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均)时令进严冬,冷风飒飒,寒潮席卷暖秋。娥江两岸,文明创建活动却此起彼伏:
——全市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全面铺开,各级干部下村入户,访贫问苦,兴办实事,新事层出不穷,新风尚不断闪现; ——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六家部门(单位)联袂发起“诚实立身、信誉兴业”主题教育活动,各地各部门踊跃跻身《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月、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行动等系列活动; ——城乡居民小区中,千名党员的身影活跃在社区,主动参与政策咨询、夜间巡逻等各类义务服务活动; ——150个行政村着眼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频出实招,创建科普示范村、文化特色村和体育特色村活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文明建设热潮浪推浪,与曹娥江浪涛一般,在娥江两岸涌动滚卷,我市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因此更加流光溢彩。 一 每天的太阳常升常新。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高屋建瓴,不失时机制订出台了《上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要(1997-2010)》、《上虞市文明村镇创建五年规划(2000-2005)》、《上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纲,并不断加大创建新力度,探索建管新途径,相继推出新举措,促成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和创新。 近几年,我市紧扣“争做文明上虞人,共建文明上虞城”主题,着眼市民整体道德素质提高,立足文明城市创建,实行龙头带动,立足文明行业创建,实行纽带牵动,立足文明村镇创建,实行基础推动,每年都有新动作: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经济发展主力军”;组织比服务态度、促公仆意识强化,比服务质量、促办事效率提高,比服务效果、促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三促”活动;开展改水、改厕、改路和整治乱搭乱建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治”活动;实施刹赌博风、迷信风、大操大办风和创建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刹一创建”活动;组织“百家部门联居委、千名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去年,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省文明城市作为建设经济、科技、文明“三大强市”目标之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意见》,多管齐下重创建,成效更为卓著。 通过有效载体和务实创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层层攀高:已创成文明单位476个,其中省级18个,绍兴市级62个;拥有文明村镇285个,其中省级5个,绍兴市级25个,数量居绍兴各县(市)之首;今年,全市新命名市级文明村镇107个,文明村建设率达36.2%,创下了历史新高;继续保持着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公用事业目标管理先进城市称号,还跻身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省第二批先进文化县(市)、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等行列。 二 毋庸置疑,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体市民素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工程,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不断予以改进和创新,从而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和整体文明程度。我市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形式各异、富涵实效的有效载体,不断谱写出一页页道德建设新篇章。 ——社会公德有新气象。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我市从实际出发,从下而上,组织评选十佳市民、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好事“三十佳”评选活动,一批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制订实施《市民文明守则》和“七不行为规范”,有效促成了每位市民争做一位好公民的社会新风尚;褒奖良好的社会义举,各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自发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共形成20余个群众性精神文明奖励基金,总额近3000万元,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深入挖掘张杰、徐明寿、陶柏寿等德才双馨的身边榜样,加大宣传和示范,极大地净化、优化了社会风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已日渐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1998年,地处偏僻的下管镇庙峰村,20余位60岁以上的老人自发向全社会发出“弘扬尊老爱幼、倡导厚养薄葬”的倡议,一时间,移风易俗成为虞南山区社会新时尚。这是我市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变化的一个范例。 ——职业道德有新改观。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态度、技能、纪律和作风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势态,我市广大服务行业及时擦亮“窗口”,开展了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1998年,我市有关部门因势利导,率先在全省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全省第一个出台了《文明行业创建与管理规定》、《关于文明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很快结出硕果,农行、供销总社、信用联社等行业被命名为首批文明行业。金融、供销、教体等系统重机关示范,抓基层创建,文明单位建成率达到80%以上。全市17个系统在新闻媒体刊登行风建设承诺服务内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系统行风建设综合满意率达89%,名列绍兴各县(市)首位。市级机关文明单位创建面达80%以上,文明单位建成率达60%。今年,市农行、市建行、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上虞站等3个系统(单位)被省定为县文明行业创建重点指导单位,为绍兴市仅有。 可以说,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各部门各系统共同的努力目标。