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闻 JingJi YaoWen | |
*** 经 济 要 闻 *** ※ 10月11日—2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城区商业:从集中向分流演变 (2001年10月19日)
城区商业:从集中向分流演变 (本报记者丁卓芬)又一个国庆黄金周过去了。在黄金周百官城区人流的流向中,我们猛然发现,城区商业正逐渐由集中向分流演变。 这种演变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发生的。人们或许还清晰地记得,五年前的早些时候,也就是大通商城1996年9月底开业前,偌大的一个百官城区只有一百商店等不多的几家百货商店生意比较兴旺,其中尤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百商店最为兴隆,基本可以说是左右着城区商业的市场和价格。当时的百官人面临着购物只有进商场的窘境,消费相当集中。所以,当时的百官城区,尽管逢年过节时商业竞争也相当激烈,曾有过“群雄逐鹿”的热闹场面,但竞争的范围却相当狭小,也就是几家百货商场之间的竞争而已。 当时,面对邻近的余姚、慈溪综合性百货商店纷纷缩小、关门的情形,我市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就提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的市场掩盖着的是涌动的商机,消费的极度集中孕育着新一轮更大范围内、更全面、更直接、更激烈的商业竞争。果然,悄悄地,这种竞争就出来了。一家家服装专卖店,如金利来、梦特娇、雅戈尔、啄木鸟、杉杉;一家家眼镜店,如上海安泰、明而达、毛源昌、天明;一家家金银饰品店,如凰冠、越王、运发;一家家鞋店,如金鞋世界、虞富鞋城、方圆皮鞋超市、太平洋鞋城;还有一家家超市、一家家化妆品店等等,在百官街头冒了出来。特别是随着外来资本进军百官城区商业,如去年开业的家家福大卖场和三江购物俱乐部,使得城区商业的分流更加明显,竞争更为激烈。有业内人士甚至把“三江”的到来称作是“洋超市”加盟我市城区商业的一次演习,让人初步领略到“狼来了”的滋味。 悄然而来但呈席卷之势的新一轮商业竞争与几年前城区单一的百货业态间的竞争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更高层次的商业竞争,是连锁、专卖等新型业态与传统百货业态的竞争,是拥有品牌、资金等优势的国有集体商业与拥有价格、机制等优势的民间商业的竞争,是外地商家之间、外地商家与本地商家之间、本地商家相互之间的多角度的全面竞争。也正是因了这种竞争及其相伴随的分流,使城区商业的中心也逐渐呈现出由一百商店所在的“解放桥头”向大通商城和三江购物俱乐部所在的“工农桥头”转移的趋向。 这一轮竞争带来的最可喜的变化就是专业化经营模式的兴起。与几年前多家百货商店争雄寸金之地不同的是,目前城区除一百商店和大通商城这两家综合性商店“两枝双秀”之外,一些中型的百货商店开始和其他中小型商业企业一起走专业化经营之路。男士西装、女装、皮鞋、日用百货、金银饰品、眼镜,甚至于专做西裤生意和休闲裤生意的专门商店,他们都立足于做深做细一种商品或一只品牌,由此形成与百货商店同类商品竞争的实力,拓展出不同商品定位下的生存之路,也形成了城区商业错落有致的经营格局。 专业化经营模式的兴起和新型业态的由弱而强,支撑出城区商业互相制约、相对平衡的多极竞争格局,而这一格局无疑比一极化的竞争格局更为合理。这种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得超市、专卖店及其他形式的新型业态在市场销售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相对应的是,百货业态的市场比例有所下降。今年1-8月,个私流通企业在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达60%,已成为活跃城区市场的主力队伍。如今,市民无论是购买日用百货,还是服装、眼镜、金银首饰,都有了更多的去处,货比三家的结果是消费者从中得到了实惠。消费者应该感谢竞争。 越来越多的店、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区商业界同业对市场的重新分配,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带动了城区商业规模的扩大和增幅的继续提高。近几年来,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见升,特别是一百商店和大通商城不仅规模更大了,其市场中双双称霸的地位也进一步稳固了。应该说,目前上虞市民购物消费的分流是向一百、大通等大店、名店集中基础上的分流,相信下一步的竞争中将会有越来越多没有专业特色的中型、小型商店被挤垮。这也意味着,在百舸争流的城区商业竞争中,商业企业唯有做大规模或者做出特色和强项,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市场、赢来发展机遇。
