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文化 YuShun WenHua | |
*** 虞 舜 文 化 *** ※ 10月01日—1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我心中的春晖 (2001年10月10日)
我心中的春晖 沈者寿 离开我的母校白马湖春晖中学,尽管已有近半个世纪了,但春晖的四山拥翠、曲水环抱的迷人风光,恩师们的满腹经纶和音容笑貌,以及当年那种紧张中有轻松、清苦中有甜美的校园生活,深深地埋在我的心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令人神往的美好记忆。 春晖的校园无大门无围墙,俞平伯老先生对此有日记云:“校舍不砌垣墙,而亦无盗贼,大有盛世之风。”其实,最值得称道的是师生之间无“心墙”,教师之间无“门户”之见。就以当年老师们的衣着来说,有天天西装革履的,也有着列宁装、中山装的,还有穿飘逸宽松的长衫的。穿戴的多样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晖思想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宽松和自由,这也符合春晖鼓励发展个性的办校宗旨。 春晖的校址虽坐落在乡间僻壤,好似世外桃源一般,但整个校园却总是沐浴在新思想、新风尚的阳光春风之中,宽松、自由的空气洋溢在师生之间。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春晖从经亨颐老校长起一直以“与时俱进”作为校训,以“实事求是”作为教育方针,倡导“学术救国,研究自由”,其教学思想、学校风气和治学治校之精神,能突破陈规,革除积弊,与时俱进。再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春晖把选聘全国一流教师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夏丏尊、匡互生、丰子恺、朱自清、范寿康、杨贤江、朱光潜、吴梦非、王任叔(巴人)等一大批当年全国闻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先后在春晖任教;蔡元培、何香凝、黄炎培、陈望道、张闻天、刘大白、俞平伯、李叔同、张大千、柳亚子、黄宾虹、叶圣陶、胡愈之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春晖留下足迹。这些名流大家、社会精英的学识、人格,如绵绵细雨,无声地滋润着春晖师生,逐步铸就了“春晖风范”。 春晖不仅注重学生“增进知能”,而且把“发展个性”、“适应社会生活”作为办学的宗旨,清晨钟声响起,同学们洗漱后就开展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在碧波荡漾的白马湖畔,有一块400米跑道的偌大操场,在那里有练长跑的,短跑的,有踢足球、翻单杠双杠的,真是龙腾虎跃,热气腾腾,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弥漫在操场上空。每天下午只上一二节文化知识课,其余时间都让同学们从事各自感兴趣的活动。有进图书馆看书的,有开展班际间篮球、足球、游泳比赛的。我们班的篮球队冠以“旋风”之美名,在全校是出了名的。我年龄最小,个头不大也不高,但弹跳力还不错,打的是右前锋的角色。有一次我患感冒发了烧,住进了学校的小病房。两天过去了,不见退烧。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般地开展活动,我有些手痒难耐心发慌,就急中生智,在校医给我测体温前的几分钟,赶快用薄荷清凉牙膏刷牙,结果体温降了一度多,顺利地出了院。 “勤劳朴实”的训育方针,给同学们健全人格的养成打下了基础。春晖离我崧厦镇老家有30华里的路程,我每月有一个星期天回家探望父母,都是起早摸黑,步行往返,总是凌晨4点从家中出发,到7点前赶到学校上星期一的早自修。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很需要营养、热量的补充,可从家中捎回的只不过是炒米粉、霉干菜,以弥补学校伙食之不足。在学校睡的是地铺,天天自己洗衣服,遇放寒暑假时,就自己动手把被子、蚊帐洗涤干净再回家。学校还时常组织同学们与附近的乡村小学校、农民夜校挂钩,这一为了解民情,二为当地群众办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藉此锻炼和提高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现在回首一想,我后来参加工作的几十年中比较能经得起生活的磨难和折腾,想必与当年春晖这种艰苦生活的熏陶很有关系吧。
