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建明)马永德是我市一位普通老股民,今年股票市场的低迷已影响到他的投资信心。10月初,望着一天天下挫的股价,他终于忍痛“割肉”,卖掉了手上的数千股股票,在损失了万把元之后,把钱又存到了银行。 像马永德一样,在长达近半年的“熊市”中,我市已有不少股民唉声叹气地从股市撤出投资。与此同时,银行的“储蓄罐”更加满了起来,今年1至11月,全市商业银行居民存款增加5.9亿元,增幅达136%。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涨工资等收入增加因素,股市资金外流和股票投资减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泡沫成份较多,国有股减持的实施、“入世”后国内股市与国际接轨的预期等,促使股指从6月份开始一路下滑,至11月中旬已下挫了30%左右,在我市股民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大多数股民被高位“套牢”,“割肉”撤资现象也随之出现。之后,国家证监会采取暂停减持国有股、加重处罚违规操作、减少印花税征收、增发新股等一系列举措,频吹“暖风”,使股市的基本面开始好转,入市资金又有回流的趋势。 不过,据调查,经过股市这一次较大幅度的震荡,居民投资股市的心理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购买股票比过去更加小心谨慎。尽管目前的银行存款利率很低,但不少居民还是选择了储蓄,或者风险也相对较低的保险。11月份我市商业银行储蓄增加近6000万元,而上年同期却是下降近4000万元,这些新增储蓄中,有不少是股民原本计划入市的钱。 “居民今后肯定会把更多的钱投到股市中,这是不可逆转的。”海通证券公司上虞营业部总经理凌如水这样认为,经过一个大的调整期,中国证券市场已更加规范,积累的一些风险因素正在消除,其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目前我市居民的资产拥有量中,股票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今后居民从理性投资的角度,一定会把更多的银行存单转换成股票等有价证券,因为股票的平均盈利率毕竟远高于银行储蓄利率。 正如凌如水所表述的那样,目前我市居民资产拥有正走向多元化,有投资房产的,有购买股票、保险的,有单一储蓄的,但更多的开始搞组合投资。投资比例的变动最终取决于投资收益、风险的变化。这种微观的变化反映在宏观的层面上,主要表现在资金在股市与银行“储蓄罐”间的流进与流出。 前些年,银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又开征利息税,在刺激居民消费的同时,也成功地促使很大一部分储蓄流入股票市场,做大了证券市场的盘子。我市股民队伍从千把人迅速发展到上万人,持有股票市值达3亿元左右。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我市股民群体还相对较小,因此,股市资金与银行储蓄之间的流动关系还不是十分明显,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很有必要关注这一现象,研究其内在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