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闻 JingJi YaoWen | |
*** 经 济 要 闻 *** ※ 11月01日—1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全市259株古树名木将领取“身份证” (2001年11月8日)
阅尽人间沧桑 饱尝风霜雨雪 本报讯 (记者 陈智尧) 春晖中学“后花园”有好几株古树名木,许多人对于它们的名称、树龄、保护级别等一无所知,在参观浏览中往往因此留下一些遗憾。如今,这一现象可望改观。我市将对全市古树名木统一分发“身份证”,生长于春晖中学“后花园”的8株古树名木也将挂牌示明“身份”。这是记者日前从市林业工作站获悉的。 古树名木属于珍贵的树木,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根据国家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都称为“古树”,而对那些稀有珍贵、具有科研价值或历史纪念意义的树木称为“名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我市古树名木越来越少,林业部门由此也发出了“保护古树名木,珍惜林资瑰宝”的呼吁。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古树名木一级保护树木63株,二级保护树木196株,树种以香樟、银杏、枫香、广玉兰、雀叶黄杨等14个品种为主。其中树龄最长的为上浦镇小江村的一株香樟树,已生长了1640多年,该树胸径3.25米,树高18米,冠幅702平方米,就树木的胸径和冠幅来讲,在绍兴市所有古树名木中也堪称一奇。其次为丰惠镇南岙村和驿亭镇孝丰村的两株香樟,树龄分别为1500年和1400年。全市目前树龄在千年以上的树木共有12株,除上面所提3株外,其余分别生长于驿亭镇的群英村和下闸村、东关镇罗村、陈溪乡生畈村(两株)、丰惠镇百西村、崧厦镇勤联村、百官镇丁界寺(两株)。 在我市所存古树名木中,最为名贵的是生长于梁湖镇闸口村的一株雀叶黄杨,该树虽只生长了110年,地径也只有16厘米,高不足4米,但市林业工作站有关专家称,雀叶黄杨树能长到百岁实属罕见,更何况它是我市目前惟一一株百年雀叶黄杨,因此更显弥足珍贵。还有如蒿坝镇普净寺的一株百年茶花和两株已过“古稀”之年的牡丹,春晖中学“后花园”的一株72岁的南天竹,北撤会议旧址大院的一株50岁的广玉兰等,均因名贵和稀少,更显珍贵。 市林业工作站有关专家还介绍说,长于春晖中学“后花园”中的8株古树名木,其中树龄最长的有3株香樟,树龄并列为350年,最大的树胸径为1.52米,高15米,冠幅143平方米。 据悉,市林业工作站目前正抓紧为全市古树名木制作“身份证”,“身份证”上的内容主要包括树名、编号、科属、学名、树龄、保护级别、立牌时间等,然后将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予以保护,从而让这一笔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永葆青春。
我市成功引种金华佛手 本报讯 (记者 郑志勋) 百官镇星五村无公害农业基地的4亩大棚佛手眼下已进入采摘时节,亩产达700公斤,创产值近万元。这标志着浙江金华的传统名特产佛手在我市引种成功。 金华佛手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具有果形美观、色泽金黄、香味浓郁、药用价值高和贮藏时间长等特点,深受中外人士青睐,去年市场上鲜佛手销价每公斤达48元,干佛手销价每公斤达340元。 今年3月,百官镇星五村从金华引进赤松佛手后投资3万元建起了4亩示范基地,并聘请了金华的农技师和本地专家作技术指导,经精心培育试种,星五村在这一结构调整中成功实施了佛手从盆栽到大田栽培的引种,每株挂果达三四只。下一步,该村还将扩大25亩农田种植佛手,据透露,为推广这一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星五村还投入5.5万元在金华寄种了5万多株佛手小苗,预计今冬明春将运抵我市。
我市政府采购工作成效显著 本报讯 (通讯员 马伟灿) 日前,经市政府采购小组的询价采购,某单位购买的8台空调以比报价低9.7%的价格得以成交,共节资2000余元。这只是我市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政府采购工作是“阳光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自1998年实施以来,在节约财政支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三年来,采购总金额达6987万元,中标资金6208万元,节约资金779万元,节资率达11.1%。今年1至8月份,我市共组织采购87次、178户次,采购金额2551万元,中标资金2252万元,节约资金299万元,节资率达11.7%。采购物品涉及中央空调、电梯、医疗器械、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校服、汽车、家电、印刷、摩托车等。 同时,由于政府采购引入了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将每一项政府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置于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使这些部门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将财政资金的管理从价值形态推进到了实物形态,消除了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堵塞了管理上可能出现的漏洞,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
本报讯 (记者 陈智尧) 11月3日,总投资1500多万元的浙江华鑫实业有限公司新厂区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华鑫公司在依托科技加快发展的创业途中又向前扎实地迈了一大步。 浙江华鑫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93年,是一家专业生产GSM移动通讯、程控交换机、航空航天等系列配套产品的科技型私营企业。建厂以来,企业牢固树立“为顾客提供满意产品和服务是我们的天职”这一发展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已先后与上海贝尔、上海大唐、深圳中兴、北京诺基亚、天津日电等知名企业攀上了“高亲”。与此同时,企业不断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使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5人,占全厂职工总数近三分之一,目前企业已成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从而为加快产品更新打实了基础。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8000万元,创利税1500万元。 近年来,华鑫公司还非常注意企业规模效应的发挥,曾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国内先进的冷、热室压铸机和全自动控制线切割机、全自动塑料注塑机等设备,还兼并了宁波两家集体企业,从而使企业走上了更快更强的发展之路。 据悉,此次“华鑫”投资建成的新厂区占地17亩,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下一步华鑫公司还计划再建设一个占地面积达15亩的新厂区。
