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江周末 EJiang ZhouMuo | |
*** 娥 江 周 末 *** ※ 09月01日—1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勤劳致富的虞北人 (2001年9月8日)
勤劳致富的虞北人 余广海 在上虞,虞北是个富裕的地方。全市富豪最多的在虞北,老百姓手头最宽裕的也数虞北。八十年代末期,在当时的三汇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万元户不算富,百万元户刚起步,千万元户也不少。到了现在,不少人都成了亿万富翁。 到过虞北,特别是接触虞北较多的人都会体会到虞北是怎么个富法:从住的来说,八十年代中期,虞北就有百万元的别墅,到目前已形成了许多别墅群,如沥海南门别墅群、沥东横河别墅群、崧厦六建别墅群和喻光别墅群等等,还有许多零星的别墅,像颗颗明珠散布在虞北大地,高档的一套别墅光是造价就是二三百万元;从行的方面来说,不说百沥线的招手车五六十辆在不停地运行,也不说摩托车数量有多少,单就私人轿车而言,平均每个村就有好几辆,多的村达几十辆,一到逢年过节,虞北公路上成了各种高档轿车的展示会,有宝马、奔驰、林肯、本田、皇冠、奥迪等等;虞北出外搞建筑、做生意的人特别多,但就在家这部分人的消费来说,也相当可观,如崧厦供销社的经营额一直处在全市供销系统的前茅,并多次被评为全国百强基层供销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虞北老百姓手头有钱,购买力旺盛。连出租车司机对虞北人的富裕也深有体会,他们说:打的最多的是虞北人,白天这么多的招手车载客,但还是有许多人喜欢打的,晚上夜深了仍有很多人打的…… 虞北人富裕,虞北人的钱袋比其他地方人的钱袋鼓。但虞北并没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国家投资的大型项目,只有背后那汹涌的钱江潮,造就的虞北人胸怀开阔和心比天高的豪气。虞北人的富裕,靠的是他们具有穷则思变的吃苦精神,顽强拼搏的拓荒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虞北人能够纵横捭阖于经济领域,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业绩。 建筑老板虞北数第一 上虞是省内外闻名的“建筑之乡”,但上虞建筑业的主力军出自虞北。上虞8家建筑一级企业,其中是虞北人的建筑企业占了6家,像农垦集团、中富集团、五洋集团、华升集团、海滨集团声名在外,特别是农垦集团曾多年蝉联浙江进沪施工企业建安产值第一名。 虞北建筑业缘何如此发达?民间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建筑鼻祖鲁班曾到虞北,在经过沥东横河时,将锯子、木刨、凿子等工具留在这里,这里的人就用鲁班留下的工具造房子,后来邻村的人都来学这门手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在虞北大地普及开来,因而虞北搞建筑的人特别多。 传说归传说,我们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虞北人学建筑手艺确是有一定原因的。 虞北是块弹丸之地,地图上看像一把剑,北临杭州湾,南靠曹娥江,西是曹娥江的入海口。这里的人口密度仅次于城市,人多地少,大家共同在这弹丸之地争饭吃,使绝大多数家庭只能以粗粮作主食。穷则思变,是虞北建筑手艺“吃香”、进而成为发财致富的主要原因。虞北人称有手艺是“掼勿煞”的行当。他们的理解是:任何时候,房子总是要造的,家具总要做的,有了手艺也就有了饭碗。况且,做手艺不仅可以吃饱饭,还可以赚工钱。这在以前的虞北农村来说,可以说是个好行当。因而,当儿子长大后,父母就千方百计托人拜师;父母要挑女婿也千方百计要挑个有手艺的人。于是,虞北人学手艺成为一种时尚,手艺人似乎比种田人高出一筹。正是这种时尚,造就了虞北一大批建筑工匠,为后来建筑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多地少,大家在一个地方争饭吃,其结果是大家都吃不饱。于是,虞北的青壮年就往外跑挣钱。在计划经济时代,出外“搞副业”受到严格限制,但在农闲季节,虞北的手艺人纷纷往城里跑,有的在建筑工地找活干,有的在单位里修修补补,还有的到处落户做家具,到了农忙季节又回队参加农业生产;同时,当时虞北的各“公社 ”手工业社组织了赴江西严子陵参加工程建设等活动。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当时由公社手工业社登记允许出外“搞副业”的人数,虞北在全县占了绝大多数。 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束缚虞北手艺人的羁绊被解脱了,大批大批的建筑工匠和青壮年劳动力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开进了沪杭甬等大城市,既为百废待兴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又找到了谋生的“金饭碗”。 