永远的痛念 东山行 岳父走了,他只活了六十六岁。 各种方式的吊唁和慰问,像沉重的铁锤不时地捶打着我的心。然而,那些天,我始终不曾相信岳父生命之灯真的被死亡之风无情地吹灭了。惟有缓缓地行进在送骨灰盒上公墓山的路上的时候,撩起肃穆的幔帐,我才恍悟:岳父确乎已经乘鹤西去。这样痛着、念着,眼睛便越来越模糊…… 翻开岳父的人生阅历:除了先前做过教师、秘书、宣传工作外,以后二十多年便是清一色从事党史研究。党史研究,几乎是他后半辈子的最爱。如果说,他的后半生算是活得精彩,能够让人从他生命的深根处看到思想的慧光、感情的亮光的话,那还不缘于对党史研究的痴恋么?由他主编的二百四十多万字的党史书籍,全国党史先进工作者的殊荣,似乎告诉了我们全部的答案。与其共事的人们,只要提到他的工作,便来情绪,来情节,来故事,以至几天几夜都道不尽、叙不完。在党史研究方面,岳父确乎称得上是个真正的行家,我曾几次请教有关问题,他竟畅答如流。谈到细微处,则更是妙入毫巅,使我领略到罕有的快感。 在岳父的生平中,很少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也很少有惊心动魄的大悲大喜,但充满了一种内在的深沉的思考和求索的情绪,与之交游,让人觉得沐浴于其儒者包容襟抱的气度之中。每每与年轻人论人生,岳父总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以恬淡和洒脱启动人们的心扉、照见灵魂深处的颤栗;与同龄人谈世风,他会在冥思默想之时,突然拍案而起,怒目圆睁以英锐之锋直令那些可怜的虫豸们成为过街老鼠;与老辈说往事,他热烈、幽默,谈笑风生,似乎在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回意味绵长、趣味横生的童真。岳父平日不喜张扬,碰逢争名争利之事,便躲得远远的。在大庭广众之中,他从不多嘴打岔,从不抢镜头。他不是振臂一呼天下云集的英雄,而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行脚僧。 岳父,是长辈但又绝无长辈的架子,给你的感觉,俨然是一位平起平坐的可以无话不说的朋友。家里添个家什呀,接待亲朋好友啦,凡事他总是与我们商量。岳父更是一位闲不住的人,节假日去岳父家吃饭,便忙坏了岳父。在岳父眼里,登门者就是客人,既是客人就尽管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最让人难以忘怀且至今无法宽容我自己的是,前些年装潢新居竟有劳岳父。其时因为工作忙,我无由脱身,于是岳父几乎天天上门看管,并帮助清扫垃圾。有一次,看到岳父满身尘埃从新居出来,我心头不免酸涩涩的。可不是?劳碌了一生的老人,自己依然住在并不宽敞的高楼旧房里,可为了小辈的新房,竟忙得不亦乐乎。为小辈的怎敢领受这种恩泽呀?早知岳父后来发病源于劳累委顿,当初又怎能心安理得地让岳父去承受这份额外的负担呢?有道是,世上没有后悔 药,岳父呀,您若地下有知,就受孩儿深深一拜,权当给你赔罪了吧! 在我的眼里,岳父永远是一位慈爱的老人。岳父的音容笑貌,那始终响亮有力的喉音,那明澈如镜的双眸,宛如眼前。可现在他把一切都带走了,这是天意吗?老天没有应声,我心寂然,我情悲恸。 一行痛彻心肺的冰冷的泪水淌下,冲决了我感情的江堤,于是记忆的闸门訇然打开,岳父从发病到逝去的一幕又一幕在我眼前变幻迭映…… 今年1月21日傍晚,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总以为这是哪位朋友送上的新世纪第一个春节的良好祝愿,然而一听竟是岳父突然吐血被送往医院抢救的不幸消息。我们忐忑不安,匆匆赶往医院。经医生会诊,我才知岳父吐血是因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引发的。这般年龄患此病,病情该是十分严重的。然而,经医生们全力抢救,岳父的生命终于从死神手里挣脱了出来。