农民积极搞投入 干部服务有精力 本报讯 (记者 陈胜龙) 盖北乡今年通过税费改革,降低了农户经营土地的成本,特别是取消特产税后,使种植特产作物的土地税费成本与种植一般作物的土地税费成本一致,较好地体现了农业生产公平竞争规律,从而有力地调动起广大农民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积极性。该乡农民说,税费改革实际上是政府让利给农民,使伢有一定的资金用来调结构。 据悉,今年盖北乡农民已投入资金调优结构2100多亩,其中改良品种1500余亩,扩种水果590亩,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市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县(市),通过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行为。特别是解决了农业税征收中历年来存在的“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的问题,全市核减有税无地面积及退耕还水还林面积18247亩。据测算,全市农民人均负担由2000年的187元降到78元,降幅在50%以上。税费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年全市新发展经济作物10.67万亩,粮经比例达到5:5,新流转土地3.34万亩,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6.7万亩,占全部耕地的36%,加快了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转变的步伐。丰惠镇抓住税费改革后两税不重复征收和粮食生产“一取消三放开”的政策,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效益农业,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新调整种养面积2400余亩,到目前为止,全镇结构调整面积达12300余亩,占总计税面积的46.8%。 税费改革密切了干群关系,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而税费改革前的情况正好相反,镇村干部为了完成税费收缴任务,整天忙着向农户催收税费,很少有精力去关心、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常常出现“收费不服务”的现象,使干群之间存在着隔阂。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镇统筹、村级提留、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进一步明确了农民的权利和义务,使绝大多数农民都能自觉缴纳税费,不少乡村甚至出现排长队缴税费的可喜现象。乡镇干部因此得以从以往较为繁重的税费催收中解脱出来,集中更多的精力为农民提供种子种苗、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及时为广大农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的为农服务,使干群关系日益融洽,也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好转。如丰惠镇在税费改革后,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共举办青梅、青虾、东亚全蝎等各类培训班20余期,农民受训人员2400余人,镇农技人员还进村入户分送科普知识,进村数达30多个,入户数达400多户,分发农技资料12000多份,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铜管业,艳阳下的冷思考 (本报记者丁卓芬)作为我市四大块状经济之一,同时也作为我市六大工业主导产品[四机(剂)两管]之一,以汤浦镇为主体的铜管制造业在新世纪的第一年迎来了晴空万里的艳阳天。在汤浦镇采访,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一派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不仅纵向比较增势喜人,而且横向比较优势尤为明显。今年前三季度,汤浦铜管业用电量近2700万度,增幅高达41.1%以上,高出全市工业用电平均增幅三十多个百分点,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画轴中相当亮丽的一笔。 铜管行业总体前景看好是我市铜管企业大有作为的客观条件。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同时铜水管在住房施工和装潢中的采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为铜管行业的发展展开了宽阔的市场新空间,已经带动并将继续带动铜管行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原先我国只有中南部才需要使用制冷空调的局面已被打破。西安、兰州,甚至哈尔滨等北方城市夏季的气温常常在37℃以上,持续高温也相当普遍。这对空调、冰箱以及铜管业来说又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市场。与此同时,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电网改造,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继续加快,使供电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供电的价格越来越低廉,这不仅从客观上保证了空调、冰箱等大功率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也刺激了处于买与不买犹豫状态间的那部分消费。 当然,今天窗外万里无云并不等于明天还能如此。当一个行业被普遍看好时,必然会引得众多有识之士的向往和加入。和铜管大省广东省一些地方、河南省的新乡和洛阳、江苏省的张家港和太仓等铜管企业比,我们的铜管总量不算太小,但质量却不是太高。