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江周末 EJiang ZhouMuo | |
*** 娥 江 周 末 *** ※ 08月01日—15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英台故里的奥运赤子 (2001年8月11日) 一群兵哥哥和一个穷苦娃的故事 (2001年8月7日)
英台故里的奥运赤子 陈荣力 编者按:虞山舜水,物华天宝;英台故里,人杰地灵。数以万计的虞籍乡亲,为祖国、为浙江,更为78万上虞父老赢得了荣誉。本报今天特推出记者陈荣力撰写的长篇文章《英台故里的奥运赤子》,以示我们对众多虞籍乡亲的感激和敬意。 许是一方水土的孕育,一方文化的熏陶,或是一方血脉的神奇,当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喜讯,如春潮席卷中华大地之时,英台故里浙江省上虞市的78万人民,则更有一份别样的骄傲和喜悦荡漾心头。因为在上虞的乡贤中竟有三位与奥林匹克结下不解之缘的奥运赤子,他们是:原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现国际奥委会执委、2008年北京奥申委顾问何振梁;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1993年北京申奥时向萨马兰奇主席递交《申办报告》的代表团团长吴重远;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设计者陈绍华。 作为与三位乡贤同喝曹娥江水长大,且有过些许接触的小同乡,我把自己对三位奥运赤子的一些了解和感受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何振梁的泪水 在乡亲心里,印象最深刻也最令人呯然动容、久久难忘的是何振梁的泪水。“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一楼新闻中心大屏幕上久久定格在一个动人的场面上: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轻拍对方的后背,谢谢老朋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当中国台北委员吴经国含着泪水走过来与何振梁拥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72岁的何振梁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这是7月13日晚10时,全球无数媒体向世界传送的一个经典画面,然而当世界上无数双眼睛,特别是那些黑头发黄皮肤的黑眼睛为这个画面而禁不住热泪盈眶时,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何振梁8年前的那次流泪,那次伴着心里的血一起流淌的泪水。 “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是悉尼而不是北京时,何振梁迈着沉重的步履,挤出一丝笑容,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何振梁的心里在流血,但他没有流泪。当晚,何振梁和夫人梁丽娟从会场返回饭店后,许多朋友打来电话向他们表示慰问。何振梁总是压抑着伤感镇静地交谈。夜深了,又一次响起电话铃声,是在北京的女儿打来的:‘爸爸,我看了电视,您别太难过了,要保重身体,我爱你们。’这时,何振梁的泪水夺眶而出……” 没有人知道已走过了72年峥嵘岁月的何振梁到底流过多少次眼泪,这个从杭州湾畔的普通乡村里走出去的奥运赤子,天生是一个硬汉子,他不会流泪,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更不会流下伤感、酸楚、委曲、软弱的泪水。抗战时期,当日本人的炮火摧毁了父亲的小工厂,父亲饮恨早逝,全家陷入困境,靠借债糊口,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幼年的何振梁没有流泪。1950年,当因组织需要放弃留在上海工作可照顾家人的机会,远上北京异乡创业的时候,青年何振梁没有流泪。1956年,当国际奥委会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中国因此抵制参加墨尔本奥运会的时候,已立志献身奥林匹克事业的何振梁没有流泪。甚至当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回程的飞机上一片呜咽的时候,坚强的何振梁仍然噙住了两盈泪水,始终没有让它流下。 然而何振梁也许也会流泪,在众人面前流下喜悦、感动、骄傲、幸福的泪水。当“八大”期间一直为毛主席做法语翻译的何振梁,在回答毛主席自己的名字叫“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笑着说:“很好,是要振作精神时”何振梁也许流下过喜悦的泪水。当一次因接待外宾耽误了去大食堂吃饭,周总理叫何振梁和他一起进餐,并抬起受过伤的胳膊为何振梁挟菜时,何振梁也许流下过感动的泪水。当1979年作为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的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大会中“舌战群儒”四十分钟,最后国际奥委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名古屋执委决议,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席位时,何振梁也许流下过激动的泪水。