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江周末 EJiang ZhouMuo | |
*** 娥 江 周 末 *** ※ 09月11日—2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擦背擦出富裕路 (2001年9月15日)
擦背擦出富裕路 余广海 擦背是服务业中的一个小小行当,从业人数并不多,不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行当,梁湖镇湖塘下村的村民却从中找到了致富路,该村组成了100多人的擦背队伍,在宁波市区,在慈溪、余姚、象山,在我市的城区,圆了他们的致富梦—— 改革开放是党的富民政策,这句话对于一步步走向富裕的全国人民来说是真理。通过改革,解脱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充分激发起人们创业的热情;通过开放,搞活了经济,为人们展示了致富的广阔门路和舞台。人们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智慧和勤劳谱写了一曲曲致富乐章。 在这致富乐章中,梁湖镇湖塘下村的致富音节让人觉得那么新奇、美妙、和谐。 一人吹号众人应 湖塘下村是一个既没有企业作为经济支柱、也没有特种资源可开发的村,村民祖祖辈辈都靠摸田坎过日子。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产服务业也走上了百业兴起、飞速发展的轨道。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中,湖塘下村人从中找到了座标,从中圆了他们的致富梦。 湖塘下村有一位老人叫富根,他在解放初期做过擦背工、当时澡堂的堂倌。他看到乡亲们摸田坎虽然吃饱穿暖没问题,但别的地方在一天天富起来,心里很是着急。 于是他想到了他的老行当——擦背。他想,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擦背工应该有用武之地。这样,他悄悄地只身去了趟宁波。在宁波几家浴室转了一圈,富根老人看到,不仅洗澡的生意很好,洗澡后要求擦背的人也不少。回到村里,他兴奋地把“考察”的情况向村里其他三位老擦背工说了,几位老人听了情况后都很兴奋,大家商量要教会子女擦背手艺,出门去赚钱。于是,老人们抓紧时间向子女们传授擦背技术要领,子女们也练的欢。等到老人们认定子女掌握了擦背技术后,七八个人就奔赴宁波。在宁波,他们找到了一家饮食服务公司担任党委书记的上虞人,由他牵线,这七八个人进了浴室当起擦背工。 当时,擦背的价格还很低,每人次0.8元,0.2元归浴室,擦背工拿0.6元。尽管工钱不高,但他们认真地擦好每一个背,尽量一天中多擦几个背。几个月后,一合计,每人都赚了好几千元钱。这么多的钱是他们从来没有赚到过的,初尝甜头使他们乐开了怀。 当这七八个人怀揣着几千元钱回家过年时,“赚大钱”的消息在全村不胫而走,村民们都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渴望致富的热血在村民们心中沸腾了,不少村民纷纷要求第一批擦背工能带他们出去赚钱。 然而,当擦背工一要有擦背的浴室,二要有擦背的手艺,不能说带就带,大呼隆出去。于是,接着带出去擦背的人都是亲眷中最亲密的、朋友中最至交的。第一批出去擦背的阿德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没有技术带出去只会砸了湖塘下擦背工的牌子,并且当时一下子也联系不到这么多的浴室,所以只能先带要好的亲眷、朋友。晚几年才去擦背的阿灿告诉记者:当时看着阿德他们去擦背,每次回家时钱袋总是鼓囊囊的,心里不知有多羡慕,我好几次跟阿德商量带我出去,但阿德先要满足亲眷朋友的要求,过了几年才带我出去。一出去擦背,我就尝到了甜头,第一个月就赚了5000多元。 但是,开始时也有一些村民看不起擦背这个行当,认为“好出门不如歪在家”,但当他们看到去擦背的人钱赚得欢,家里造了新房又添家具,而自己在家还是老样子,就转变了观念。一位村民们都叫她杏珍婆的大妈说:当时家里的老头子认为干擦背这一行难听,不让儿子去擦背,那时我心里别说有多急,后来老头子看到邻居擦背都富了,才让儿子去擦背,要是早几年出去擦背,赚的钱就更多了。 