然而,在那时,出门打工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住的是潮湿、拥挤的简易工棚,下饭菜是干菜、酱瓜、霉豆腐,干活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在到了年底,当他们怀揣一年劳动所得的几百元、上千元人民币回家过年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为有钱过上一个好年而高兴。现在是亿万富翁的阮经理在回忆他第一次到上海打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七十年代末的一年春节后,他只身一人到上海寻找熟人做泥水工,身穿一件破棉袱,腰间系一根稻草绳,下车后肚子已饿得咕咕叫,于是他来到一个饮食摊打算吃一碗面条,一问价,价格最便宜的一碗阳春面是一角一分,他翻遍了身上所有口袋,合起来只有九分钱,只得作罢,饿着肚子继续赶路找熟人。他说,为什么建筑业偏爱选择了虞北人,原因之一就是虞北人能吃大苦、耐大劳,因而比较早地涉及建筑大市场,并抢占了先机。 在早期,虞北的建筑大军在沪杭甬等城市只是干修修补补和包清工的活,有钱赚,但富不起来。而凭虞北人的胆识,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分点残菜剩羹而小富即安,他们要利用本地建筑大军的实力和农民劳动力廉价的优势,独立承包施工工程。起先,他们承包一些拆迁工程和低层建筑,在积累一定资本和经验后,一些强者开始叫板高层建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了比别的行业要早得多的私营管理模式,不仅使工效大大提高,获得了建设方的好评,也涌现了大批“建筑老板”。由此,形成了“吃人家的饭,赚人家的钱,兴自己的业,富自己的家”的局面,建筑业真正成为“摇钱树”。 虞北的建筑大军真正在许多大城市立足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从这支大军中涌现出来的“先锋”和“巨臂”。元老人物陈祝洲、李华杰、王尧甫把建筑大军组建成一支支精良队伍,在外声誉鹊起,勇闯一个个险滩,甚至把队伍带到了国外;中流砥柱式的人物杭国涛、杭飞龙、阮友兴等把建筑业务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后起之秀陈志樟、任国龙、李寿强等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正是这一批批建筑精英使虞北人的建筑“金饭碗”越捧越大,人们越来越富。 三大块状使虞北遍地是金 用勤劳和智慧形容虞北人并不夸张,由于具有勤劳和智慧这种本色,使虞北人在改革开放后,在本地没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的情况下,营造了一个个赚钱致富的机会和氛围。 记者曾听一位崧厦人讲他做木材生意的故事:在80年代中期,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做木材生意,那时,他主要是从虞南山区把毛竹和木材运到崧厦贩卖,由于是小本生意,每次都是拉着手拉车到近百里外的虞南,装上毛竹和木材后,自己一个人拉回来。干活是够累的,但是生意很好做。崧厦不出产木材,但目前有全市最大的木材市场,就是由于他们这批人的努力,使崧厦成为木材的集散地。后来,他做原木生意做到广西,成了百万富翁。 这个故事是虞北人千千万万个赚钱故事中的一个。正是这种既吃得起苦,又善于创业的精神,虞北到目前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三大块状经济——伞业、灯具、电化铝。 像学建筑手艺一样多,原来的崧厦、联丰、三联、四埠、沥东等乡镇有一大批修伞郎,他们在农闲季节走南闯北,奔波在全国各地修伞挣钱。就是靠着这种“雕虫小技”,虞北人几次倒腾尝到了甜头,致富的雄心开始撞击着贫困的生活。严巷头村农民严山龙第一个从温州伞厂搞来一些废旧伞件,运到家里经整理加工后,偷偷地在崧厦镇街上摆地摊。他的这一不经意的举动,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响应,并演绎成一方不容小觑的块状经济。 修伞人成千上万,伞布、伞件的需求量也很大。于是,不少人就趁机做起了伞布、伞件生意,他们从原产地贩运来各种伞布、伞架、伞零件进行销售,崧厦一下子成了伞件的集散地,不仅满足了本地修伞郎的需要,更吸引了外地的生意人,不知不觉中崧厦成为国内最大的伞业中心。而其中,成品的各种伞布需要缝纫加工后才可销售,一下子崧厦的妇女又变得人人有活干、个个有钱赚了。 然而,虞北伞人并不满足于修修伞、做做伞件生意,他们要赚到更多的钱。于是,不少人凭着修伞的手艺开始生产成品伞。开始时是零星地销售,接着,他们凭着数年下来摸熟的门路和不怕失败的勇气,昂首挺胸地进出口国营伞厂、外贸公司,进行了专营经销产品的生涯,伞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万事开头难,办厂销售需要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崧厦联海村村民吕信苗第一笔外销单子是与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签订的5000把出口伞的合同,尽管他当时手头上并没有这种伞件,他所熟悉的厂家也不生产这种伞件,并且交货时间紧,但他断定,以崧厦镇10个伞件专业村的情况,一定能在合同要求的时间内交货,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合同。