最近,诸暨海亮集团也投资数亿进军铜管制造业,其威胁相当之大。所以说,铜管企业面临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我们上虞的铜管业必须意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特别要十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弱势,从而作出应对策略,方能在铜管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咬一口蛋糕、咬大一口蛋糕。我们看到,作为竞争的核心,铜管的质量、价格和品种的优势在我们这里并不明显。除了星鹏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很少有企业可以生产和长虹等名牌产品相匹配的铜管。我们尽管有星鹏集团的内螺纹铜管,却迄今没能生产出结头。所以说,从长远眼光看,眼下汤浦铜管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个企业规模大多比较小;企业效益虽然还比较好,但企业的总体素质大多比较低;企业负债虽然比较低,但企业的装备却比较差。据说,至今仍有企业用烧柴作动力,停留在原始手工作坊阶段。 分析弱势,当然不是妄自菲薄,顾影自怜,而是为了淡化弱势,强化优势。而实际上,以汤浦铜管为主体的上虞铜管有着许多对手难以企及的块头优势和龙头优势,既有规模,又有质量。汤浦镇的铜管经过数十年发展,目前有生产企业94家,去年年产值规模达24.4亿元,这种规模不是别的地方可以一蹴而就的,块头优势相当明显。而浙江星鹏集团的持续发展也为汤浦铜管提供了别处难以企及的龙头优势。星鹏集团拥有意大利盘管生产线、韩国紧密度管生产线、1600吨挤压生产线等国内铜管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其生产的高效节能内螺纹管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许多产品与四川长虹、青岛海尔、广东三菱等知名家电配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星鹏集团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镇内其他铜管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和分蘖的作用,近60家企业是星鹏集团的后道加工企业,90%的熟练工人在星鹏集团得到过实践锻炼,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汤浦铜管的整体档次和水平。可以说,汤浦铜管的对外整体优势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不是谁想竞争就能占到上风的。当然,这其中的必要条件是汤浦铜管要继续加快发展,做大规模,提高档次。各类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瞄准不同目标,发起不同攻势。龙头企业要继续高扬龙头,继续发挥示范、带动和分蘖优势;中型企业要努力加劲,力争早日加入龙头企业行列;小型企业要创出主导产品,集中资金、设备等资源重点,做出专业特色;而新办企业则要甘当配角,为大企业搞加工,从而使中小企业走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特色。若能如此,上虞铜管一定能迎来一个又一个艳阳天。
假日钓鱼成时尚 养殖大户乐淘淘 (特约通讯员王鹏洽)听说丰惠镇西蒲村养殖大户陈志清在国庆期间接待钓鱼游客120多人次,收入达1.2万元,笔者便专程赶去探了究竟。 秋日下午的田野风光宜人。信步来到陈志清的养殖场,只见七八个水塘散布在田野上,每个水塘边搭了五六个草舍,草舍里摆着几把小竹椅,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放了几根钓鱼杆,四周是绿色的田野,迎面吹来的是凉爽的秋风,的确是个钓鱼的好地方。几位老者正静心屏气地等待鱼儿上钩。“有了!”随着一声惊喜的轻呼,北村村陈后富老人钓上了一尾三四两重的鲫鱼。老人一脸的兴奋,他告诉笔者:“我今年65岁了,上午在家剪剪树,摆摆花,下午就到田野里来透透气,钓钓鱼。我虽不大爱吃鱼,但爱钓鱼,一般把鱼送给左邻右舍。钓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娱乐,蛮好的。”另一位叫陈鲁斋的老人桶里已有了三条鲫鱼,正一脸期待地望着浮标。主人陈志清告诉笔者:“假日钓鱼渐成新时尚,平时退休老人来钓鱼的居多,双休日及节假日全家过来看田野风光、钓鱼的也较多,特别是城镇里跑来的。”当问到钓鱼收入时,陈志清坦言道:“我们养鱼主要是卖的,但现在钓鱼收入也有2至3万元一年,今年钓鱼收入就已有1.7万元了。下一步我打算再多搭几个农式凉棚、石凳,供游客们钓鱼间隙走走棋,打打扑克,成为休闲的乐园。” 无独有偶。邻近王牌岭村刘志潮的综合养殖场也成了钓鱼的好去处。笔者发现,塘四周种着青菜、茄子、毛豆、萝卜等农产品,还种植了一些桃树、梨树、板栗等,还有50多只鸡在草丛中出没。“钓鱼的游客在这里吃午餐可以自己挑选自己采摘,这样就有较浓的农村田野气息,也调动了游客们的兴趣,城里人特别喜欢,每到双休日、节假日全家人过来钓钓鱼,感受农村生活的就占多数。今年国庆假期,我接待游客的收入在4000元以上。”刘志潮喜悦地告诉笔者。
