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电子版

经济要闻 JingJi YaoWen 

*** 经 济 要 闻 ***

   ※ 06月16日—3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我市有机茶认证面积已达1500多亩   (2001年6月25日)
又见主山杨梅红
   (2001年6月25日)
大棚西瓜早又甜
   (2001年6月22日)
以变应变
   (2001年6月20日)
“百灵”频频唱响科技开发新曲
   (2001年6月19日)
市新颖鲜切花基地创办一年成气候   (2001年6月18日)
沥海电化铝将走上“绿色”生产轨道
   (2001年6月18日)
身残志更坚  建好“花果山”
   (2001年6月18日)

 

我市有机茶认证面积已达1500多亩
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多

记者从市有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我市有机茶认证面积已达1515亩,比去年增加1150亩,产量达1050吨,产值为300多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倍和3倍。有机茶工程的深入实施,实现了“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初衷。

据了解,我市茶园面积至今已发展到3.82万亩,今年春茶总产量1362吨,比去年减少15%,但春茶总产值却要比去年增加46%,这其中主要是名优茶产量大幅上升,今年我市名优茶产量、产值比去年增加155%和82%,产量、产值达535吨、4620万元。依托科技进步,加快茶叶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市茶叶向前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我市实施有机茶工程始于去年年初,严格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茶园,提出4项技术规范,要求改造或改种后的茶园每亩必须施足有机肥250公斤或厩肥1吨以上,茶园实行稻草覆盖,茶园四周实施防护林或隔离带,同时对茶园严格控制禁用农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禁止使用及茶园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为我市有机茶茶园的过渡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伴以茶叶名牌战略的实施,直接带动了全市茶叶经济的发展。如今年“觉农舜毫”基地茶农仅鲜叶出售一项平均就比常规茶园全年的收入还要高出1600多元,收入高的农户亩收入竟突破6000元。

(返回到本期要目)            

 

又见主山杨梅红

6月20日下午,雨停转晴,薄薄的云层中透出了微弱的阳光。笔者前往章镇主山村采访。
主山村三面环山,中间却有一个500多亩面积的主山水库,这里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精致如画,该村的特产是“主山杨梅”。

“主山杨梅”原来也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六十年代,该村“主山杨梅”曾在省里举办的杨梅品牌评比中获奖。因此,主山杨梅有了名气。后来由于受“以粮为纲”的政策冲击,放松了对杨梅树的培育管理,又加上当时由于散种等一系列原因,主山杨梅名存果少。直到1994年起该村发动农户开山整地,把杨梅从散种改为连片种植,并引进“东魁”、“荸荠”、“二都”等杨梅新品种,到1996年全村种植杨梅树已达400亩。2000年杨梅树开始结果,年产量已达57.2吨,今年预计可达76吨。由于主山杨梅粒大、味甜、质优,到6月21日止,上门采购的杨梅每公斤仍保持7-8元,结果的200亩杨梅将创效益40万元。

一位企业老总这天特地赶来买了50筐“主山杨梅”。他告诉笔者说:“买‘主山杨梅’送人特别受欢迎。”

该村党支部书记贾爱良接过话头说,我村将重振雄风,重打“主山杨梅”品牌。

(返回到本期要目)            

 

大棚西瓜早又甜
——近访陈溪乡下徐村

这几日,陈溪乡下徐村的村领导班子成员别提有多开心了,村里试种的大棚西瓜已开始采摘,每公斤瓜近4元的售价终于使他们相信种大棚瓜这步棋走对了。

下徐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人口240人,耕地144亩,山林却有900多亩,村里每年的集体收入只有2700元的茶山承包款,是市里的50个经济薄弱村和后进支部整转村。去冬今春,村里向农民反租倒包了25亩水田,搭起了39只大棚,采取马铃薯——西瓜——西瓜轮作,而浙大农科院的教授则成了他们特聘的技术顾问。

从早春2月中下旬陆续下籽,到6月1日,下徐村就开始采摘头茬西瓜了。该村支部书记戴建平介绍,他们种植的日本“全福红小玉”大棚西瓜一般90天就可收获。但由于种植技术尚不过关,延误了20余天,好在西瓜成熟期还是比本地瓜要早得多。与普通落地瓜不同的是,“全福红小玉”是种藤生小西瓜,像丝瓜等作物一样,挂在半空,每只瓜重约为1-1.5公斤,成熟时需用网袋兜住吊在竹架上。西瓜皮薄只有约半厘米,红瓤又沙又甜。红小玉一根藤可结3只瓜,亩产高达2000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算,一亩瓜毛收入可达6000元。

为搞好销售,陈溪乡满山红农业发展公司为村里设计了商标和包装箱,一只包装箱内装4只西瓜约重5.5公斤左右,售价25元,既便宜又漂亮,所以也特别好销,村里基本上是成熟一批采摘一批、售出一批,如今已售出500余箱。

第一茬西瓜收获后,该村打算8月底至9月初种下第二茬瓜,3个月后瓜熟时已是初冬季节,届时市场内西瓜已不多见,一定还能卖更好的价钱。下徐村人憧憬着。

(返回到本期要目)            