本报讯 (通讯员 陈建尧) 今年以来,市运管稽征所加强了对逃费行为的执法力度,征稽并举,确保规费足额征收,截至9月底,已完成征收养路费2407.77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4.69%,省公建金1071.59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16.48%,率先在全省各县(市)完成今年规费稽征任务。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今年以来,我市公路规费征收形势较为严峻。为扭转不利的征费局面,我市交通运管稽征人员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现行征费政策为导向,在广泛开展宣传和坚持文明服务、照章征费的同时,大力开展规费催缴和稽查工作。早在年初,运管稽征所就确定了稽征重点目标,对那些应缴规费的车辆,事先作了全面摸排,积极做好源头管理,健全和完善各类征收台帐,大力开展费源清理,开展“专项养路费稽查月”、“清理欠费检查月”等活动,采取“白天上路,晚上到户”的工作方法,勤上路、勤稽查,加大对欠费车辆的打击力度,向欠费车主发催缴通知书,对长期拖欠公路规费车辆多次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以市内公路征费稽查站为依托,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查漏补超,有力地促进了全年征收任务的超额提前完成。
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申报纳税 本报讯 (通讯员 金绍良 金振龙)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因特网,就可在“虚拟办税厅”里完成申报纳税。今年“十一”期间,全市有7682户纳税人在“虚拟办税厅”申报纳税2000万元,占全市10500纳税户的73%,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市国税局已通过“虚拟办税厅”征收税款21044万元。 过去在每月1日至10日的征期,即使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大厅里也经常出现拥挤、嘈杂等现象。特别是征期的最后两天,大厅更是热闹非凡。去年初,市国税局提出采用远程电子申报方式,来提高申报纳税率。去年5月1日起,远程电子申报系统在市国税局开始试运行。到去年年底,全市已有6590户纳税户自愿选择这种较为先进的纳税申报方式。 市国税局今年计划在全市普遍推广使用远程电子申报纳税系统,预计全年收入26000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60%以上。
本报讯 (通讯员 潘光荣) 日前,绍兴大通商城、上虞大药房等10家商贸流通企业被市质监局认定为我市首批“购物放心店”。 今年以来,市质监局把组织商贸企业争创“购物放心店”作为规范商贸企业经济秩序,树立诚实守信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争创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商贸企业纷纷响应,对照认定考核条件,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严把商品进货关,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公平交易,并搞好售后服务,使顾客买得放心,用得满意,真正做到以真诚赢得信誉,用信誉保证效益。这项活动经企业申请,市质监局认真考核,最后认定10家企业为“购物放心店”。
开发新品迎“入世” 本报讯 (通讯员 连风人 小梁) 浙江联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不停步,继今年5月试制成功废热利用热水机组之后,今年10月又研发成功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冷却塔——国内首创翅片式封闭式冷却塔。 联丰公司1980年造出19台冷却塔首出国门,出口泰国,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定为首批替代进口可供出口的产品。1999年造出BLSS冷却塔出口孟加拉国,2000年造出GBLS冷却塔出口尼日利亚,2001年造出SS11冷却塔出口苏丹。随着WTO的临近,公司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积极开发新型高效冷却塔。最近,公司依靠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创的翅片式封闭式冷却塔,采用铜管加翅式新型复合技术,强化了传热的程度,具有重量轻、效率高、结构紧凑、体积小和便于运输、安装等优势。与传统冷却塔相比,重量减轻35%,占地面积仅为原来的65%,冷却效率远远超过国家标准90%的要求。产品通过浙江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站的检验,认为是又一只与世界同行匹敌的拳头产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该产品正在优化设计、精心制作,不日将陆续出口苏丹等26个国家和地区。
实施科技强市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科技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突出企业主体,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路子。先后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和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省技术创新试点城市,1996年以来,已连续四次成为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优秀单位,被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并荣获第四届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在今年进行的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复查中,考核总分名列全省第二。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今年上半年被省政府首批授牌,上虞国家星火工业示范区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已围垦的26.5万亩海涂,已成为浅海滩涂综合开发利用的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一、广泛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积极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五引”(引人才、引项目、引技术、引成果、引产品)、“三引一建”(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建厂校合作关系)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科技招商引才活动。