擦背能“赚大钱”致富,一个个出去擦背的人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样,亲带亲、邻带邻、朋友带朋友,湖塘下擦背的队伍越来越大,有的是夫妻双双去做擦背工;邻近几个村的不少男女劳动力也都加入了擦背工的行列。同时,擦背的区域范围也越来越广,宁波的宁波浴室、曙光浴室、古楼浴室、立新浴室、三市浴室等国营浴室和大酒店、娱乐中心都有湖塘下的擦背工,慈溪、象山、余姚等地和上虞市区的各大浴室的擦背工都是湖塘下人为主。到目前,全村擦背人数已经达到100多人,夫妻双双擦背的有20多对,加上邻近几个村的擦背工,总人数已达200多人。 赚钱不怕吃辛苦 俗话说:辛苦赚钱。干擦背这一行也是吃得起辛苦才能赚钱的。 阿德告诉记者:擦背的辛苦主要是,一是活累,二是受气,三是环境难受。他说,在冬春季节擦背的生意很好,到了春节前后更不用说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擦上百个背,不仅擦背的手酸痛,连腰都酸溜溜的,一天干下来,浑身好像要散架似的,但天天得坚持,不吃苦哪能赚到钱?浴室是个公共场所,来洗澡和擦背的什么样的都有,要是碰到脾气不好或酒喝多了的顾客,擦背就要格外地小心,稍重、稍轻或在什么地方有一些疏忽,就会遭来骂声,擦背工只能装笑脸,不能顶撞客人;还有在生意忙时,顾客往往要争先恐后,这时,擦背工要能说会道,要有风趣,不致使闹猛的气氛变成火药味,不致引火烧身、得罪顾客。做擦背工整天在热蒸气中,身体很难受,浑身一直都是湿的,手指皮肤都打皱了;晚上没有好好睡的地方,想节省几个钱只能睡在浴室里面,但浴室里的沙发和床都是湿漉漉的。 然而只要有钱赚,他们并不在乎干活辛苦、淘点闲气、生活艰苦,赚钱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他们常说:“会吃吃千顿香,不会吃吃一顿伤”,吃点苦、受点气就受不了,怎能赚钱?况且干擦背这一行不用资金投入、不用带工具,光身一个出去就可赚钱,并且一年只做大半年,农忙季节可在家种田,这有多好! 阿灿对干擦背这项工作感到很乐观、满意。他说,生意忙时,苦些累些能多赚钱;生意闲时,一天只赚100多元,但身体轻松。擦背比进厂或做小工强多了。 擦背人是个融洽、团结、相互照顾的集体。阿荣对记者说:他所在的浴室,男擦背工有14人,一天内不管谁擦背多谁擦背少收入都是平分的,擦背人数多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工作量大而斤斤计较,擦背少的人也总是主动承担起打扫卫生、整理浴室的工作。对于一些新手,其他人也总是很照顾,把脾气好的客人让给新手,或者新手擦背令客人不满意,其他人也总是热情地去“补课”,向客人赔不是。因而,在擦背工这个集体里是温暖的。 谈起擦背的收入情况,几位擦背工的话就多了。据他们介绍,擦背的价格开始是0.8元,后来逐渐发展到低档浴室5元,带洗头在内15元,稍高档的浴室是10—15元,桑拿浴室、高档娱乐城是15—20元。一般是浴室方提成20%,其余归擦背工。前几年,一般擦背工一天最差的收入也能达到100多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赚上千元。阿荣在前年农历12月廿八,一天擦了176个背,收入达2000多元。 服务质量好,也能得到顾客额外的奖励。如果擦背工手艺精、服务到位,顾客感觉到自己真正得到了享受,觉得钱花的值得;擦完背后,额外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替客人擦干身体、梳理头发、递上随带物品、帮助整理衣服等,顾客会格外舒心,不少顾客会拿钱表示谢意。阿灿说,顾客的这种额外奖励数字也不小,出手大方的一下子就是几百元,少一点的也有二十、五十元,大大超过擦背的费用。 手艺精、服务好就是金钱,这在湖塘下擦背工的观念上已深深扎根。因而,湖塘下出去的擦背工大都是以手上功夫好、服务态度好出名的,在顾客中有良好的印象,形成不少都是回头客的局面。靠手艺精、靠服务好,湖塘下的擦背工赚到了比别的地方的擦背工更多的钱,收入平平常常的湖塘下村的擦背工一年能赚到几万元,像阿德赚钱最多的一年有10多万元。 湖塘下人有了擦背这一行业,村里空闲的人少了。原来是“过了正月半,大家无事干”,现在许多人在外擦背连过春节回家的时间也没有。就是到了夏天,浴室的活少了,一些人回家也是正好参加双夏劳动。湖塘下的人变忙了,人人都在勤快地赚钱。 