他带上合同和样品,赶回老家,连跑几家伞厂落实了任务,果然这几家厂硬是根据样品照葫芦画瓢地将任务赶了出来。这一成功鼓励了吕信苗的斗志,使他在伞业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其他伞厂也都有过吕信苗那样的创业经历,共同找到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 起初,虞北这许多伞厂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原始积累后,他们都建起像样的厂房,真正进行了大规模生产,并且逐年进行技术改造。到目前,虞北伞业除生产普通晴雨伞外,大量开发生产太阳伞、广告伞、休闲伞、旅游伞等,产品的品种无所不有,在地球的大部分地方都能找到虞北伞的踪影。 虞北伞业块状经济的形成,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办厂能人,他们成了富翁一族;虞北伞业块状经济的形成,造就了一批从事伞布、伞件和成品伞的生意人,他们同样成了富裕人;虞北伞业块状的形式,使虞北近两万名劳动力有了赚钱的机会,在伞业领域实现他们的致富梦。 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永远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而这种精神在虞北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点我们在虞北建筑业的迅猛崛起和伞业块状经济的形成中可以体会到,在灯具块状和电化铝块状的兴起中同样可以感受到。 当阳光集团在国内外开辟了灯具新天地后,阳光集团成了我市灯具行业的“黄埔军校”,许多在阳光集团锻炼成才的创业者,凭着他们的胆识,独立办起了一家家照明电器公司,并短时间内成为发展快、效益好的中小优势企业,照明电器企业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虞舜大地。陈成尧、潘傲齐等创业者从白手起家,现在成了拥有相当规模的私营业主,在生产设备、科技含量、科研开发能力等方面成为全市私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像佳盛照明材料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灯头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一些未接触过照明电器生产的人,看准了这一行业也敢于投资办厂。像沥海镇陈建平不懂照明电器技术,他就特地通过在一些大公司打工熟悉情况,半年后,自己购进设备在花宫村办起厂。正是这批创业者,使几年前我市灯管、灯具还“悄无声息”的状况,迅速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的又一增长点,又造就了一批新的富翁。 同样,电化铝业从为化妆品厂进行简单外包装加工开始,由娄坤良率先办起电化铝厂,接着出现了不少电化铝制品生产厂家,形成了电化铝企业群,成为全国最大的为化妆品企业配套的电化铝制品生产基地。 虞北有这三大块状经济的支撑,虞北在家的劳动力还愁赚不到钱?虞北大地还能不富? 赚四方钱赚出无数富翁 虞北人喜欢闯荡,喜欢跑三江六码头,赚外地人的钱。从早些时候讲,赴香港谋生的人,就数虞北最多;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工作的人,也是虞北最多;就连出外做保姆、做娘姨的人,还是虞北人最多。到现在,虞北人出外赚钱的人更加多。除了上虞11万建筑大军绝大多数是虞北人,除了修伞郎足迹遍及天涯海角,虞北还有大量的生意人在外地赚大钱。 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当你购物时,你会不时地遇到虞北人开设的服装店。当四季青服装市场刚形成时,就有不少虞北人怀揣几万元钱来这里“淘金”,十分旺的商气立即让他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于是引来了更多的虞北“淘金者”在这里“淘金”。据一位在四季青市场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告诉记者: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做生意是出了名的,开始时在四季青做服装生意的人也数温州人最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虞北人的人数、摊位就可以与温州人匹敌了。这些虞北人在四季青服装市场并非打工,自己都拥有服装摊位,有不少人还拥有两只摊位。摊位就意味着财富。他们原来从几万元买进一只摊位,到现在每只摊位的价格已涨到上百万元,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抢占先机是他们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适应形势、妥善经营更是发财的诀窍。开始时,他们从广州、福州批发来时尚服装销售,现在,他们根据消费者需要,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服装的质量和时髦程度比广州服装并不逊色,赚钱更直接了。