甚至当1985年、1989年、1992年他连续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执委、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实现“何氏三级跳”时,当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升起,他一次又一次将奖牌挂在中国健儿的颈上时,何振梁也许更流下过骄傲幸福的泪水。 24岁便从二机部调到国家体委从事翻译工作的何振梁,精通英语法语,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说话逻辑性极强,年轻时不但是体委的“金口”,也是外交部、中联部逢重大外事活动必要借调的“名嘴”。从一个普通翻译到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奥委会主席,他40多年尽心尽力无私奉献,为中国的体育事业,特别是为新中国的体育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高棠称何振梁为“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 何振梁对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奥委会,他以正直的人品、廉洁的品德和强烈的正义感,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享有“圣人振梁”的美称。1998年末和1999年初,美国盐湖城申办贿赂丑闻被曝光后,引发了国际奥委会历史上最严峻的信任危机。而何振梁却廉洁奉公,清白作人。希腊委员尼古拉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你们指责这个委员那个委员,为什么不报道像中国的何振梁那样的委员呢?何先生访问希腊,我们要为他报销几千美金的飞机票,他明确表示是顺路来的,机票已经由国际奥委会支付了,把钱退给了我们。 当中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际奥林匹克奖章、西班牙国王大十字勋章、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等等耀眼的荣誉落在何振梁身上时,也许有一个人知道何振梁到底流过多少次眼泪,这个人就是他的妻子梁丽娟。 离休前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梁丽娟,作为与何振梁悲喜相随、携手征程几十年的伴侣和得力助手,在北京申奥成功,夫人外交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可以说萨马兰奇主席之所以对中国如此友好,与梁丽娟与萨马兰奇夫人比比斯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不无关系。 7月13日晚10时,当何振梁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的时候,他一定想得很多很多。我想他也肯定会想到自己的故乡,那个位于杭州湾畔,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英台故里的故乡。作为一名杰出的乡贤,何振梁对故乡上虞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这几年他不但多次来故乡,而且对故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更是关心颇多,支持不断。此中感人的事例很多,仅一件小事便令我唏嘘不已。今年3月因《上虞日报》要搞一个活动,我恳请何老为报社写几句祝辞,不到一星期何老的祝辞翩翩而至。当时除了珍贵之外,我并无其他特别的感觉,不料事后得知,给我们写祝辞之时,正是何振梁先生为申奥过度劳累而住进医院的日子。得知原委后,我真是百感交集。 吴重远的笑声 吴重远是一个爱笑的老人,从相识那天起,他的笑声便一直在我的心头回荡。那是前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拜访回故乡的吴老。一见面,他便亲热地握住我的手爽朗地大笑:“我们是同行”。曾长期担任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副主席、国际体育记者协会执委和亚洲体育记者联盟副主席的吴重远,他的一声“我们是同行”,可真叫我有点受宠若惊了。以后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吴老的笑声不断地在那间不大的客厅中响起,那种热情宽厚、明亮真诚的笑声,我想只能是一个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风雨的打锻,生命具有秋天般沉甸甸果实的老人,才可能有的笑声。 1926年出生于上虞丰惠的吴重远,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1953年调国家体委工作,从科长到司长,从记者到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社长,吴重远在长达40多年的体育生涯中一直从事体育新闻工作,堪称中国体育新闻界的元老和领头羊。作为上届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新闻委员会主任,作为1993年北京申奥递交《申办报告》的代表团团长和多年的中国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吴重远的笑声成了世界了解中国体育、了解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道独特风景。