通过“走出去上门攀亲、请进来实地洽谈”等办法,积极鼓励企业走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到目前止,全市已有321家企业与256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五年来,共达成科技合作项目824项,实现销售收入90余亿元,利税15余亿元。 我市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1、开展“捆绑联合”。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联合开发、联合生产、联合经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芳华集团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联合生产四氢呋喃,对方用技术投资,占20%股份;大普集团与东华大学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组建了“浙江大普新合纤开发有限公司”,大普集团控股80%。 2、实行“带土移植”。大力引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者、产品专利的发明者、工艺设计的拥有者带成果、带专利、带工艺进入企业,使人才与成果、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如崧厦镇引进浙大化学系副教授陈英奇博士,创办三和化工有限公司,自行转化成果,自主研制产品,成为生产医药中间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实现销售1576万元,利税187万元; 3、实施“远程设计”。由企业出课题、出资金,定标准、定时间,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力量,实行远程设计、定向开发。如上风集团投入1200万元,与上海交大等8所高等院校组建技术中心,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人才、研究设备为企业服务,进行风机基础理论研究,解决了8方面的技术难题;金泰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组建了“浙江——金科医药化工研发中心”,不仅每年可以开发出一批高科技医药化工产品,而且长期为金泰集团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为金泰集团免费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通过开展科技合作,我市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逐步实现了由单一求教向互相合作,单一厂校挂钩向建立科研联合体,单一技术合作向出资购买技术成果的转变。并能结合市场需要,不断实现工艺革新、技术创新。 二、确立“一带两区两集聚”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途径 近年来,我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为目标,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轻纺等传统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有: (1)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名列全省前茅。到目前止,全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13家,绍兴市级12家,上虞市级20家。 (2)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全省前茅。全市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 (3)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数全省前茅。全市已实施火炬计划53项,其中国家级28项。 (4)省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全省前茅。全市已实施省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6项,占全省22.2%。 (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名列全省前茅。2000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5%。 (6)高科技板块上市公司数全省前茅。“上风”作为全省第一家高科技板块企业已于2000年3月份在深交所上市;“阳光”同年6月份也已上市。 为促使向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两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我市着重确定了“一带两区两集聚”的战略思路。 1、“一带”:104国道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 主要以高效节能风冷成套装置、节能灯、智能型无刷电机、冷却塔、制冷机、环保型分散染料、化纤油剂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升工业竞争水平。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销售198亿元,利税3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6.5%和50.2%。 2、“两区”:高新技术园区和精细化工园区 依托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使两区成为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集聚基地。2000年,两区实现销售52.1亿元,利税7.7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2.2%和13.1%。 为更多更好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成果,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载体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去年,采取“政府出政策、银行出资金、企业搞建设、众人引项目”的方法,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创建了面向全国的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目前,投资3600万元、占地2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共有16家高科技企业签约进驻,实际设备投资6500万元。 