这些服装老板如果自己不经营,光是把摊位租出去,每只摊位的年租费就高达十几、二十万元。 宁波,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地。在这商家云集、高手林立的大都市,就有不少虞北人跻身其中。在宁波海产品市场上,最大的泥螺老板是虞北人,白玉蟹、咸抢蟹、海蛰头的经营规模,虞北人也不算小。他们虽然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范。从近地的舟山、宁波、上海,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半岛,都有他们收购海产品的队伍,而宁波则是他们的大本营。当许多人在饭桌上吃着可口美味的泥螺、白玉蟹、咸抢蟹、海蛰头等海产品时,你可知道,其中的大多数都是虞北人经营的产品。在上海,沥东五龙庙村的陆氏两兄弟是最大的泥螺经销商,“陆氏牌”泥螺成为高档泥螺的代名词。一位做海产品生意的老板曾对记者说:做海产品生意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容易挣钱,做这种生意就意味着冒巨大的风险和付出常人没有的艰辛。生意做成功了,钱自然多了,但赚钱的过程是没有任何享受、整天劳累的日子。我们正是肯冒风险、肯吃苦,钱袋子才比别人鼓一点。 虞北人做生意在全国各地无处不在。记者有一次碰到了一位多年不见的女同学,问她现在在干什么,她的回答让记者惊讶、佩服:她只身一人在青海西宁市开服装店,雇了好几个帮手,她自己一年数次回江南进服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论财富也成了“百万富婆”。其实,像这位女同学那样走南闯北做生意的虞北人实在太多了。从距离远近看,最远的黑龙江、新疆的中俄边境有虞北人在做生意,西南的云南、广西也有不少虞北人在做生意;从专业市场内搞经营的情况看,像东北的沈阳五爱小商品市场、华北的山东临沂小商品市场和天津白沟市场、西北的成都荷花池市场、西南的昆明螺丝湾市场等,都能遇到虞北人在那里做生意。四海为家、赚四方钱,这是虞北人的本性。 仅仅二十年间,虞北人真正富起来了,富的那么实在,富的那么让人感动。这种富裕,是虞北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结果,是虞北人敢闯敢冒闯出一片新天地的结果,是虞北人顺应市场形势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是虞北人聪明智慧的结晶。这种富裕,也是77万上虞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当前,在我们大力建设经济发展新高地和着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火红年代,虞山舜水的致富故事正在娓娓向世人道说……
吹拉弹唱者组“新家” 沥东镇裕丰村将原来专门搞封建迷信的吹拉弹唱班成员集中起来,成立了裕丰村文艺宣传队,让吹拉弹唱者有了“新家”。 裕丰村干部在“整治社会风气、整治居住环境”的双整治工作中,主动上门做吹拉弹唱者们的思想工作,经裕丰村三委会一致讨论通过,把他们吸纳到新建的村文艺宣传队中,出台了《沥东镇裕丰村文艺宣传队章程》,在村委办公楼中辟出一间房子专门从事文娱活动,并出资1万余元新添置各种乐器。 据悉,沥东镇裕丰村的文艺宣传队以绍剧团、民族吹打乐队成员为基础,同时吸收近地绍剧及器乐爱好者,共计2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72岁的吕永林,全队人员平均年龄已达65岁。这几天,文艺宣传队利用晚上或休息天排练传统折子戏,表演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现代小品、短小剧、唱段等,准备在国庆节给村民们送上一台精彩纷呈的节目。
封建迷信场所改“门面” 近日,笔者走进汤浦镇白鹤村老年活动中心,只见老人们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看报,有的在打球,一派安逸祥和的景象。然而,有谁会想到,一年前,这儿还是部分村民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场所。 白鹤村老年活动中心原是白鹤村的一个寺庙。去年,白鹤村在创建文明村过程中,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坚决取缔了该封建迷信场所。为防止死灰复燃并结合白鹤村老年人多又没有活动场所的实际,经过村三委会讨论决定改建成村老年活动中心,添置了球桌、棋牌和大量的书籍。老年活动中心派专人看管,做好平时的维护管理工作,从而彻低杜绝了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