在悉尼、在洛桑、在香港、在蒙特卡洛,中国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吴重远的笑声,从来都是那么自信,那么充满着东方人特有的风采和魅力。 虽然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的失败,对今天已74岁的吴重远来说是最不愿翻及的一页,然而吴重远不会忘记,1993年9月在蒙特卡洛,他有过最难忘的笑声。那是他第一次以新中国首都申办奥运新闻发言人的身份,走上蒙特卡洛希维体育馆的讲台,走上面向世界的讲台。也就是在蒙特卡洛,吴重远和何振梁、伍绍祖及北京奥申代表团领导和其他成员一起,以坚定的态度、鲜明的立场和大量铁的事实,连续七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西方媒体,在表决前夕制造的中国要抵制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谎言,圆满地解决了当时名噪一时的“抵制风波”。 刚认识吴重远时,我还以为吴老那独有的笑声是出于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职业习惯,或工作的需要,但当进一步了解以后,我才明白,那分明是我的肤浅和狭隘。他的笑声实在是精神的张扬,人格的凝结。作为新中国体育新闻界的元老和领头人物,吴重远为中国体育事业、奥林匹克事业所付出的无数心血,作出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他先后主编了《中国体育年鉴》,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和《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的编篡工作,他曾参与了北京亚运会、数届全运会及远南运动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出任新闻发言人。 1992年对吴重远来说是一个笑声最少的年头,因为长达20多万字的北京第一次申奥报告,将为主在他手里诞生。这个报告将要回答国际奥委会规定必须答复的23个方面问题,内容涉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北京历史、市政建设、体育场馆、交通通信、医疗、卫生、安全、气象等各个方面,这样的报告对中国是第一次,对北京是第一次,对吴重远更是第一次。我们不知道为了这个《申办报告》,吴重远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只知道,当1993年1月11日,以吴重远为团长的北京代表团,在当时8个申办城市中以第一名的速度向萨马兰奇主席递交《申办报告》后,站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吴重远又一次如释重负地笑了。 “电视上,一位申奥工作人员眼含热泪讲述《申办报告》诞生过程中感人的故事,其中,最打动人心之处,说的是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吴重远。 对于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的记者,吴重远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是我国体育战线的老宣传,曾做过多年中国奥委会新闻发言人,退休后仍关心中国体育事业。去年,已是73岁的他,毅然参加了这部英法版本,596页重达5.6公斤宏篇报告的起草工作。他不畏艰辛,数易其稿,就在报告接近完成时,吴重远却因脑梗被送进了医院,在他半边身子不能动的情况下,他仍让儿子打电话,‘快告诉他们,报告中有一个地方不准确,需要改动——’ 讲述这故事的工作人员动情地说:‘今天的眼泪就是流给这位老人的,我们衷心祝福他早日康复’。” 是啊,在所有的笑声中,只有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结晶的笑声才是最动人心魄的,吴重远的笑声理该是这样的笑声。当萨马兰奇主席在莫斯科念出“北京”的一刹那间,我想同样作为萨马兰奇的朋友、而此刻正躺在病床上的吴重远,一定会放声大笑。 在故乡上虞,吴重远的名气并不那么响亮,这倒不是因为吴老回故乡少,或关心支持得不多,实在是因为有比他名气更响亮的父亲的缘故,那便是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事实上作为吴觉农先生的长子,吴重远对故乡的关心和支持并不逊于父亲,一件小事便可见一斑。近年来上虞有关部门为打造茶叶品牌,欲推出“觉农舜毫”商标,此事与吴重远一商量,吴老不但热情支持,而且还以吴觉农长子的独特身份,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今年6月“觉农舜毫”在北京名茶拍卖会上以每两1.7万元的高价拔得头筹时,我想吴老肯定又在笑了。 在我的眼里,吴重远并不是一个名人,而是一个宽厚纯朴、热情和蔼的长辈,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觉,我想盖是因了吴老的笑声吧。 陈绍华的“中国结” 2000年11月8日,对陈绍华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奥申委郑重宣布,由陈绍华设计的“中国结”象形图案,在2000多份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北京申奥标志。 当初当“中国结”图案的构思,在陈绍华脑海中刚跳跃出来的一刹那间,也许陈绍华没有想到,从此他的名字将写进北京申奥的历史、写进中国体育的历史、写进国际奥林匹克的历史。