开发的设想与步骤 (一)联络四海贤达,研推东山文化。 1、依托乡贤,广泛征集文史资料。东山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公元311年,即晋永嘉五年,谢安祖父谢衡举家迁居东山以来,至今已历55年之久。期间,东山谢氏后裔,或避世隐居,纵情山水;或出士朝政,叱咤风云,留下了无数人文典故名胜古迹。而今终因时世变迁,除见诸于史书者外,大量史料失散于各地谢氏家族和民间。名胜古迹则因年久湮灭,多为传说而已。因此,宜依托乡贤会之组织,借助众乡贤之力,八方征集有关史料。 2、邀请贤达,集思广益研讨推宣。东山文化之开发与虞舜文化开发紧密联系,是上虞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好事。为此,须邀请有志于虞舜文化与东山文化研究之社会贤达,共参与,同研讨,发掘其精华,探求其精髓,弘扬其精神,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等向海内外推宣。旨在通过东山文化之研讨宣传,使上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上虞。 3、联络四海,筹备谢氏宗亲大会。据谢氏宗谱考证,东山谢氏乃古炎帝后裔,自谢衡定居东山始,历55世至今,凡1690年,其后代子孙遍布四海,且名流辈出,功业卓著,举世瞩目。文以地生,文以人见,为开发东山文化,充分发掘东山的人文资源,拟以市乡贤会名义,联络四海谢氏宗亲人士,精心筹备,于适当时机举行上虞东山谢氏宗亲大会暨祭拜东山谢氏始祖典礼。 (二)谋求同心协力,再造东山胜地。 开掘东山人文景观,再造东山旅游胜地,是开发东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上虞发展旅游经济的重点之一,为尽快开发东山这块古老而神奇的胜地,使之成为浙东乃至江南的旅游精品,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建议: 1、统筹规划,立项开发东山。东山文化开发应列入虞舜文化开发总体方案,予以重视,实行统筹规划,独立开发。并且还应与浙东唐丝之路开发相配套,使之成为必经的旅游驿站。 2、政策从优,实施多元投资。东山文化开发尚处于原始状态,这既是劣势,也是优点,有利于投资商降低开发成本。依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结合旅游开发,东山文化开发的主要景区与景点为: A、山—东山(含指石山、百牛山、谢东山、美女山等),东山上拟重建国庆禅寺、始宁书院即始宁墅、白云阁、明月轩、东眺亭、西眺亭等,新建谢氏宗亲堂即谢公祠、东山诗廊,重修墓道及墓碑等。山下重建石行牌及洗履亭等。 B、水—东山临曹娥江,为旅游需要新建江边游船码头,开辟“舜江听琴”、“桃花水”等景区。东山脚下有一湖名谢家湖,水面百余亩,可开发水上旅游、垂钓等项目。 C、地—东山谢家湖北岸,有一块山地,约50余亩,俗称谢湖滩,其三面环山,东南临湖,茂林修竹,风光优雅,可开发东山旅游度假村,实为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 D、路—自指石山至东山谢安墓,约2000余米,沿途宜修建主要景点依次为:指石弹琵琶、谢安钓鱼台、包公殿、石行碑、洗履亭、百牛山、蔷薇洞、柳絮亭、始宁泉、谢安墓等,是为东山“新十景”。 3、着力推宣,广引四海嘉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山开发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自不待言。但要使开发得以成功,离不开社会贤达的热情参与和着力推宣。要通过研究与探讨,发掘其精华,显现其价值;要通过推介与宣传,唤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心,招引有识之士的新睐与投资,激发海内外文化人和老百姓的向往与游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