帮老乡取款又安家 夫妻均成窝藏犯 日前,接到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书后,我市崧厦镇的朱某、吴某夫妻真是后悔莫及:“要是当初不帮这个老乡的忙,自己做生意即使不发财也终不会落个窝藏犯的臭名。”现丈夫朱某硬是要坐牢5年,而妻子也落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的下场。 朱某与妻子吴某离家长期在江苏省无锡市经商。2000年4月11日,因诈骗他人巨款45万元、由深圳逃往无锡的老乡王国荣找上了门。见是同乡,夫妻俩甚为热情。当得悉王已将所骗45万元钱汇入杭州一家银行,需要老乡帮忙时,丈夫朱某于第二天帮助王国荣赴杭州某银行取出人民币45万元。之后,朱与妻子吴某以吴某之名,凭吴某身份证将45万元赃款存入无锡一家工商银行。为达到王长期在无锡落脚目的,夫妻俩帮助王在无锡市租了房子,添置生活用具等。继而,他们从王赃款中借得15万元为自己购买住房一套。夫妻俩所想的是咱帮了老乡的忙,也从老乡处借款买房得到点好处,压根儿没想到夫妻双双已触“法网”。因此,前不久,王国荣案发落网,这对热衷于做生意的夫妻也从无锡被“牵”来上虞一并受审。根据我市检察院的起诉指控,市法院以窝藏罪分别判处朱某有期徒刑5年,吴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朱实感委屈而上诉,但无情的法律还是驳回了朱某的上诉。 朱某夫妻因何成为窝藏犯,且被处重刑?那是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的窝藏罪是:“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匿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构成窝藏罪,是指客观上表现为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这里的隐藏处所,包括金钱、交通工具等。构成窝藏罪除了上述客观方面的行为外,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予以窝藏。此案中,朱、吴夫妻两人明知王是诈骗犯,为了所谓的同乡情,为了贪借赃款之蝇头小利,居然将法律抛至脑后,帮其藏匿,最后落得双双判刑,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三骗子设套 一“的哥”中计 近日,百官镇一“货的”司机中了3名骗子设下的圈套,痛失万元巨款。 8月28日上午9时许,46岁的阿峰(化名)驾驶自己的“货的”在百官市区揽客,行驶至新建路市体育场边时被一30多岁穿方格衬衫操上虞口音的男青年拦住,自称在市民政局工作,要到绍兴市民政局运文件柜,讲好运费100元。方格衬衫坐进车内后又称要到恒利菜场附近的家中取点东西,到恒利菜场边后,即下车钻进一栋楼内。 这时过来一个约60多岁的老头,自称原在市石油公司工作,退休后做邮票生意,现在上海一位做邮票生意的朋友来上虞买一种名为“辽东半岛开放”纪念邮票,每张出价1300元,听说这附近有一陈先生手中有货,问阿峰知不知道这位陈先生的住址。这时方格衬衫从楼里出来,一听即说他认识这位陈先生,以前还做过邻居,现在住在文化北区。老头一听喜出望外,对方格衬衫说,他的上海朋友住曹娥江大酒店,我去告诉他准备好现金,麻烦你去叫陈先生带邮票到曹娥江大酒店交易,并把一张纸片递给方格衬衫说,这是上海朋友的手机号码,到酒店门口只要打他的手机联系即可。方格衬衫于是要阿峰开车去文化北区,并答应加付车费。 车到文化北区与江东路过街天桥接壤处时,从楼群里钻出一30岁左右穿T恤衫的男青年,方格衬衫对阿峰说,这人是陈先生的儿子,于是停车迎上去谈邮票交易。T恤衫说老爸外出旅游去了,走时曾说有“辽东半岛”邮票15联共计60张,每张900元即可出售,但一定要现金交易。方格衬衫向阿峰使眼色让他不要声张,自己则立即用手机打电话向朋友借钱,打了几只电话后对阿峰说只筹集到3万元,叫阿峰也帮帮忙凑上1万,生意做成后三七分成。阿峰不假思索即驱车回乡下家中从亲戚处取来1万元现金,这时已是下午1时许了。但T恤衫收钱后说与54000元的邮票款还缺1万元,方格衬衫于是对阿峰说,他在这里做“押头”,让阿峰带邮票开车去曹娥江大酒店卖给上海人,拿到钱后回来付清余款。阿峰到酒店后即按纸片上的号码拨打,哪里打得通!连忙开车回到文化北区,方格衬衫和T恤衫也没了踪影。 警方已对此案立案侦查,3个骗子正在追捕中。
一生为农勤耕耘 老葛花白头发,一脸黑红,给人的感觉是长年从事野外工作。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的他,来自浙江乐清,虽在虞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但口音中仍夹杂着乡音。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实施推广的农科技术成果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么多年来,老葛已记不清到底实施过多少个项目了,也记不清有些项目的名称,但是,对“山丘坡地综合开发技术”项目的实施,记忆犹新。那是在1986年至1988年三年间,按照省政府“利用海涂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经济”的要求,上虞县在“山头”实施了“山丘坡地综合开发技术项目”。身为主持人的葛正豹带领相关人员进山调研,确定了“上虞魁栗”为项目实施的主打品种。当时“上虞魁栗”在虞南山区有部分嫁接,数量虽为少数,但产量却极高。老葛他们在当时的下管区范围内选择了10个不同类型的村为10个试验点,对点内近5000亩实生栗低产林进行改造。3年中,农科人员们采用高位嫁接、防病治虫、农药涂秆等各种技术手段,共改造低产栗树1.2万侏,使原亩产值仅65元的板栗林增至260元以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实用科技成果吸引了附近村落众多农户的仿效。通过改造,下管区及周边乡镇“上虞魁栗”的数量达到总量的80%以上,亩产也从原草栗的50公斤增至200公斤左右。 