我市居民生活消费面面观 (本报记者陈智尧)最近,市统计局城调队对市区50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资料表明,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00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1至9月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高达7100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消费增幅强劲,深刻反映了我市国民经济继续呈持续快速态势发展,居民消费观念日益更新,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据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性支出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住房,占总消费15%以上。随着医疗制度的逐步完善,加之市民对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并由原先的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轨。家住百官镇文化小区一位姓王的居民告诉记者,自己原先身体一直不好,三天两头要吃药,今年他开始晨练,并花1000多元钱买了许多健身器材搬进自己卧室,一有空闲就坚持锻炼,现在身体状况比原先好多了,这应归功于长期保健的功劳。据介绍,今年1至9月份,我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57元,同比增长87.2%,占总消费9.1%,可见医疗保健支出已成为我市居民消费支出中一个最大亮点,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医疗保健的支出还将不断提高。 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伴随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变,今年我市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步入快车道,这其中不仅表现为居民用于购建房的支出额大、增幅高,而且居住消费支出也出现大幅度增长。据市统计局抽样调查资料表明,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房支出为1218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6%,居住消费类人均支出为800元,同比增长70.6%。住房消费的显著增长,不仅有力拉动了我市内需,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市城市化进程。 丁宅乡村民吕某近年来通过承包山林经济,手头积了10多万元钱,今年他花18万元钱在市经济开发区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吕某说,在城里、农村都安了家,这样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农村里的人想在城里安个家,而城里的人则想把房子买得更大、点缀得更漂亮。在市区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小宋嫌90多平方米的房子太小、没品味,在父母资助下,又在凤山路上买了一套30多万、面积达18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可他却还笑着说,说不定过不了几年,我又要换房了。乍一听,还以为他说的是笑话,可仔细一想,也确是这样。四、五年前,人们还普遍看好近百平方米的“大套”,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购房的目光放在了120、130至200平方米以上的“豪宅”,这其中表现出的快节奏让人惊喜、让人感慨、也让人深思,同时也给了我市房产商丰富的想象。 今年前三季中,还有一项消费增长令人瞩目,那就是居民的教育费用支出。据市城调队调查显示,1至9月,我市居民平均每户教育费用支出达1885多元,比上年同期上涨37.5%。从收费价格上来看,除义务教育费没有上涨外,其他教育学杂费(包括高中、大专、大学学费)上涨13.8%,托幼费也上涨了13.6%,比上年同期上涨37.5%。 据介绍,引起今年我市教育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中大学的费用支出较大。今年上半年,高中学杂费加上代管费每学期为1110元左右,大学费用每学期则基本在4000元以上。二是学前教育已不再是福利。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面对家长们对孩子不惜血本的投入,托幼费价格也一路上扬,从每月70元涨到120元,涨幅达71.4%。市区有家民办幼儿园收费更是吓人,保教费新生日托每学期高达2500元,让许多家长望而止步。三是其他收费过高。如上普通小学的普通班一般学费为每学期280元,而上实验班每学期就要1075元,比前者高出3倍多,两者泾渭分明,着实让人产生几多感慨。 大幅增长的教育消费,令许多家长唏嘘不已。今年1至9月,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00多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5400多元,增长幅度分别为12.7%和15.9%,而教育消费支出增长达34.9%,远高于我市市民收入增长速度。因此面对有些不堪重负的高学费,许多人开始呼吁:给广大家长也减减负吧!