3、“两集聚”:机电、化工两大支柱行业集聚 以产业集聚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四机(剂)两管”块状特色经济(风机、电机、制冷机、助剂、铜管、灯管),积极推动乡镇工业园区和企业科技园区建设。目前,10多个乡镇工业园区和10多个企业科技园区正在建设之中。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着力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促使资金、技术、人才向机电、化工两大支柱行业集聚。2000年,全市机电、化工两大支柱行业实现销售150亿元、利税18.9亿元,分别占全市500万元以上企业的64.2%和71.2%。 4、积极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引导“小型巨人”企业和中小优势、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实施了“七个一大批”工程。即深化一大批技术协作单位;创办一大批科技开发中心;集聚一大批科技人才;引进一大批先进设备;实施一大批创新项目;开发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名品;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已创办了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中心53家、厂办研究所72家;用汇1.6l亿美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1382台(套),有4个项目列入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6个项目获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7个项目获国家、省创新基金的资助;1997年至今,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869项(其中国家级73项,省级436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新产品410只;每年引进有专利权的科技成果500项以上;已获专利307件,其中发明专利29件,实用型专利186件,外观设计专利92件。 同时,我们也引导每一个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做到“六个一”。即必须要有一个技术合作单位;建立一个科研机构;集聚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实施一个创新项目;做精做好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到目前止,全市20家“小型巨人”企业建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厂办科研所16家,去年实施省级以上“星火”、“火炬”项目9只,占全市的44.4%。 5、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加强网络资源开发,及时搜集企业技术需求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信息,与宁波、温州、绍兴等地开展了资源共建活动,与中国工程技术网、专利网、化工网实现了互联。建立了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科技人才库和企业产品库,建立了市科技信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开辟了高新技术专题、技术创新专题和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加大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加速了技术、信息的流动传递,为我市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服务。全市现有科技信息网入网企业100多家。上虞科技信息网作为绍兴市唯一一家政府网站,已成功入选国家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 三、广泛吸引培养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新作用 1、重人才引进 市委、市政府专门建立每年200万元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在引才方向上,注重把引进的重点转向国内外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拥有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的科技人才、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以及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到200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已达30481人,其中高级483人,中级6535人,聘用外国专家50名。 2、重机制激励 制订《关于鼓励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政策意见》,完善了《上虞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考评办法》。每年评选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在年初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表彰奖励。引导并鼓励企业通过项目承包、奖效挂钩;技术作价、参与分配;效益分成,奖励入股;奖赠优待股等形式,落实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并规定经认定评估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参股时,所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可不受35%的限制,由各方自行约定。此外,积极推行“框架式”股权结构,鼓励科技人才多持股持大股,充分调动他们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已有969家企业推行了“框架式”股权结构。 3、重素质提高 把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与高效用才结合起来。在对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选的基础上,选拔出上虞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5名,全市共有绍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绍兴市第四批技术拔尖人才7名。通过请进来培育,送出去深造,实践中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200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5736人,占56.7%。推行“给一只项目,搞一项成果,攻一个难题,挑一副担子”的人才使用政策,注意把人才放到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岗位上。目前全市已有4361名科技人才担任了各级行政、技术领导职务。成为我市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的主力军;有667名科技人员充实到了营销队伍,成为“营销工程师”。
