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单滨新 赵伟平)汤即水,浦为水滨之意。汤浦四面是山,地势低洼,人们曾倍受小舜江洪涝之害。明天启年间,人们便在江边塔山之顶建造永元秀塔,祈求“镇灾禳福恶浪平”。然而,真正让汤浦人安居乐业的却是奋进激昂的“铜管乐”。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劳动力从事铜管生产,大部分收入来自工业,今年人均年收入将超过5200元。 绷紧一根弦:羊骨山中走出“巨人” 荆棘丛生、乱石成堆的羊骨山已不复存在,但从这里闯出来的梁锡林,如今已成为省“小型巨人”企业浙江星鹏集团公司的掌舵人。20年前,梁锡林就是在这荒滩野地的低矮平房里,靠3万元借款,与9个农民一起拓荒创业,办起了我市第一家铜材加工厂。 弦者,乐器上发声的线。弦绷紧了,声音才会激越有力。创业也是如此。梁锡林始终信奉:制度、设备要超前,思想上必须始终绷紧一根弦——危机感。早在15年前,国内硬牌铜管尚处无标生产阶段,“星鹏”就已采用矫直机改善外型;现在,国内软牌铜管仍无生产标准,“星鹏”却又引进了台湾产的矫直机,抢占市场制高点。为“海尔”配套生产的铜管,每吨有2000根,每根都有几十种质量标准,“星鹏”产品的质量误差却始终不大于“1吨1根”。 1999年,日本、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外企业抢滩中国,参与国内重大产品的招标,梁锡林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当年,“星鹏”就痛下决心,投资5000万元引进韩国先进设备,在国内率先建成年产3000吨薄壁内螺纹铜管流水线,成功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高效节能薄壁内螺纹铜管。今年,又趁势而上,实施总投资1.9亿元的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奥托普管流水线技改项目,形成2万吨盘管、1万吨内螺纹铜管的生产能力,生产和销售规模跃居全国同行前茅。 定好一支调:百家企业铸成铁拳 曾由国家公派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国内最大的洛阳铜加工厂任总工程师的郑晓飞,1998年被“星鹏”聘请为总工程师。他在考察全国各地的铜业发展现状后,深有感触地说:“汤浦镇铜管企业群长盛不衰,靠的就是科学的企业定位和产品定位,100多家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铸就了参与竞争的铁拳。” 汤浦镇铜管业发展初期,处处点火,村村冒烟,企业相似,产品雷同,相互压价、低质竞争的事情时有发生。明智的汤浦人很快摆脱了“内耗”怪圈,根据国内外空调制冷企业的档次,专门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为之配套,避免了同行的不良竞争。汤浦铜管企业中,有的以生产黄铜管为主,有的以生产紫铜管为主,有的则生产铜替代产品——镀铜钢管。浙江腾达铜业有限公司新建绍兴柏联精密有限公司后,依托北京钢铁研究所技术力量,采用直流焊接新工艺,开发省级新产品单层薄壁直流焊接镀铜钢管,填补国内空白。“柏联”还将向仪器仪表、水暖器材等领域拓展,逐渐告别铜管生产。 今年8月,汤浦工业区被省经贸委等十个部门联合命名为“浙江省铜管工业专业园区”,并于9月通过国家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初审。抓住这一契机,汤浦镇成立了上虞市铜业商会,制定行业规则,交流行业信息,这标志着汤浦的铜管生产管理又上了台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整体规模优势。 奏响一个音:诚实守信引来客商 “做人贵老实,百巧输一诚”。在铜材加工行业跌摸滚爬了20多年的汤浦人,一直恪守诚实守信的诺言。“铜管乐”旋律中永远不变的音符是诚信。 “金鹰”便是一个缩影。1999年,是“金鹰”公司最困难的一年。年底一算帐,企业亏了240多万元。但在春节前夕,企业还是借款向职工发放了21万元的工资和奖金,原打算跳槽的一部分职工又回来了。“金鹰”公司有铜、锌等原材料供应商5家,最大的一家是上海的长江现货交易市场。企业每年要向“长江”购货100次左右,每次都是到货的当天或次日汇款,每年3000万左右的货款不拖欠一分。 诚信引得客商来。如今,汤浦镇的铜管产品已成为四川长虹、青岛海尔、广东科龙、格兰士、三菱重工等国内著名企业的定点供应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每年还有2亿元的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汤浦镇名副其实地成了支撑我市块状经济、我省铜加工业的“铜管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