虾塘即景 (本报记者丁卓芬)10月10日下午,记者到地处海涂九六丘西半丘的养殖大户李水火那里采访,看到了一个鲜虾活蹦乱跳的丰收景象。 从海涂一期横路新港农场场部西侧往北拐入不久,记者看到,8月份还是相当不平的田塍泥路已经变成了黄砂石铺就的机耕路,平整而宽阔。这是新港农场赶在南美白对虾上市旺季到来前,抢时间赶进度筑就的配套道路。顺着这条路前行,尽头操场上停放着一辆车牌号“闽”字带头的福建省宁德市的货车。这辆车是带着增氧泵来李水火这儿进货的。 虾塘水面上,微风吹过,荡起层层微波。在靠近机耕路的一只虾塘内,几只绿色的虾笼已张网以待,请虾入笼。一会儿,一辆小三卡从田塍路上开来,后面几辆摩托车上坐着几个穿着连鞋背带橡胶裤的男人。两个男人走入水深及腰的虾塘,拎着虾笼的一头,另两个男人拎住虾笼的另一头,把笼内的虾往中间赶,赶入连接在那儿的小圆虾笼。很快,小三卡把对虾运到车旁,过磅后倒入货车内的水桶里。 站在虾塘旁,主人李水火笑得成了个“弥勒佛”。据他介绍,550亩虾塘已陆续售出对虾近3万公斤,平均价格在33元左右。目前市场上对虾的价格呈持续上扬趋势,预计全年可销售南美白对虾18万公斤左右,销售额近500万元,亩产值近万元。这样一来,去年承包海涂1616亩土地之后投下去的承包款、挖塘费、建房费、水电配套等485万元资金,不仅一年回收,而且还略有节余。
表面长得好好的西瓜一转眼整株枯死,不到一个月,枯死数量竟达3000多株,这一幕让陈溪乡下徐村的村民们痛心疾呼——— 谁来救救我们的小西瓜 (本报记者徐芳)陈溪乡下徐村是个偏僻的穷山村,去年人均收入只有2600余元。去年,新上任的村支书戴建平大胆向村民反租倒包了25亩水田,搭起了39只大棚,种起了由省农科院推介的藤生小西瓜——日本“全福红小玉”。 下徐村村民第一茬试种这种小西瓜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亩产高达2000公斤,售价每公斤达4元。由于皮薄瓜瓤红甜,又与常规品种西瓜参差上市,颇受市场青睐。下徐村民们便憧憬着下一季的丰收。 但出人预料的是,第二茬西瓜秧苗下种不久,下徐村民便发现秧苗成活率不到70%,而成活的西瓜秧苗中又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西瓜藤从根部开始逐渐枯萎,直至整株死亡。一个月后,本来10月20日左右就可开摘的西瓜转眼枯死已达3000多株,占总数一半左右。 记者在陈溪乡下徐村的西瓜大棚内看到,现在还没有发病的西瓜看上去长势良好,结的瓜已有皮球大小。村党支部书记戴建平忧心忡忡地说,受冷空气影响,这西瓜长得慢了,但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也会枯死,那就只能长这么大了。 据了解,原本村里想通过试种再向村民推广的效益农业示范棚如今笼罩上了“枯死病”的阴影,这让陈溪乡政府干部们也着急不已。在有关农技部门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和应对的有效措施之后,10月10日,乡党委书记厉兴满会同戴建平和镇农办有关人员踏上了赴省农科院讨教之路。 10月11日,黄冲平教授因事不能专程赶来冶“病”,他在电话中叮嘱可试用石灰和“特克松”灭菌,对已结瓜的藤实施打顶,保住已结的瓜长大长好,尽量减少损失。 戴建平说,目前也只能照黄教授的话去试试了。他同时也迫切希望我市种植西瓜方面的专家能手来会会诊,帮助找出症结,挽救村集体损失,因为这还关系到村民们调结构的信心和积极性。