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于1998年6月,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由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主园和三个高新技术产业点组成,是省级上虞经济开发区的园中之园。重点培育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两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经过三年建设,园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建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企业得到蓬勃发展。一个新兴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集技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工业园区已基本建成。2001年5月,通过省科技厅验收,被省政府正式授牌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园区积极鼓励企业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支持企业寻求科技依托,采取跑校进所、上门攀亲、购买成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走出了一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之路。目前,园区共有50余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科研合作项目81项。同时,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建立企业自己的科研机构,增强自主创新和自我开发能力。目前园区已有技术创新试点示范企业13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9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和火炬计划项目31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01只(其中国家级12只),有28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园区已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其中浙江阳光集团、浙江联丰集团、浙江卧龙集团、绍兴金泰企业集团和浙江国祥制冷工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春晖集团和上虞化工总厂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阳光集团还作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上海主板市场得以成功上市。 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有各类企业177家。2000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7亿元。完成工业销售收入47.1亿元,创利税6.77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26.3亿元,利税5.15亿元,分别占55.84%和76.1%。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与环保两大产业的销售达到20.9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79%。两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2000年,园区企业还实现出口创汇8498万美元,园区已初步成为上虞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上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科技是生产力,环境也是生产力。为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园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上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政策意见》等10个政策文件,对进区企业在税收、征地及水、气、电等增容和供配电贴费等各方面予以重点优惠,对区内企业急需引进的科技人才予以优先满足。为加快园区发展,园区在充分利用所处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配套优势和服务优势的同时,园区管委会共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区内“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宜各类投资项目的需要。建成了块状、带状绿地30万平方米,使园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0%,形成了一个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在积极依托建在区内的上虞市便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园区管委会突出“亲商、安商、富商”观念,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条龙承诺服务的工作要求,以快节奏、高质量的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方便,为园区树立了良好的投资形象。 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园区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新观念,采取灵活机制,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学产研结合引进人才、成果转化带进人才、技术入股拉进人才等手段,先后引进科技管理型、资本经营型和国际经贸型人才75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7名,中级职称的137名),使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有了可靠的人才支撑。 