农业科技工作者跑的是山区、田间、海头,接触的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作的艰苦可想而知。老葛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上虞后,绝大多数时间工作在农业第一线。在农业区划办工作那阵,老葛几乎走遍海涂每一个角落,跑遍上虞的大田。“八五”项目实施时,因为项目的原因,每个星期老葛都要在海涂住上两至三天,与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磋商,到田头试验,与承包户交流。海涂生活条件艰苦,吃的是天落水,晚上蚊子就像轰炸机一般。老葛说,没有双脚的“丈量”怎么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没有与农民的交流又怎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盼望什么。 进入新世纪后, 葛正豹时常思考着一个问题,即“十五”农业究竟该怎么办,怎样把农业资源优势利用和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其实,这也应该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思索的问题。
消费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章海宁 上星期的一天中午,章镇中学3名教师到市区胜利路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餐店就餐,三人要了三四只菜、二三瓶啤酒,花去了70元钱,既简单又热烈,饭后各自尽兴而归。 到了傍晚,其中一个教师突然拉起肚子,并呕吐不已,急急赶到医院打点滴,却发现中午一起吃饭的某教师也在那里。两人很快明白,他们拉肚子呕吐的原因可能是中午吃的一只大肠、一只青菜有问题。 第二天,他俩赶到昨天就餐的快餐店,老板却不认帐:我们这里每天都有几百人吃饭,从来没有人反映吃菜吃坏肚子,肯定你们吃其他东西吃坏了肚子。 争执未果,两个教师只得投诉“12315”,经“12315”工作人员调解,快餐店老板答应承担一半医药费,此事总算得以了结。 据“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单挺介绍,今年以来,有关食品方面的投诉仍居高不下,截至目前,投诉总数已近80起。内容有啤酒瓶爆炸伤人、饭店吃出苍蝇、超市食品霉烂变质等等。 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一些食品因为质量方面或储藏保管等原因,已严重影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今年8月19日,家住望江公寓的阮某从超市买了几瓶市场上热销的某种牌子的啤酒,中午12时40分左右,一家人正在吃饭,放在边上的一瓶啤酒突然自动爆炸,四处飞溅的玻璃碎片击中阮某年仅9个月的小孩,小孩的脸上顿时血肉模糊。一家子吓坏了,赶紧将撕心裂肺惨叫的孩子送进医院,做了缝合手术,便在孩子稚嫩的脸上留下了7针的印记。 事后,阮某来到“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要求厂方给个说法。经“12315”工作人员与厂方联系,厂方表现出极大的重视,专门派人来虞解决善后事宜。目前厂方已初步同意,先支付投诉人人民币5000元,待小孩伤愈后再视具体情况作出赔偿。 消费者阮某的孩子所遭受的伤痛已是不在话下,好在厂方也是正规的集团企业,对啤酒瓶伤人极为重视,消费者还能讨回一个说法。但被投诉方若是“三无”企业,索赔就没那么容易了。 今年上半年,市区一消费者在农批市场批了一箱瓜子,拆开一包食后,还剩小半包时,赫然发现袋中有只风干的小老鼠。这一惊人发现使消费者在巨大的恶心感的同时,也产生了莫名的后怕,自己会不会因此染上鼠疫?后来,虽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测,消费者没有染上鼠疫,但也因此弄得精疲力尽,心力憔悴。为此,他投诉“12315”,强烈要求厂方赔偿由此引起的一切经济、精神损失。 然而,工作人员按照包装袋上的地址、电话,打电话给宁波厂方时,厂方除了一个劲地敷衍,硬是不派人处理此事。 事后,工作人员获悉,这家企业原是“三无”企业,当然无诚信可言。目前这家企业已被宁波市工商局依法取缔,消费者的索赔也就不了了之。 在一些投诉中,超市、农村个体经销店往往成为投诉对象,有反映假冒伪劣食品的,也有反映食品霉烂变质的,特别是一些农村个体经销店,由于擅自经销外地人或个体作坊生产的“三无”食品,消费者产生不良反应后索赔十分困难。 今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题是“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也就是要确保广大消费者饮食健康,但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无法对我们每天都要享用的食品寄予完全的信任! 对此,市工商局经检大队大队长、“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负责人唐小林说:“‘12315’将尽一切所能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消费者也要学会自我保护,一方面,消费者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应理直气壮与厂家与店家进行交涉,必要时可投诉‘12315’或卫生防疫部门,另一方面,在挑选、购买食品时,应看清食品生产厂家是否是正规企业,即使是正规企业,也要仔细查看食品生产日期及保质期。”