我市汽车消费月增百辆 本报讯 (记者 郑志勋) 记者从市交警部门获悉,我市汽车消费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小型汽车上牌每月增长达100辆以上,其中私家车占40%左右。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市目前汽车总拥有量达8000多辆,其中小型汽车6100多辆,大货车近2000辆。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汽车高消费税的取消,我市小型汽车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已增加1800多辆,每月增长比例在20%以上。从汽车消费款型看,除较为普及的上海大众桑塔纳外,广州本田、别克、奥迪A6、帕萨特等各类国内高档车占有相当比例,奔驰、宝马、福特等进口轿车数量也有所增加。据分析,到年底,我市小型汽车拥有量可望摸高7000辆。 另据悉,我市摩托车消费势头迅猛,今年以来已增加1万辆,增幅达30%以上,全市摩托车拥有量已突破40000辆(不包括助动车)。
市民外出时兴租辆车 (本报记者贺陶)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市除火车、长途汽车客流量多外,最闹猛的要数出租车租赁市场了。据市智英汽车租赁公司董事长张洋智说,从9月25日起,就陆续有人打来电话,询问租车的详细情况。两天后,电话咨询和登门租车者达到高峰。 随着市民节日消费观念的变化,组团出游与去年比淡了,而家庭出游旺了。所以面包车比较抢手,市智英汽车租赁公司的两辆12座面包车从10月1日至7日里都有人预订了。其他9辆“时代超人”轿车问津者也络绎不绝。上海举行国际旅游节当天,我市6位建筑包工头就租了6辆“时代超人”,随带亲友游上海去了;我市一家生产环保设备的知名企业要在国庆节期间接待客户,专门到“智英汽车”租了两辆“时代超人”。据这些与出租车租赁公司打过交道的人说,这种用车方便、实惠。
岭南板栗产量被虫“吃”掉三分之一 本报讯 (记者 陈胜龙) 眼下,正是板栗收获的季节,但从“板栗之乡”岭南乡传来的却是减产减收的消息。该乡现有板栗面积1.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1.1万亩,而今年产量估计不会超过25万公斤,将比去年减少将近三分之一左右。 那么,造成今年岭南板栗产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记者前天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大多数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疏于管理,仍以传统粗放型生产为主,使“剪枝象甲”(板栗螟虫)等病虫害肆虐。这种害虫在板栗刚生长时把树枝咬断。岭南乡最大的板栗生产村许岙村由于受病虫害影响,1000多亩板栗今年几乎绝收。据该乡农业副乡长王伯祥介绍,今年4月份板栗生长初期,省林科院的技术人员曾两次到岭南乡调查了解板栗病虫害情况,针对“剪枝象甲”可能大面积危害板栗的现状,曾提出喷洒新农药“杀螟松”来防治病虫害。市林业站也在该乡建立病虫植保站进行治理。岭南乡还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人员把被“剪枝象甲”咬断的树枝收集起来用火烧掉,以防止病虫害在明年再次发生。但许多栗农对此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上山喷洒药水,结果被“剪枝象甲”吃掉了不少产量。 值得一提的是,岭南乡不少注重病虫害防治的农民,今年收成都不错。该乡煮炼村栗农王忠根去年对病虫害疏于防范,亏了不少钱。今年他在病虫害防治上花费了1500元钱,连续三次上山打药水,60亩板栗山产栗12000公斤,平均每亩产量达200公斤,剔除8000元上交的承包费,净赚1.2万多元。上月底,周围群众看着王忠根打栗的时候,心里羡慕得要死。 岭南乡马家姆村“板栗专家”陈仲尧认为,现在栗农对栗树的病虫害防治还不如当初生产队时搞得好,那时每年都坚持用石炭、硫磺混合的药水涂在栗树上,病虫害很少。如今,不少栗农怕麻烦,加上外出劳动力较多,人手不够,也就不把病虫害防治当回事了。最关键的问题,是广大栗农对“上虞魁栗”这只已获得省优质农产品金奖的名牌产品不够珍惜,在培育管理上缺乏科学方法。针对这些问题,该乡已初步决定,要尽快搞好宣传发动,在“板栗之乡”打一场扫除病虫害的人民战争。