为增强园区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转化能力,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携带高新成果、项目来园区创业,把园区建设成为科技人才的创业乐园,园区从2000年9月起建设了上虞市高新技术孵化器。孵化器规划占地面积25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分为科技孵化楼、标准厂房区、生活服务区等三大功能区块。面向有专利、有成果、有技术但缺乏资金、厂房和场地的科技人员、海外留学生以及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器致力于技术新创和科技进步,加快推进上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孵化器内实行“低税无费”政策,并在厂房租购、金融信贷、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特别优惠,大力支持项目成长和企业发展。如今,2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建成投入使用,Ⅱ期标准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招商引才形势良好。已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产业的16家企业签约进驻,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家,企业总投资达1.2亿元。有9家企业投入生产,30余只项目进行孵化。有3名博士生导师、12名博士、5名硕士和80余名大专以上科研人员从事研究生产工作。 今后,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按照“明确目标,完善规划、加快引进、强化孵化、营造环境”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人才和资金,认真规划和建设好新拓展的5平方公里园区发展二期工程,努力把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区。 要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要追加投入,完成孵化器二期工程建设。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完善孵化器的服务功能,注重孵化器的产业动向,积极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十五”期间孵化高新技术企业50家,实施省级高新技术项目30项,开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0只,使之成为我省“天堂硅谷”的重要基地之一。 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才力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外向型”的招商方针,瞄准境内外大公司,把知识经济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要加强信息工作,建立网络平台,加大网上招商的力度。采用更为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大力吸纳国内外优秀高新技术人才,力争在2001年引进中高级人才100名。进一步密切人才与企业的关系,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要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加大对技术中心硬件和软件的投入,积极吸收各类人才进入技术中心参与创新活动。扩大企业技术中心覆盖面并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园区内“小型巨人”企业、上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优势、骨干企业在3年内全部建立技术中心。 要进一步健全多元投入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促使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10%。积极为园区内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直接融资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资本经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杭州湾畔化工城 改革开放以来,上虞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化工产业增势强劲。到1998年,全市已有染料、颜料、化纤油剂、助剂及日用化工企业近200家,员工3万多人,年产值超百亿元,年利税突破12亿元,出口创汇近亿美元,成为举足轻重的支柱行业。为确保全市化工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1998年作出重大决策,在虞北海涂高起点建设省级精细化工园区。 上虞精细化工园区位于杭州湾南岸海涂围垦区,距沪杭甬高速公路上虞道口和329国道10公里,离市区15公里,与上海隔江相望。区内地势平坦,四周无村居,环境容量大,对发展化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港口运输优势。园区北濒杭州湾,紧邻上虞港区,通过上虞港外海码头与全国各大港口相沟通,可常年通行5000吨级海轮。精细化工园区能充分依托港口海运成本低、运力大的优势,为化工企业生产所必需的煤炭、“三酸二碱”等原辅材料提供运输上的保证。 二是环境容量优势。与化工园区相毗邻的杭州湾,是世界著名的潮汐区,水浊浪大,自净能力强,环境容量大。园区所处为大片海涂围垦地,四周无村居,有利于污染源集中治理。 三是环保治理优势。园区已建成日处理能力10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区内企业废水只需进行简单预处理,达到国家废水排放三级标准,就可排入总管,送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大大降低企业废水治理成本。 四是水土资源优势。上虞市现有围垦海涂26.5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地价相对较低,发展余地很大。区内东进排涝河、中心河,环塘河环绕四周,常年水位稳定在2.7—3.1米,一般工业用水、冷却用水、冲洗用水等可就地取用。 五是技术人才优势。化工作为上虞的支柱行业,产值和利税均占全市工业经济的20%以上,许多化工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并与全国各地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才、信息和技术资源。 