细水长流能穿石 湖塘下村依靠并不起眼的擦背这一行业富起来了,并在外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去年《绍兴日报》和《浙江日报》报道了该村擦背致富的消息,《解放日报》和《宁波日报》等报刊作了转载,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擦背村”的名声响亮了。不少地方慕名来到该村请擦背工。去年年底,杭州有一家浴室新开张,老板正愁招不到擦背工时,从报上看到了湖塘下村擦背致富的报道,就从杭州赶到湖塘下村,邀请该村的擦背工前去该浴室,并给予优惠待遇:每擦一个背10元钱,浴室方不抽头。上海一家浴室也派人专程赶到湖塘下村,在村内张贴招收擦背工的广告。有一位外省人还特意来到湖塘下村,要求该村的擦背工带他一道去擦背。俗话说得好:门前有树招喜鹊。湖塘下村依靠擦背富起来了,成为人们称赞和关注的对象。 靠不起眼的擦背这一行当,湖塘下村真正富起来了。当来到湖塘下村,你会被一幢幢新颖美观的住房所吸引,还有那在皂李湖畔造型别致、豪华、气派的别墅,令人羡慕、向往。拥有这崭新的住宅,并非是建筑老板或私营业主老板,而是湖塘下村普普通通的擦背工。该村村干部在介绍情况时告诉记者:村民造这么高档的住宅,并不是举债造房,全部都是擦背赚的钱,他们造房后不仅没有负债,还都有结余,一般的家庭都能随时捧出几万元现金,好的家庭银行存款有几十万。 湖塘下村富起来了,他们是靠辛勤劳动和周到服务赚来的辛苦钱,同时,也是靠省吃俭用一点点积累了财富。湖塘下的擦背工都信奉一条:不能江湖赚钱江湖用。在浴室工作,他们所花费的仅仅是买米和下饭菜的钱,其他消费几乎是零。他们就是靠节俭,日积月累地变小钱为大钱。 辛勤劳动加节俭,使湖塘下村的擦背工积累起了财富,如第一批随父出去后来又带上了儿子一起做擦背工的阿德已有了六七十万元的存款。富起来后,湖塘下村的擦背工有的开始自己做起老板。他们先是承包一些大型浴室的擦背工作,交上承包款,自己组织擦背工干。晓珍就是一个例子。她用3万元承包了宁波一家浴室的擦背活,一年赚了五六万元。有的擦背工承包了整个浴室,凭着他们多年在浴室工作的经验,把浴室经营得红红火火,收入比光是擦背有了成倍增长。还有10多位自己投资办起浴室。有的在宁波开浴室,有的回到上虞在城区办浴室,尝到了当老板的滋味。1999年底,阿德在宁波办了一家浴室,投入40万元,一年下来就净赚20多万元。阿德对经营浴室蛮有把握,他说,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到浴室洗澡已很普遍,只要把浴室搞得好,环境干净、服务周到、价格实惠,生意就不会差。 湖塘下村的村民擦背擦出富裕路的故事,证明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一个道理,干好每一行,每一行都有丰富的回报;证明了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只有付出辛劳,勤奋踏实,才能创造财富;同时也说明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时代,在倡导致富光荣的今天,只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处处都有致富的大路。 (因当事人要求,文中人物俱为化名)
张杏云和他的“七子之歌” 孙大牛 当澳门回归祖国之际,两地孩子吟唱的“七子之歌”回肠荡气、感人心肺。在上虞,有位从事40多年辅导员工作的退休老人张杏云,也唱着一首自编的“七子之歌”,耕耘在红领巾园地里。 “七子之歌”没有曲谱,其实是一套切实可行的少先队辅导员系统的工作方式。“七子”包括出点子、抓苗子、探路子、树样子、创牌子、搭台子和结对子。“七子”中的每“子”既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 1995年第三次全国少代会即将召开。怎样发动全市少先队员用实际行动向全国少代会献礼?张杏云审时度势,提出“三个一万迎盛会”的活动“点子”。即:“万人行动挂奖章”(当时正是“雏鹰争章”活动掀起之时)、“万封书信飞新疆”(当时上虞市和新疆克拉玛依市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万元捐款送西藏”(当时浙江少工委号召全省少先队员捐款援建浙藏希望小学)。这次活动主题明确,时代性强,声势浩大,又便于操作,取得了成功。