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娥 江 周 末 *** ※ 06月16日—3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安心在山区 奉献于计生 (2001年6月30日) 晚霞在第二故乡燃烧 (2001年6月16日) 安心在山区 奉献于计生 ——记全国乡镇优秀计划生育工作者、共产党员徐建娣 特约通讯员周森根
夜晚,天滴滴答答地下着雨,时间10点只差5分了,在下管镇燕山脚下的路上,一位身披雨衣手拿电筒的中年妇女正迈着快步。她就是被誉为育龄妇女贴心人的女共产党员徐建娣,此刻她刚从山村夜访育龄妇女回镇,顾不得休息又特地去看望正在医院做引产手术的农妇。 徐建娣出生在山区农村,貌不惊人,可敬业爱岗的工作作风是人们公认的。她1975年参加工作,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先后在陈溪乡、下管镇担任计生专干,不但安心在贫困乡镇工作,而且干一行爱一行,按她自己的话来说:“组织的安排就是我的职责,就应尽一切力量去完成任务。”1986年8月,组织上与她谈话要她去陈溪乡担任计生专干,当时徐建娣的孩子还不满4岁,其丈夫又远在外地工作,何况跨乡镇担任计生专干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同时她也知道到那里去工作担子重、压力大,一去就会碰到许多难题,在组织上还没正式决定时,只要稍提点要求是可以不去的,可她全不顾这一切,第3天已在陈溪乡某村一计划外怀孕的农妇家做工作了。1989年徐建娣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再三嘱咐要少生气,要少跑路,许多亲朋好友也对她说:“向领导讲一讲换一换工作。”可徐建娣却摇摇头回答说:“不!搞计生虽难免受气,可这是国策,每个党员都有责任。”就这样她23年如一日安心在山区,奉献于计生。 “一名党员既要干净干事,还要牺牲点个人利益。”徐建娣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注意自身形象。“小搞搞”她从来没有过,见到钱物也未红过一次眼,她曾8次拒收和退还求情人送来的现金、购物券及礼品,被有些人说成“太死板”、“背时佬”。而她对计生工作却不怕脏不怕累,甚至还常牺牲个人利益。为做凤桐村一位计划外孕妇思想工作,她一连8次步行到偏僻山村,每次总是来回走8公里多山路回镇就餐,从不给村里添一点麻烦。一次为做好一位正在市场卖菜的计划外怀孕农妇(蔬菜专业户)去引产的工作,徐建娣用自己的钱请他人去买下这位农妇的数十公斤青菜,买这么多青菜当然只有烂掉,可她却乐意地说:“只要这位计划外孕妇顺利地做好引产手术,我损失点也没啥。”她曾在一个北风呼呼的夜晚,抱着当时还只有4岁的独生女儿在医院陪引产妇整整一夜,致使亲骨肉至今留下后遗症;她丈夫曾患病1年多,每天要煎服2次中药,可她从没请过一天假,连上下班也没迟到过一次;她曾在医院一连三天三夜陪引产妇,在凌晨1点钟为引产妇洗衣裤;她曾多次为困难的育龄妇女家中送去钱物,亲自为引产妇送热饭热菜成了她的惯例,像这样感人的事还多着呢! 如今徐建娣从小姑娘变成了大姐姐,为山区计划生育工作,她已在180多个小山村的4100多户育龄夫妇家留下足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现在工作的下管镇,计划生育符合率、1孩放环率、2胎结扎率都达到了上级规定的标准,她个人也多次被评为镇、市优秀党员,还分别荣获了绍兴市、浙江省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的称号,去年又被评为全国乡镇优秀计划生育工作者。 编后:计划生育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而徐建娣靠着对党的坚定信念,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数十年来,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为国策的宣传、贯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她靠着不怕吃苦,从细小的事情做起的精神,与育龄妇女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工作也变得十分的顺利。为此,她先后赢得了诸多荣誉。徐建娣的工作成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提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返回到本期要目) 晚霞在第二故乡燃烧 ——记三位南下离休干部 俞永朝 有人说,晚霞是燃烧的火;也有人说,晚霞是过眼的烟;其实,晚霞是一种现象。曾记否,五十一年前,大批南下干部来到上虞的时候,他们中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军人,有的是刚刚跨出校门的学生,……为了上虞的解放事业,为了上虞的革命和建设,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甚至宝贵的生命。今天的他们,已届古稀之年,处于颐养之时,然而,他们仍然离而不休,继续着美好的工作,为着第二故乡的兴旺,将生命的晚霞点燃,将夕阳的余晖烧红,他们用事实作出了回答:晚霞,是太阳的一缕金光! 下面记述的是三位南下离休干部的生活片断。