上虞精细化工园区自1998年8月开始创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一期面积l0平方公里。至今,已引进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5个省(市)的项目58个,引进资金18亿元,实际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大规模的项目有台商独资上虞泉佑纤维有限公司总投资5286万美元的高档染整项目,台商独资浙江正裕化工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染料复制品项目,浙江龙盛集团征地1600亩的染料工业园,浙江新和成股份公司征地850亩的医药工业园等。预计到年底,园区投产企业达35家,实现销售20亿元,应交税费1.5亿元。 上虞精细化工园区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迅速崛起,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扶植,离不开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园区管委会的扎实工作。 1、高起点规划。在化工园区开发建设之初,我市委托省石化设计院编制总体规划,并由原省石化厅和上虞市政府共同主持论证。去年又根据园区的发展,请上海同济规划院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按照高标准的规划要求,严格实施管理,对配套设计不到位的项目不开工,对档次低、规模小、污染重的项目不引进。因此园区落户项目用地和投资总额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2、高标准建设。园区已投入排污、水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多元,实现了“七通一平”。投资2亿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实行废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排放。投资7300万元,拓宽改建了杭甬高速公路、329国道到园区的进港公路,路面宽度达24.5米。110KV和35KV的供电系统采用双回路不间断供应。供应园区的自来水来自一类水质的小舜江大型水库,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园区通讯设备完善,金融网点齐全,投资2800万元的三星级宾馆正在抓紧建设。防护林带长达l0公里,沿路、沿塘、沿河绿树成荫,4座小型休闲公园即将建成,区内绿化覆盖率高达40%。 3、高科技先导。目前,园区已有联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企业5家,由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的高科技民营企业8家,开发建设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浙江闰土集团投资近亿元的高效环保分散染料项目列入国家“火炬”项目,浙江芳华集团的四氢呋喃生产线列入国家“一优二高”项目,金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投资8900万元的高分子絮凝剂项目列入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今年,园区共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7只,投资5.6亿元,新批企业科研所3家,并有15只新产品申报绍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 4、高质量服务。上虞拥有全国县市级一流的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审批办证“一条龙”高效服务。园区管委会在“中心”设立了服务窗口,自觉推行服务承诺制、全程包揽制、项目联系制,为进区企业特别是市外企业提供从办证、开工到投产的“一龙头”服务。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市外生产投资项目实行跟踪服务。管委会还每年开展招商引才活动,组织化工企业赴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引成果、引技术、引人才。 2001年8月召开的上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省级上虞精细化工园区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早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染料、颜料生产基地和较大影响力的医药化工基地,成为全省第一,国内一流的精细化工城。到2001年,计划实现销售20亿元,税费1.5亿元;到2002年,实现销售40亿元,税费3亿元;到2003年,实现销售100亿元,税费7亿元。 为确保化工园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建设中将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促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建成日处理能力10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到2005年建成日处理25万吨的二期工程。投资2.8亿元,建设热电厂,实行区内企业统一供气。投资500万元,建设一座高标准的固体废物焚烧站,实施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投资1000万元,加快绿化工程建设。 二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相一致。将坚持瞄准全国一流的精细化工园区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高速度集聚、高质量发展。按照“轻污染、中污染分离”的要求,重点建设染料颜料区、医药中体区和其他化工区,实行区内科学布局;按照“优化结构、集聚产业”的要求,重点建设染料颜料、医药化工、高档染整、仓储四个基地;按照“高科技、低污染”的要求,提高门槛,减少引进档次低、规模小、污染重的化工项目。 三是坚持引进内资与引进外资相结合。内资和外资是支撑园区建设发展的两只“轮子”。必须始终坚持内外并重,大力引进投资。对内根据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等化工业较为发达、环境容量较小的实际,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重点引进台湾、日韩和欧美地区等化工项目,特别是抓住台湾企业投资祖国大陆的热潮,加强推介宣传,主动出击引进,不断扩大“台资板块”。力争到2003年,市外、国外资金占区内投资的80%以上。