 

以变应变
——瑞灵织造发展纪事

面对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企业怎么办?市瑞灵织造有限公司采取的做法是:以变应变。
1997年12月,从新杜邦“脱钩”出来的瑞灵织造已有5年多的生产历史,是上海名牌衬衫“司 麦脱”的面料供应商之一。虽然当时生产的面料均是单一的丙纶产品,但销路一直不错,企业处于产销两旺的境地。

当时市场上的衬衫面料已五花八门,除涤纶丝外,还有全棉、涤棉、全毛等。如果瑞灵仍守着单一产品生产的话,前景不可预测,这是可以想象的。

瑞灵织造采用的变招之一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急需相应的设备,而“瑞灵”作为一家小企业并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企业采用了租赁的办法。一是租赁了金威集团的瑞士产片梭织机,生产出的双幅面料平直、光滑。二是租赁了原华舜集团的意大利产剑杆织机。这种剑杆织机特点是每分钟可来回穿梭300次,且可五色选纬,而普通剑杆织机每分钟穿梭为200次,两色选纬。两种设备的租赁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的面料品种也得以增多。目前企业生产的面料涤纶、涤棉和全棉一应俱全,分别占了四成、三成和三成。

瑞灵织造采用的变招之二是拓展市场。近年来,国内衬衫企业如林,生产日趋饱和,作为面料供应商举步维艰。瑞灵织造通过与多家外贸公司合作,将面料输送出国门,销往俄罗斯、波兰等国,既避开了恶性竞争的锋芒,又赚取了外汇,还为企业生存壮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据了解,企业60%的产品用于外销。

瑞灵织造采用的变招之三是延伸产业链。企业投资进行技改,引进了倍捻设备,生产加工倍捻线供应给宁波较大的制线企业百隆公司。企业老总杜瑞林介绍,倍捻线这一块如今规模较小,一旦条件成熟,企业即可投资扩大生产。

瑞灵织造不变的是在经济往来活动中以诚为本的原则。无论是新老客户还是大小客商,“瑞灵”都真诚相待,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要求。在企业客户名单中,往来已有10年之久的客户不在少数。去年,一家义乌企业承接了外贸加工业务,因原供应企业不能满足多余的面料供应要求,便求援于瑞灵织造。企业接下单子后组织职工加班加点生产,用半个月时间就赶制出布料,解了义乌厂家的燃眉之急。

通过三年多的积累,瑞灵织造渐渐发展壮大,企业已拥有普机、剑杆、片梭、倍捻等四个分厂。今年1至5月份,企业已完成销售3000万元,预计到年底可达8000万元。

(返回到本期要目)            

 

“百灵”频频唱响科技开发新曲
今年前四个月实现销售、利税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以上


    今年以来,绍兴百灵铜材集团有限公司产销势头持续走高,亮点不断:前5个月实现自营出口已比去年全年增加一倍多,增势强劲;已列入市级重点技改项目的年产5000吨高效节能铜管生产技术项目已完成投资450万元,进展顺利;产品供不应求,尼日利亚等外商常来厂等待发货。公司总经理钟立新谈起现状不禁深有感慨:“百灵”能快速向做大做强目标进发的重要动力,源于始终依托科技创新,凭借科技推势激发了新产品开发活力。

作为全国有色行业中首批拥有生产许可证的百灵集团,较早地注重依托科技提升企业实力和产品档次。企业确立“融现代科技,学中华精华,创名牌企业”创业理念,主动对外攀科技“高亲”,先后与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新金属材料公司、省冶金研究所、江西赣州冶金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建起产学研合作关系,又率先在同行业企业中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外经权。企业内部加大科技投入来“强筋壮骨”,每年投入科技资金已占据年销售总额的3.5%以上,并逐年递增,建起技术中心,设立“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贡献奖”等,专业技术人员已增至职工总数的16.2%,从而日渐在全厂营造起科技兴企的良好氛围和运作有效的机制。

“百灵”着力激发强劲的科技开发能力,增强新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去年,由公司自行开发的弯筋管、DAE高效传热管两只新产品创产值700余万元,被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H96、H70黄铜管,Hsn70-1铜管被省科协、省科技情报中心等四家单位联合推荐为“浙江省高质量科技产品”;7月份,公司开发的一只传热管获国家实用型专利,年创产值700余万。今年,又有4只新产品上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通过多年积累,公司生产的空调连接管已批量进入浙江吉利集团等大企业,主导产品已顺利抢占黄龙体育馆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

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使“百灵”得以迅速抢占市场主动权。去年,“百灵”组织人员“亮相”广交会,大胆推销自我,并展示了自行开发的双盘蚊香管,一下子引来众多外商关注的目光。会后,一名尼日利亚客商专程赶赴上虞,对企业进行现场考察,提前预付了定金。至今,产品已批量飘洋过海,销售到了叙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公司生产的H70铜管、双层空调盘管已撑起出口“大梁”,产品已拓展到美国、新西兰、埃及等7个国家。