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当那个激动人心时刻到来的一刹那间,可能陈绍华同样没有想到,也许就是这个太富时代气息、和平色彩,太有动感特征、吉祥意义,太具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的“中国结”,把北京与奥运连结在了一起。 北京奥申委正式确定申奥标志的当天,陈绍华在回答记者北京申奥标志的寓意时,作了如下表述:“首先,标志是由五环组成,象征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其次,这个标志是由五星基本构成的,五星代表国家形象,图中的五星轻松、活泼,代表我国美好的前景。第三,标志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此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第四,标志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相互环扣象征着吉祥如意。” 美妙的图形,来自美好的情感,而美好的情感则得益于美丽山水的孕育。是故乡的虞山舜水,给幼年的陈绍华埋下了艺术的种子;是江南的毓秀钟灵,给童年的陈绍华以艺术的熏陶;也是大西北的质朴粗犷,给青年的陈绍华以艺术的砥砺。江南的婉约之美和西北的雄浑之美,无疑是陈绍华艺术创作取得骄人成就的两大源头。 1954年出生于浙江上虞的陈绍华,在故乡读完小学后随支援西北的父母迁入西安。1972年陈绍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78年考入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8年移居深圳创立万科广告业,1992年成立陈绍华设计工作室任创意总监,并担任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副主席,2000年陈绍华被世界顶级设计家协会国际AGI协会吸纳为正式会员。 人到中年的陈绍华既有江南人的精明睿智,又有西北汉子的豪放率真。也许正是凭了这两点,加上专业基础扎实,潜心多方修炼,使他的艺术生命如江南之水鲜亮活泼佳作源源,如西北之风潇洒强劲声名远播。1984年他的招贴画《绿,来自您的手》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1986年他担任美术指导的电影《孩小王》荣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美术最佳奖;1992年、1996年两届的“平面设计在中国”海报展,他的作品均获银奖;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他的海报《交通安全》又获银奖;1995年他为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设计的一套纪念邮票,正式被国家采用;1998年在布尔诺平面设计展上他的海报《沟通》获大会主席奖;同年他作为法国文化部邀请的客人,在蓬皮杜文化中心专门举办了中国现代设计讲座。 当然陈绍华的真正为世人所瞩目,当推他以“中国结”象形图案,成功地为北京设计了申奥标志,这一成功奠定了陈绍华在中国平面设计界“国手”、“精英”的地位。谈及“中国结”当初的设计过程时,陈绍华说:“此番北京申奥标志的设计动用了三路人马:第一路,社会力量——奥申委先后三次在各新闻媒体上发布征集消息,截稿时收到社会来信868封,作品千余件;第二路,全国各地专业美术院校、专业科系学生——时值期末考试,从备考和休息中抢时间的设计稿也有上千份;第三路,也是我向奥申委建议的一路,采取国际惯例,选择顶尖设计师参与竞标,请真正专家当评委。奥申委很快采纳了我的建议,并委托包括我在内的京、沪、台、港等地的13名设计师限期设计。经过两轮的评选,产生了10个入围方案,但思路还有些保守,套路仍限制在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上。我决定另辟蹊径,去寻找符合现代感、国际性,又具有民族和传统内涵的新图形。在离决定性的时刻还有两天时,我从最初所绘的一幅五星联结五环草图中找到了感觉,我想如果能从现代感和国际化的角度出发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感融入其中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三易底稿,果然成功中标。” 对陈绍华“中国结”图案的成功中标,总评委之一的韩美林称之为“无心插柳柳成行”。因为当初陈绍华产生“中国结”这一创意的时候,虽然得到韩美林等人“立意新”的鼓励,但直到韩美林带修改稿登上进京飞机,陈绍华都在犹豫交不交这个方案——他对奥申委能否接受他的大胆实在没把握。得知方案中选,陈绍华用“非常惊喜”描述自己的感受:“北京市领导比我们想象的更开放、更现代,他们抛开了很多束缚,使设计家能够发挥更多的创造力。” 其实无心插柳也好,发挥更多的创造力也好,陈绍华的成功更多的还是凭了他的智慧,他的实力,凭了他心中那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体育事业,对奥林匹克运动,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永远不能消失的千千心结。 陈绍华是个忙人,他难得回故乡,但我相信陈绍华一定忘不了故乡,也一定会常来故乡看看走走的。况且由他的老师韩美林设计的世界第三大雕塑“舜耕群象”,即将在他的故乡上虞落成,这对漂泊游子的陈绍华来说,何尝又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乡之结呢。