在异乡的天空下 丁卓芬 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是本地人。 一个人,挟知识之才或资本之财,从彼到斯,是外地引进人才或外来投资者。 一个人,既无知识之才,亦无资本之财,由彼而斯,是外地人。如果她是个女人,那就是外来妹。 对于外来妹,我们中的不少人常常以偏概全,常常凭着对个别现象的认知产生对整体形象的误解。为此,记者前段时间采访了在机器旁、农田间、市场里、大街上忙忙碌碌的外来妹,看她们如何辛辛苦苦干活,踏踏实实挣钱,听她们诉说背井离乡别亲人的滋味和生活在异乡天空下的感受。为示区别,记者称她们为外来女劳动者。 机器旁的周影 今年还不到20岁的安徽阜阳小姑娘周影,来浙江金威集团公司所属的第二纺纱厂工作已经两年多了。1999年春节后,因为羡慕村里姐姐们过年时大包小包拎回家的情形,加上成绩差不想读书,当时才初中毕业没多久的周影就跟着在金威集团打工的堂姐来到上虞。小周影很快就适应了车间工作和在上虞的生活,第二年还把在温州一家眼镜生产企业打工的姐姐也带到了上虞,和自己一起工作。周影说,姐姐原先在温州上班时天天加班,眼睛都肿起来了,而且食堂饭菜还很脏。 周影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每月收入600元左右,水电费免缴,也不用付房租。最初她和堂姐合住一间宿舍。这间宿舍在金威集团厂区的西北角,背后围墙外是绿色的茶山,屋前是同样浓郁的绿色。后来,堂姐嫁了个本地人,搬走了,周影就一个人住。再后来,姐姐来了,堂妹也来了,就三个人合住一间。下班之后或休息日,周影她们要么到百官逛街,看服装大厦和舜江商城有什么合适的衣服和用品,据说她们的衣服都是这两个地方买的。如果呆在厂里,那就听听音乐,打打毛衣,弄点好吃的,实在没事情,姐妹俩还常拌嘴。“吵架后,我们很快就和好了。”周影说。在周影的宿舍里,记者看到,墙壁上贴着一张影星黎明的宣传画,床头放着一本武侠小说《童林传》、一条织了一半的毛线裤和一张摊开的信纸。那条线裤是给妈妈织的,因为家里比这里冷得多。那封信是写给同村一个小姐妹的,那个小姐妹和周影从小到大都很要好。 来上虞两年多了,周影只回过一次家。第一年因为堂姐没回,她不认识路,回不去。第二年姐姐来了,就一起回家了。但回家让周影很心疼钱,因为过年时车票特贵。“票贩子们心特别黑。” 农田间的梁文琴 在我市20多万亩的茫茫海涂上。发展效益农业的难得机遇吸引了市内外不少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同时也为外来女劳动者就业提供了一方广阔空间。她们或单枪匹马,更多的则是和丈夫结伴而来,在宽阔得堪称无边无垠的海涂上从事种植和养殖。今年40岁的梁文琴就是其中一个。 早年在路桥市场卖服装时的梁文琴,是个皮肤白皙的漂亮女人。身材修长、高挑、大眼睛高鼻子。后来,旧市场拆了,迁到了新市场,生意相当清淡,她便和丈夫一起,跟着姐夫李福林来到绍兴、上虞,帮着搞水产养殖。在海涂,日复一日的露天工作,梁文琴没有感受到潮打浪涌的浪漫,却很快感觉到了海风吹的厉害和阳光过度照耀的后果。她变得很黑,比难得干露天活的姐姐黑得多。有同伴和梁文琴开玩笑,说她黑得像霉干菜焐肉。 好在梁文琴不在乎。她没有像我们周围绝大多数女人那样看重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既没有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更没有用护肤品涂涂抹抹,而是一如既往地割草、喂鱼、喂虾、喂蟹。割草是梁文琴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一空下来就割。如果鱼塘岸上的草不及时割掉,就会有老鼠躲在草丛里,那么蟹塘里的螃蟹便有可能被老鼠偷吃。另外,梁文琴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左右时间去喂鱼、虾、蟹,这同样需要晒着太阳干。在她的工作中,唯一不用晒太阳的活就是烧饭,烧一家人的饭,也烧小工们的饭。 在身为赫赫有名的水产养殖大户的姐夫李福林的指导和帮助下,梁文琴夫妇前不久承包了几十亩涂地,梁文琴也从打工者变成了水产养殖的“老板娘”。尽管如此,她还是像往常那样勤快。她说,现在养殖水产风险大,价格说不好,说低就低,自己辛苦点,好少雇一个人,能省点工钱就省点吧。在采访中,记者无意中得知,梁文琴的儿子今年18岁了,刚初中毕业。她辛苦忙碌,大概为的是多挣点钱,为儿子谋划将来吧。 梁文琴是个内向、拙于言词的人。记者的采访也进行得相当艰难。但当说到对上虞海涂的感受时,她的兴奋和热情溢于言表。她说,上虞的海涂这么大,上虞人真是好运道,不愁没有赚钱的机会。同行的新港农垦场场长甘雪荣说,上虞海涂不是同样为外地人赚钱提供了机会吗?梁文琴笑了。 市场里的姜苏娥 第一眼看到姜苏娥,怎么也猜不出她的实际年龄。在服装大厦216号摊位里,守着一套套或端庄、或曼妙的时装的她,烫过的头发扎得高高的,穿着一条大花的连衣裙,还有显然纹过的眉,让人怎么都想不到她已年近不惑。 