百官供销社率先在全市创办第一所文明市民(职工)学校,及时制订《精神文明建设奖惩条例》、《“三德”七不守则》等章程,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五学五比”、“三优三信”等道德建设活动,职工整体素质有新改观,在喜获省级文明单位之际,又一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供销合作系统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成为我市职业道德建设中闪烁其间的一个新“亮点”。 ——家庭美德有新提高。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我市顺承传统,着力倡导并引导每位家庭成员培养和发展健康、科学的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市妇联编著《家庭美德读本》,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评选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妯娌等活动,影响深远。1996年始,小越镇新宅村组织全体村民开展“五星级文明家庭”竞赛活动,有效创设起人人争文明、户户创五星的良好道德教育环境,现已推广到全市,星星照“靓”了无数家庭。卧龙山庄在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管理试点中,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座谈会、党员邻居结对等活动,在社区营造起“独门独户不独居,相亲相近常相知”的睦邻互助氛围,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我市在全市推行《文明社区考核标准》,各社区开展了“组织网络健、社会风尚好、环境面貌优、治安秩序佳、服务功能全”为基本内容的五星级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全市现已拥有三星级以上文明社区12个,绍兴市级1个,全市文明社区建成率达33%;建成区文明家庭创建面达90%,拥有文明楼院482幢,文明家庭1.25万户。 通过教育活动,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已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追求。1997年5月起,百官镇中心小学开始推行“孝心教育工程”,把孝心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其他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学校也由此成为绍兴市惟一一所系统地推广“孝心教育工程”的特色学校,也为我市家庭美德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教育途径。 三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来规范。我市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多年来,我市自觉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以“实现人的现代化,提升整体文明素质,夯实创建基础,建设一流城乡文明”为主题,坚持重在建设,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不断拓展教育层面, 加大倡导扶持力度,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日见成效。 一重建设,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建设,贵在管理。我市坚持倡导与教育相结合,以育促建,以管促建。20世纪80年代,我市首个奖学奖教基金——舜杰奖学基金尚在酝酿之初,市委、市政府就大力鼓励,积极引导,力促其成,随即引发全市20多个精神文明奖励基金的迅速涌现,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我市注重管理,适时引导建章立制,加强基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基金正常运作,及时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波助澜。 近几年,我市注重对文明细胞的培育和文明单位的管理。如在文明单位的管理中,市文明单位管理协会共设立理事单位17个,会员单位73个,两级协会重视创建工作的动态管理,坚持以管理促创建,实现创建、管理并重,不断规范培育手段、考核要求和管理措施,促成我市道德建设走上全面、规范发展的轨道。 二重载体,加强服务,夯实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三德”为着力点,努力使之具体化、规范化,并成为全体市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鉴于上述认识,我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相继推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大讨论,“四轮”卫生城镇创建,千名干部下基层等系列活动,极大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999年9月,我市率先在全省创成首家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对审批事项实行“五公开”服务和“五制化”办理,实现了政府“超市式”办公。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极大激发起部门切实转变作风、提升办事效率的自觉性,并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将队伍、阵地建设这一文明建设基础作为道德建设的着眼点,不断加大建设和规范力度。全市已普遍建立了“镇五村四”宣传文化阵地,组建了宣传站、组、员三级网络,各乡镇(街道)均有基层党校、宣传窗、广播网、有线电视、文化中心五个道德建设阵地,85%的村建立了活动室、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室四个阵地,3500多名宣传员常年活跃在道德建设第一线,成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重机制,加强激励,不断创新。建立健全的机制,无疑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保障。多年来,我市把创新组织、投入和激励机制作为重点,有效促进了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创新组织机制,各级部门、乡镇已普遍建立领导联系制度,为基层顺利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如丰惠镇建立文明创建责任制,层层落实职责,扎实开展创建,已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集体。二是创新投入机制,我市着力激发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道德教育活动。如在“双整治”活动中,市里仅改厕、垃圾处理就出资450万元予以奖励,乡镇(村)和群众自发投入资金近7000万元,从而为道德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我市将文明建设一项作为附加分,列入各部门、乡镇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市里设立群众性精神文明奖励基金、见义勇为奖励基金等,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各部门、乡镇和村还纷纷设立各类各级道德建设基金,有效促成我市道德教育活动不断向纵深处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