技改投入力度加大 个私经济快速拉升 本报讯 (记者 孙大牛) 盖北乡不断加大技改力度,快速拉升个私经济。今年1至9月份,全乡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3718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2%增幅位居全市乡镇第二位。其中5家进入500万元销售额的重点企业增幅达41.2%,位居全市乡镇的第三位。 技改投入力度加大,提高产量,扩大市场份额,是盖北乡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1至8月份,全乡技改投入2587万元,实施项目13只。东海精细化工厂新增酮酞菁、酮酞绿生产线,舜光节能灯厂增加4条灯具生产流水线,佳英化工有限公司新增回收利用设备和油锅炉等。盖北冷冻厂抓住冰块供不应求的契机,扩大了一个制冰车间。中富管桩有限公司增加一条先进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技改投入带来个私经济的快速拉升,“东海”、“福隆”、“佳英”三家化工企业完成销售971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3%。市舜力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走外向型经济之路,产销两旺,成为乡个私企业的领头雁。一些企业牢固树立科技意识,积极申报新产品和企业科研技术中心,为企业快速发展增强了后劲。
秋茧未收蚕先死 受损蚕农堪惋惜 本报讯 (记者 陆军 姜辉 通讯员 丁意君) 国庆期间,我市部分蚕区发生不明原因的晚秋蚕死亡事件,经省农科所和浙大专家鉴定,现已基本查明,秋蚕死亡系病毒性的空头性软化病所致,目前市蚕业指导站、丁宅乡等乡镇和单位正积极采取措施,以期把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0月3日以来,先后有蚕农向本报反映晚秋蚕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8日记者前往我市蚕桑种养较多的丁宅乡采访。据该乡领导介绍,今年秋蚕病情严重,全乡晚秋蚕2300余张,估计已有三分之一以上发病,经济损失达50%左右。在去中街村的路上,只见一堆堆的病蚕被抛弃在路边,有的病蚕还在秋日的细雨中挣扎,但这些蚕已不会做茧。该村丁信方家的蚕房里,蚕儿在沙沙地吃叶,但他不时把一些又小又黄的病蚕拣出来,他说每天都能这样抓出几把来,已经有两脸盆倒掉了。而他隔壁的那一家蚕农,蚕儿昂着头乱爬,在旁的乡蚕桑辅导员见状,焦急地对主人说,蚕儿中毒了,快用氯霉素添食。 秋蚕的病毒感染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在田头,我们看到大面积被害虫啃噬而枯萎了的桑园,一位正在抢摘桑叶的蚕农惋惜地说,前几天还是绿油油的一片,今天都快被虫吃光了。害虫和蚕争吃桑叶,而蚕农又不能有效地使用农药。10月2日,心急如焚的丁宅乡领导邀请市丝绸公司领导及省农科所所长和浙大教授等专家前往丁宅乡现场踏看,作出技术鉴定。晚秋蚕发生病变原因,一方面是去年暖冬,导致虫口密度剧增,特别是中秋后期,湿度增高,适宜桑螟生长,造成蚕农大面积治虫,农药残留多,从而使蚕轻微中毒。另一方面,虫口桑叶细菌繁殖增多,遭虫害侵蚀的桑叶营养价值降低,再加上农户普遍使用的菁松交皓月蚕种,产量虽稳定,但抗病能力差,导致部分秋蚕染上空头性软化病。 秋蚕病情发生以后,我市相关部门和各乡镇高度重视,市蚕业指导站已通知各乡镇蚕桑辅导员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如进行氯霉素添食,增强蚕的抗病能力,对桑叶用消特灵主剂消毒等。丁宅乡从4日开始,全乡干部放弃休假,分头到各村进行调查,帮助蚕农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