姜苏娥的嗓门挺大,笑声很爽朗,人也十分健谈、乐观,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个经受了生活磨难的女人。促成她1999年12月离开嵊州来上虞设摊做生意的直接原因是夫妻间关系不协调。这种痛苦对于大多数女人而言,是最为沉重而持久的。 六、七、八、九四个月是服装大厦生意的淡季。八月中旬,姜苏娥的生意连着好几天“拷白板”。50元进来的衣服,55元也会卖。她每天的第一个目标是把市场管理费、工商管理费和摊位费等成本赚进来,这时才可以舒一口气,第二个目标才是赚利润。因为买主变精明了,再加上现在竞争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但乐观的姜苏娥没有为此过多难过和担忧。她还是不肯多赚朋友和朋友的熟人的钱,因为这样心里会有歉疚感。她宁可自己省点,省着吃,中午一餐只花8角钱,省着穿,要么自己做模特,要么把早年的旧衣服改改再穿。现在,她和市场里的同事一样,盼着十月份早点到来,因为这以后生意肯定会好许多。 虽然是外地人,操着一口浓得不能再浓的嵊州口音,但姜苏娥在市场里没有身为外地人的感觉。她喜欢上虞,愿意此后一直生活在上虞,不仅因为上虞交通方便、生意比较兴隆,更因为市场里有许多亲如姐妹的邻舍。早上起晚了,隔壁的摊主会替她把帘子掀开,招徕生意。到杭州去进货,到嵊州去看儿子,姐妹们会帮忙看摊,帮忙做生意。她还通过卖衣服结交了许多朋友,那些朋友的朋友不少也成了她的朋友。眼下她正和朋友一起谋划办一个中介公司。姜苏娥是一个独立性极强的女人,现在不想依靠丈夫,将来也不想依靠丈夫和儿子。说到儿子,率直的她现出母性的温柔。在上虞,她的业余生活相当简单,除了看电视就是织毛衣,给儿子织一件件的毛衣。 来上虞两年不到,姜苏娥学到了不少东西,变得很有经济头脑。在嵊州,她早年是民间剧班的演员,专门在戏里扮小丑,婚后又成了全职家庭主妇,只知道买、汰、烧。而如今,因为平常生意交往中发现崧厦人比较大方,口袋里钞票也比较多,她便心头一活,想到崧厦去摆摊或开店。她还直后悔当初家里不应该造那么大一幢四层楼。“如果那时用这笔钱买店面房就好了。”她说。 大街上的“王丽” 在王丽的名字上加上引号,是因为王丽不是她的真名。那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当记者在市区二百对面人行道上,向那个擦皮鞋的小姑娘提出采访要求时,她对我的第一个要求是:不要用真名,就叫王丽吧! 王丽是个17岁的小姑娘,头发有些泛黄,穿着一件格子棉布长袖衬衫,一条黑裤子,脚上是一双方口布鞋。她很守信用。中午下班的途中,记者到摊前与她约定采访时间为下午两点半。不料中午一场大雨,记者担心采访会因此泡汤。没想到,当记者按时来到摊前时,看到整条人行道上只剩下一把孤零零的太阳伞和一个孤零零的她。要不是怕爽约,她本该早已回赵家村的出租屋去了。 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后,王丽要为自己和父亲做好早饭,早饭通常是馒头。两个馒头下肚后,她便踏着三轮车,早早来到二百对面。三轮车里装着擦皮鞋专用的太阳伞、座椅、杂物箱等东西。这些东西是交了1050元成本费后由管理部门统一配置的。从早上七点左右开始,如果天气正常的话,王丽会一直在摊位上坐到傍晚五、六点钟才回去,有时会坚持到晚上九点。这以后,她才能吃到这天的第二顿饭,饭照样还是面粉做成的馒头。早饭和晚饭中间,她只喝水,每天她都要喝掉一大瓶水。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这么节约?王丽先是说不饿,继而又说生意不太好。和所有擦皮鞋的人一样,王丽最喜欢冬天,特别喜欢阳光灿烂的冬日,因为那时不仅暖和,而且生意特别好:不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穿着皮鞋,来擦鞋的人自然就多了。王丽最不喜欢夏天,特别是酷暑难耐的夏日,因为此时坐在大街上,不仅热得难受,而且生意特别差:女人们基本上都穿着凉鞋,不少人还拖着拖鞋,一天下来就只有十几元钱。而每月60元的城监方面的管理费和同样为60元的工商管理费都要交,房租费要付,能有多少钱攒起来? 从小姑娘怯生生的话语和总是低着头的姿态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在大街上擦皮鞋的不易,也因此理解了她特别明显的戒备心理和采访中的不好合作。那种花季少女的无助和自尊让人感动。也正是因为这点,素以伶牙俐齿自居的记者在表达向她支付误工补偿费的要求时,却拐来绕去,变得口齿不清了。因为担心一不小心会伤了她脆弱的自尊。 据市公安局户政科介绍,在上虞申办暂住证的50091个外来人口中,女性占20511人,其中务工的5442人、务农的667人、经商的1359人、从事服务业的1809人。对于外来女劳动者来说,尽管生活在异乡的天空下,但依然感受着故乡般的亲近、踏实,收获着或多或少的回报。她们吃苦、耐劳,肯干本地人不肯干的活,做本地人不想做的事,过本地人不愿过的日子。在得到收获的同时,她们的工作很好地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为上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她们的奉献。而对于我们这些本地人来说,我们是否应该对她们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笑容,让她们在异乡同样能感受故乡般的天空呢?
|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