今年,“百灵”进一步蓄积科技开发后劲,公司与美国CAUFFIEL公司联合投资的高效节能铜管生产技术项目技改,总投资达2050万元,预计7月底可部分投产,与此同时,公司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态。截至4月底,公司实现销售1.28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利税935万元,同比增长15.7%。

(返回到本期要目)            

 

市新颖鲜切花基地创办一年成气候
已建成大棚二十余只,温室棚二只,育苗区一个


    5月底以来,市新颖鲜切花基地的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报春花等数万盆草花陆续投放市场,远销邻近县市,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市新颖鲜切花基地由百官镇叶家埭村青年农民韩维兴领头创建。去年6月,韩维兴承包了本村八脚坑畈45亩土地用于生产及销售鲜切花及花坛草花。韩维兴将鲜切花基地规划为五大功能区,即鲜花生产区、花坛草花生产区、育苗区、观叶植物养护区、优新产品研发区,决定以生产谋生存,以项目、经营求发展,在近期先开发鲜切花、花坛草花,以后逐步发展到盆景、中高档盆花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市新颖鲜切花基地从一开始创办就十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专门聘请浙江大学副教授夏宜平为技术指导,引进有经验的种花工,聘用园艺系毕业的专业人才,在15名基地固定人员中,技术人员占了6人。基地采取到外地取经、观摩学习,然后请教授直接到基地辅导等多种形式,边摸索边实践。他们首先从荷兰引进名贵高档花郁金香原种进行种植,一举获得了成功。今年春节,郁金香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到了杭州市场。基地负责人韩维兴说:“我们引种的郁金香无论从开花时间,还是花蕾的质量都可以跟上海种植的郁金香媲美,只是初次涉足市场,在价格上吃了点亏。但从总体来看是成功的,至少在杭州市场上已占了一席之地。”紧接着,基地又大量引种马蹄莲、百合、剑兰等,目前这些品种的花卉已源源不断地销往市场。
    经过一年努力,市新颖鲜切花基地已初具规模,共建成大棚20余只,温室棚2只,育苗区1个,预计在近期基地面积将扩大至120亩。

(返回到本期要目)            

 

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将应用于生产
沥海电化铝将走上“绿色”生产轨道

    近日,从沥海镇传来消息,市宝丽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国际领先技术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微弧氧化技术不久将应用于电化铝生产,从而将掀起电化铝行业的环保改革,沥海电化铝亦将从此走上“绿色”生产轨道。
    作为国内电化铝最大生产基地的沥海镇,电化铝行业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史,年产值达5亿元。如何使电化铝生产解决“轻微污染”这个一直困扰着行业发展的环保难题,加速电化铝块状经济的升级换代,一直是该镇电化铝企业的共同目标。西安理工大学经过两年多科研攻关而获得的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微弧氧化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微弧氧化技术应用于电化铝领域,可实现零污染排放,由于它排出的是中性水,完全避免了对土地、水源和大气的污染。为此,沥海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专程会同宝丽公司于4月份赴西安理工大学进行接洽。今年5月,沥海电化铝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市宝丽公司率先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共同组建轻金属微弧氧化技术中心,由宝丽公司每年为技术中心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中心负责微弧氧化技术在轻金属及其制品耐蚀、耐磨、绝缘等领域的应用开发。“产学研”结合后,将首先对现有的阳极铝氧化工艺进行改进,逐步由微弧氧化替代阳极铝氧化。
    另外,由于该技术可显著提高金属的耐蚀、耐磨和绝缘的特性,应用领域广泛,它的应用,将使沥海电化铝走出单一的化妆品、食品包装时代,朝新的领域和工民用建材、手机、电脑等日用工业市场拓展,从而使沥海电化铝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返回到本期要目)            

 

身残志更坚  建好“花果山”
戚苗泽承包山林50亩,今年又开辟花卉基地15亩


    谢桥镇岙口村残疾人戚苗泽身残志不残,敢做效益农业急先锋,在多年承包50亩山林的基础上,今年又开辟了15亩花卉基地,成为当地种养大户的一个特殊典型。
    戚苗泽今年40岁,属视力残,家庭有5口人,生活担子全压在他身上。几年前,他在本村承包了50亩山林,引进苗木,垦植了杨梅、板栗、桃子、梨头、青梅、茶叶等品种,整天在山林中劳作。通过悉心管理,戚苗泽获得了回报,年净收入达一万余元,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还使全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尝到山林开发甜头的戚苗泽,对效益农业的兴趣越来越大。今年3月,他跨村到五云村承包了15亩土地建立花卉基地。到目前,这15亩土地全都排上了香樟、白玉兰、黄杨木等苗木。戚苗泽的50亩山林和15亩花卉基地已被市残联列为种养业基地。
    戚苗泽对自己经营的基地信心十足。他说,山林的收入现在较为稳定,可以补偿花卉苗木的栽培,待花卉基地能正常出产后,每年获取三四万元利润不成问题。

(返回到本期要目)            

 

本网站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镜像
此网页最近更新于2003年03月13日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