从纸箱需求增长看我市经济升温 (本报记者宋建明)除了用电量的增加,我们还能从包装纸箱业的繁荣中,透视我市经济发展不断升温的现实。 从阳光、正元等企业门口纸箱运输车进进出出的忙碌中,我们不难直观地找出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又一佐证。为了满足出口包装纸箱的需求,东方、越州等纸箱企业把机器的运转调至更快的档位。 在绍兴东方纸业包装集团,每天发出纸箱2万余只,比低谷时的1997年和1998年翻了一番,仅向阳光集团每个月就供应出口纸箱12.5万只左右。企业虽然增加了3位装卸工,仍然应付不过来,连企业老总也要经常下去一起装车。今年1至9月,“东方”的出口纸箱销售已达4000多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以上。我市另两家拥有出口纸箱生产许可证的纸箱企业,也呈现出同样的繁荣景象。 35%的销售收入增幅对现在的纸箱企业而言已绝非易事,因为受国际市场纸箱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纸箱产品价格近年来已持续下降了30%左右。这意味着企业每实现一个百分点的收入增长,就要付出比原先多得多的努力。国际市场纸箱原材料价格的走低,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国际贸易大量减少所造成的,贸易减少已直接导致了对纸箱需求的下降。我市外贸出口在这样的灰色背景下却能一跃冲天,实属不易,令纸箱生产商们乐不可支。 不仅外贸出口需求强劲,内贸纸箱的需求也在节节攀升。我市水果生产过去大多是论“堆”卖,现在则是按“箱”卖,大量的已开始装“盒”卖。东方纸业今年生产黄花梨、葡萄纸箱10多万只,其中一半以上是彩盒。工业民用产品的包装更是讲究高档。越州纸品厂最近投资800万元新上彩盒项目,尚未投产,客户已排了长队。 现在,需求的增加正把纸箱业推向新的繁荣,我市纸箱生产商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指数明显上升,根据经验,他们已建立起新的生产能力以满足预期的增长。东方纸业集团投入500万元新上一条全自动生产线,越州纸品公司买进了先进的柔性制板机、超大门幅印刷机等,新扩厂房2600多平方米,五车堰纸箱厂上个月也花280万元买来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
物业管理离我们有多远 (本报记者高放)能拥有一套宽敞、舒适的住房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同样,安宁、祥和的居住环境也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 物业管理,这个由企业来负责管理小区的方式,迎合了老百姓对安居的要求,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在我市的城市花园、金桂苑、五羊花园、金鱼湾小区等,这些或高档、或较早形成的居住小区内,物业管理已与居住者生活休戚相关。小区内公共设施的维修、卫生保洁、24小时安全值班以及绿化养护等均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居民只需付出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即可,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市的物业管理起步于1997年,并于第二年的9月在金鱼湾小区试点。迄今,全市已有7处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其中金鱼湾小区最早获得绍兴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今年夏季,城市花园、金桂苑两大住宅区也通过了绍兴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考核和验收。 然而,物业管理在我市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市区约30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中,已实施物业管理的只有近40万平方米,覆盖率仅为13%。覆盖面小且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居民意识诸多方面都与日益加快的住宅商品化、社会化、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尤其是旧小区的管理,老的管理模式和旧的体制都很难改变。像金鱼湾小区,实行物业管理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设计标准低,缺乏必要的物业办公用房和经营用房,小区内零星分散插花建设,居民缺乏物业管理意识,认为卫生有居委会搞,其他的政府包,物业管理没有必要。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老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推行,也是至今全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没有全面推开的重要原因。 从物业管理公司的情况看,企业经营状况欠佳,缺乏竞争机制。从现有的7家物业企业经营情况看,全部亏损,无一家盈利。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规模小,支出成本较高。二是收费标准低且又收不齐。像金鱼湾小区收费分为每月每户8、9、10元三档,这其中还包括每月5元的卫生费,且收缴率仅达到60%。三是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单一。四是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较低,7家企业都是临时管理资质,专业人才缺乏,全市经过培训有证上岗的仅3人。五是缺乏竞争机制,大多数物业企业靠开发公司(母体)的“输血”(补亏)。六是缺乏扶持政策。 另外,物业维修资金尚未建立,物业管理意识、组织、服务不到位等,这些都制约了我市的物业管理健康发展。 针对我市物业管理的现状,如何加快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步伐?有关人士指出,应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新区新办法,老区老办法,老办法向新办法过渡方式实施。对旧小区,以小区建设单位面积占多的为主,牵头负责小区硬件整治,建设局搞好硬件设施规划,居委会组建好业主委员会,财政部门筹取落实整治的资金。对当前投入使用的小区,搞好物业管理交接,建立好物业维修专项资金,提取物业管理用房,统一收费标准,严格规范管理。对新建的小区则在规划时就考虑物业管理,并进行综合验收。同时,要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综合素质,加快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使企业练好内功,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此外,还要加强对物业维修专项资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 据悉,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制定有关加强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促进社区管理与城市建设齐头并进。
|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