一群兵哥哥和一个穷苦娃的故事 陈胜龙 “八一”建军节前夕,与上虞市消防大队结对已达4年多时间的大勤中学初二学生孙月潮给兵哥哥们送来一个惊喜:他被评为上虞市优秀“三好”学生并推荐为绍兴市优秀“三好”学生,是大勤中学惟一获此殊荣的学生。 获此消息,大队教导员吴介月显得十分激动,他说,这几年战士们对孙月潮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予呵护,使他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现在这位穷苦的山里娃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算得上是在建军节时我们收到的一份特殊“礼物”。 说起这群兵哥哥与孙月潮爱心结对的故事,还得从4年前开始。当时在大勤乡巴弄村读小学五年级的孙月潮正面临辍学的危险,他的父亲身患癌症一病不起,母亲在一夜之间变得苍老了许多,比他大5岁的哥哥又是个聋哑人,家中还有一个年迈的老奶奶。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为孙月潮担心。这时,正在消防大队服役的江苏籍战士、共产党员聂玉海在报纸上获悉了孙月潮的不幸,他把每月40余元的津贴费节攒下来,不留名地给小孙寄钱,并写信鼓励他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将来做一个有用之人。 不久,聂玉海快要退伍了,他向战友们透露了心中的“秘密”,希望能够把这根爱心接力棒传下去,一直到小孙完成学业。在聂玉海的倡议下,大队官兵很快与孙月潮这位素昧平生的穷苦娃结成了对子。共有19名战士参加了第一次捐款,款额为816.8元,战士徐月高把兜里的115.8元钱全部捐了出来,他说,我也是穷苦出身的孩子,钱虽不多,但这钱比大款们挥金如土要值钱得多。尽管战士们每月的津贴才几十元钱,可大家省吃俭用总会替小孙攒下些,都自觉地放入大队部门口专为孙月潮设立的“爱心箱”内,不少战士平时还与小孙开展了书信联络。 一次,战士们收到一封孙月潮的来信,字里行间却透着一份沉重,信中说他家养的两头猪莫名其妙地死了,好象是有人放农药给毒死的,但又缺乏证据。这个忧郁的少年对此竟措词为“虎落平阳被犬欺”,他的哥哥也在这几天突然离家出走,他感到这个世界对他真是太不公平了,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细心的中队代指导员裴其华发现,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这个苦命的孩子心灵上就会出现扭曲,这对他的成长道路是极为不利的。裴其华意识到,仅靠单纯的物质捐助,爱心结对实际上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他和战士们抽空轮流数次到学校看望孙月潮,大伙儿都有了同感,小孙同学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帮助。 为了帮助孙月潮振奋精神,重树信心,官兵们可真不轻松,他们查阅了许多资料,特别是引用中外历史上一些在逆境中奋勇崛起的典故,让小孙从中受到启发,一封封回信常常要琢磨好几天。兵哥哥们对小孙同学在精神上的一次次“雪中送炭”,终于使这个一度彷徨的少年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使他走出了迷惘。 对于孙月潮身上出现的可喜变化,班主任钟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介绍说,孙月潮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最冒尖的,但他平时很忧郁沉默,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市消防大队与他结对后,现在他变得乐观坚强了。去年他生病3年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开始外出打工,家中的杂活都压在孙月潮的肩上,他家离学校有10多里路,他经常风里来雨里去,从未落下一堂课。更可贵的是他能够助人为乐,班上一名同学不小心骨折了,他背着同学去卫生院治疗;有的同学学习上碰到难题,他不厌其烦耐心讲解。今年他当上了校学生会副主席和班级的副班长,还成为学校篮球队主力队员,是校内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前些日子,学校组织开展捐书活动,家境很困难的孙月潮硬是捐了10多元钱…… 孙月潮取得的每一次进步,更让兵哥哥们感到欣喜。在书信往来中,战士们了解到孙月潮作文写得很好,平时喜欢看一些中外名著,今年春节,官兵们去看望他时专门购买了这方面的书籍,供他在放假时间阅读。最近,学校放暑假后,战士们又自掏腰包买了另一部分名著给小孙同学送去,两次买书籍就花了400多元钱。当然孙月潮也没有辜负兵哥哥们的一番良苦用心,他写作的一篇记叙文《责》今年被编入浙江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初中示范作文中,另一篇文章在全国中学生“环境与资源保护”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 今年“五一”节,孙月潮受到消防大队官兵的邀请,在军营里与兵哥哥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两天。“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军营里,孙月潮再也找不到第一个给他帮助的老战士聂玉海,也没有齐建民等第二批与他结对战士的身影。大队吴教导员把孙月潮带到一群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兵哥哥面前,对他说,爱心接力棒已经传到第三棒了,这些新战士又将担起帮助你的责任。孙月潮动情地哭了,他说,由于家庭的原因,以前我总以为这世界太不公平,自从遇上了这群兵哥哥,我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