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单滨新) 冬季的沥海镇海涂田,昔日是棉杆萧索,人迹罕见;如今,精养池塘星罗棋布,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沥海镇的2.7万亩棉田中,已有1.12万亩成为蔬菜、养殖和果桑等特色农业的沃土,“棉花之乡”逐渐成了“农业高效镇”。 种棉历来是沥海农业的“重头戏”。但随着棉花市场的放开和棉花价格的调整,棉价从1995年1000元/担下调到1997年600元/担,1999年又下降到400元/担。棉贱伤农,棉田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该镇引导农户“低田养鱼、沙地种菜、滩涂植桑”,走“种养市场化、基地规模化、产业链条化”之路,加快建设农业强镇的步伐。 沥海是“建筑之乡”,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外出从事建筑业,当地的农业经营人才缺乏。对此,该镇专门出台12条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外地经营能人,帮助解决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去年,绍兴的鲁瑞国在该镇承包800亩的河蟹精养塘。今年,鲁瑞国又鼓动七八个老乡到上虞承包海涂田。该镇已在棉田新开池塘2500亩,计划建成5000亩的中高档水产养殖示范区。萧山的孔满祥投资170多万元,承包开发650亩出口蔬菜示范园区,现已带动43户农户常年种植蔬菜7000亩,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地,年创汇200万美元。以西兰花菜为例,每季亩产2000至2500元,如果再轮种甜玉米、乌皮豆、日本大葱等,每亩年产值可达4000多元,是棉花亩产值的10倍左右。近3年来,该镇共引进四川、海宁、三门等地经营50亩以上的种养能手63户,开发面积约占当地特色农业面积的40%。 外地经营能手和当地棉农在开发特色农业方面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该镇便建立了蔬菜、水产养殖协会和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浙大种子信息中心、省水产研究所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全镇已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种、养新品种24只。最近,他们又从中国林科院引进叶、果两用的果桑新品种,流转出500亩土地,繁育果桑新品种,准备逐步嫁接改造,新发展3500亩蚕桑基地。 该镇还通过品牌经营、创办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等途径,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切实解决农副产品“卖难”。如利用省“河蟹之乡”的良好声誉,注册“曹娥江大河蟹”商标;引导承包经营大户注册“舜土”牌土池甲鱼、“银龙”罗非鱼等农产品商标,开展品牌经营。镇里创办了海兴农业开发公司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年贩销额在50万元以上的贩销大户20多户,最大的年贩销淡水产品2500万元以上。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目前已有甜玉米、兰花菜、黄洋葱等8个品种的蔬菜与上海金山蔬菜开发公司、江苏常熟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农产品出口型加工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最近,投资350余万元、正在兴建上虞农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350吨级出口蔬菜加工项目,可联结当地蔬菜原料基地1.25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