张杏云乘胜前进,根据我市崧厦镇制伞业发达的特点,又出一个点子:绘制“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大团结太阳伞”,代表上虞7万少先队员和少儿工作者向第三次全国少代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向一家伞厂求赠八把直径为两米的太阳伞,让少先队员和辅导员代表在7把伞的伞面(每把伞有八块伞面)上各画上一个民族的少年儿童形象,组成56个民族少儿形象。另外的那把伞上写满了全市少先队员和少儿工作者的祝词。后来,这八把充满深情的太阳伞先后出现在全国少代会驻地及活动现场,成为提高上虞知名度和活跃会场气氛的工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杏云说,“七子之歌”中,“树样子”是最重要的“七子”工程。无论是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工作,还是强化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张杏云都不忘记树立榜样。崧厦镇小学安排下属十几所学校轮流开设少先队活动观摩课,定期召开少先队工作会议,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张杏云到处宣传他们的做法,要求各乡镇向他们学习;师范附小十分重视环保教育,该校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手拉手地球村”。张杏云特地请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周有康为该校题了词。学校受到鼓舞,又成立了“红领巾城监大队”,并积极申报“地球奖”荣誉。 张杏云还以自己优良的品行来“树样子”,带动年轻人进步,使他们感到少先队辅导员岗位的神圣。1999年3月,张杏云因患直肠癌住院手术,刚刚出院,就立即上班准备五月份少代会的一应事宜。去年张杏云再次住院开刀,病床上还不忘与全省各地辅导员书信联系,交流少先队工作心得。今年3月底,张杏云患病住院,病床上,他和实验小学一名少先队辅导员详细策划“让乡贤响起来”创新杯活动,结果该活动被评为“全国最佳创新活动”。 街心公园“立志成才”纪念碑前、学赖宁活动队伍中、红领巾事业基金会成立大会上、雏鹰风采展和文化集市里,满头白发的张杏云与众多红领巾小朋友一起活动。 “搭起大舞台,表演更精彩”。四十多年来,张杏云为少年儿童搭台搞活动数以千计,一个个像“科技夏令营”、“红领巾葡萄研究会”、“山里娃农业科技协会”、“启明星科技工程”等活动为广大小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也给自己增添了缕缕白发。退休后的他现在仍担任着众多少先队职务,张杏云充满深情地说,我热爱少先队工作,愿做一辈子的辅导员,把毕生献给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烧“钱”送祖宗 险些焚自身 日前,龙浦乡某村俞老太为自己所做的一件傻事而感到羞愧难当。 据了解,俞老太长期体弱多病,药罐不离,近日更是周身不适,六神无主。为了早日康复,老太四处求神拜佛,后遇一高明“仙师”指点迷津:上代祖宗讨要阴钱八千,需某夜子时跪拜焚烧,方可安然无恙。病因“水落石出”,立马行动。是晚,老太点烛、焚香、烧阴钱,足足忙了一个多时辰,完了就匆匆上床睡觉。谁知刚入梦乡不久,她就被热辣辣的钻心巨痛惊醒。原来是刚才的死灰复燃,随风飘散点着了蚊帐。所幸扑救及时,没有烧着木楼地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蜜蜂偷蜂蜜 蜂农闹矛盾 曹庆和王德军同是放蜂人,然而一场由蜜蜂惹出的祸事,却使他俩争论不休。 曹庆是本市崧厦镇的放蜂人,今年8月底到虞南丁宅乡乌石地搭棚放蜂。无独有偶,嵊州放蜂人王德军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于是曹庆与王德军的蜂箱都摆在同一地方两侧,相距不足15米。刚开始,两人非常友好地聊闲,有时还相互讨论养蜂经验。可是没有过多久,两人便产生了别扭。原来,曹庆发现王德军的蜜蜂竟然大胆地“闯”进自己的“大本营”偷蜜。为此,两人发生争吵,并请求当地村委予以解决,但村委对此事也无能为力。
|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