岳父的脸色一天比一天红润起来,全家人自然得到了莫大的慰藉。 一个半月后,出了院的岳父绽开了笑脸,体重亦渐渐得以恢复。然而,又有谁知,当全家人沉浸在庆幸氛围之时,也正是岳父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之日。大病初愈的岳父,自以为身无大碍,便如往常一样忘情地投入了工作。今年“七一”是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大庆之年该有大庆之举。情切切,意绵绵,他不顾有病在身,竟自告奋勇。然而,待送走外地前来参加活动的一些老领导、老同志,回到家里,他身体软绵绵地坐到了沙发上。一个平日里不知苦为何物,不愿吭一声的人,此时竟然连声道累。毕竟抱着吐过血的身子,还未真正康复就没命地去干,怎能不累呢?岳母为此难免要嗔怪几句,然而,岳父又哪里听得进去?第二天,他照样“精神抖擞”到市新四军研究会办公室上他的班去了。 八月初,岳父一连几天热度居高不下。到8月12日,岳父第二次住进了医院。见疾病来势汹汹,经医生建议,我们迅速将岳父送往浙江第一医院抢救治疗。然而,想不到的是,三天后岳父又开始大口吐血。驱车赶往杭州,但见岳父全身蜡黄,除了面孔因吐血显得黄黑外,露出来的手指头手腕也是黄的,且泛出 人的光。可岳父依然顽强地屹立在生命的战场上,始终面对着死神的枪林弹雨,决不趴下身背过脸去。然而,败像一天甚于一天。夜晚,灯光照在他的头顶上,稀疏的头发显得干枯而脆弱,而他脸上的神色是那么疲乏,已经很难看到灵魂的光彩。即便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亦无法将岳父的脚从鬼门关拔回来。9月3日下午一时四十分,已经昏迷了两天的岳父,在无意识地瞪了一下眼以后,心脏便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一个好人,就这样走了,他走得是那样的突然,竟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他走得是那样的匆忙,退休后竟没能享一天清福。然而,岳父又何曾离去?对于一个把精神与情感全部放在了人间的人,谁能说他完全离去了呢?他不已经超越死亡了吗?记得张海迪说过:死是美丽的,因为死就是去很美的地方。岳父呀,您在那里还好吗? 欲哭无泪,恸苦多了,心中的泪水也便结了冰。
项永昌先生书画艺术研讨会在故乡上虞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孙大牛) 10月6日上午,紫云阁茶庄檀香古筝、木屋茶座、书画满壁,新加坡籍华人项永昌先生书画艺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项永昌先生书画艺术研讨会由市政协虞舜书画院、市乡贤研究会和紫云阁茶庄联合举办。市委副书记卢一勤到场祝贺,市政协秘书长曹松境主持会议,项永昌先生和陈秋强、车广荫、顾志坤、何家炜等我市文艺界人士同聚一堂,观书品画,研讨项先生的书画近作,评价项先生的艺术人生。 项永昌先生是新加坡的著名书画家,我市政协虞舜书画院的特聘顾问,也是乡情味很浓的乡贤。他今年60岁,原籍上虞东关,少年时因目睹八骏图,爱上了绘画艺术。1951年,项永昌先生离开上虞,先后到香港、新加坡等地。他一面从商谋生,一面拜师学艺,绘画师法元明清大家,40年不辍。项先生虽已加入新加坡籍,但他桑梓情深,关注家乡文化活动,多次慷慨解囊,赞助家乡公益事业。这次逢中秋国庆佳节回家乡探亲,带回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书画近作,并赠送市乡贤研究会一幅“松石长青”山水画力作。 与会文艺界人士聆听项先生介绍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观赏四壁的山水书画近作,称赞项永昌先生乡情浓、人品好,艺术水准高,画作清秀隽永,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卢一勤说,在画作中,我读出了项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希望项先生常回“家”看看,带更多的作品来上虞展出。 项永昌先生书画近作将在紫云阁茶庄作为期10天的展出。
|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