胡成业:虞山舜水有大美而不言 在胡成业的书房落座,你立即会被浓浓的文化味所包围。10多平方米的书房,四壁见书画,四周是盆景,书桌上摆着笔架、砚台,书架里排列着整齐的图书、资料,……这一切仿佛在述说主人离休后充盈的精神生活。 老人谈风甚健,而他的经历中又颇多传奇色彩。他出生在苏北黄淮平原,一个叫胡大庄的小村庄,那里素以耕读传家。日本人的炮火,使年仅7岁的胡成业辍学,那时,他刚拜完孔夫子,读了二个多月的“百家姓”。战乱加上贫穷,胡成业凭着手抄本读书,断断续续,苦苦支撑了二年。1943年,共产党在他的家乡建立了政权,涟水县城开办了茂功中学,胡成业被录取在校本部。可是,家里已一贫如洗,哪有钱供孩子上学。一位八路军的连长来到胡成业家里,拿出5元抗币和半条缴获的日本军用毛毯,送给胡成业的父母。十四岁的胡成业总算读了半年中学,但再也没有能力继续学业了。 胡成业至今仍深深地怀念那位送他上中学读书的八路军连长,“那5元抗币影响了我的一生,”说罢,老人掩面啜泣不能自已。因为,对他而言,感受党恩正是从这5元抗币开始。说起自己八年军旅生活,他却显得异常平静,真是笑谈生死如轮回。他曾经被误传“死”过几次,家里好几次为他立过牌位。1947年8月,二次盐南战役和济南战役打得十分激烈,我军伤亡很大。战斗结束后,很多家属赶来找亲人,老胡的姐姐也赶来了,有人告诉她,连长、指导员都牺牲了,全连只剩下3人,你弟弟是新兵,一定牺牲了……听到这里,他姐姐再也控制不住,哭着回家,家里给他立了牌位,当地的领导也去吊唁。直到淮海战役结束,胡成业从部队写信回家,家里才知道他还活着,赶紧把牌位扔掉。以后,像这样的“死”还有过好几次。 淮海战役。胡成业所在部队担任阻击邱清泉兵团,掩护兄弟部队消灭黄伯韬兵团的任务,敌我兵力悬殊。从凌晨开始,敌军出动20多架飞机向我军阵地投弹,上百门大炮猛烈轰击,持续10多分钟,然后是敌步兵强攻,胡成业所在阵地第一道防线140多人打得只剩下5人,一颗子弹从胡成业胸前飞过。他感到胸口有点热辣辣,以为中了弹,用手一摸,衣服有点焦乎乎,幸好只在身边“过渡”了一下,没事! 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后,正在山东兖州整训之际,胡成业所在部队奉命参加抗美援朝,赴朝作战。在著名的二次战役,胡成业他们遇上美国的王牌军美海军陆战一师,一场恶战,他又成为仅有的几个幸存者之一。至今,他保存的好几枚纪念章中,最令他激动的是那块在二次战役后,作家魏巍赴朝采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送给他的那块印有毛泽东主席头像、写有“抗美援朝”四个字的纪念章。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胡成业转业来到上虞,直至1989年从计经委巡视员的岗位上离休,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上虞。 从那时起,他把生命的常青树栽种到他的那个80平方米的小园子,那个浓缩虞山舜水一方沃土的地方。一切都是自己动手。他用水泥浇成薄板,在园子里搭建花架;用水泥砌起小花坛,作为盆景树桩的“过渡房”;在小花园四周装上电灯,室外装上水龙头,摆上小水缸;买来山锄、豆撬、迁刀、剪子,他对自己作出规定,盆景必须取材于虞山舜水,否则,还叫什么生命的回归。 寻找最理想的盆景树桩最佳时间在严冬,天寒地冻最能考验生命的价值。丰惠凤鸣山有个“凤来亭”,据说很久很久前,有仙女骑凤凰来到这里,人们称之为仙姑洞。正值严冬季节,胡成业骑车来到这里,仰望山头,但见悬石飞瀑,云雾缭绕,脚下怪石嶙峋,根走龙蛇,攀附间,他意外地发现一个顽强的生命,一端是生命的终结,根部刀痕累累,已经枯萎,上部恰见生命的另一端,枝条舒展,嫩叶勃发,老胡好不惊喜,真是病树前头万木春。他随即摊开塑料纸,坐在地上细心地掘,好长时间,一大堆完整的根子渐渐裸露,他轻轻地抱起树根,就像刚刚降生的婴儿,端在怀里,捧着根,吻着叶,一步一挪地下得山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自行车架上,慢慢地推着,生怕惊动了心爱的宝贝,踏着暮色回家,赶紧把树桩移栽好。这盆被称为“生命绝唱”的盆景制作,称得上是一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十多年来,老胡走遍了虞山舜水,挖掘了200多盆树桩盆景,有采自胜江庙下的小叶枫,永和四明山余脉已几百年的枸杞子、紫薇,蒿坝卧龙山的继木、苎葛,上浦东山的龟甲冬青,清潭覆卮的银杏、金钱松,小越横塘的金银花,下管、岭南的五针松、罗汉松,东关长塘的腊梅、代代桔,百官路东的苏铁、赤楠…… 胡成业自诩为灌园叟,对盆景用泥颇有研究。他取过几种样土,龙山的黄泥太粘不沥水,虞南山区的山土太瘦、沙性重,经过多次试验,他自制盆景用土:以龙山的黄泥加上虞南山区的沙性土打底,掺入少量田泥和沙泥,作为基本用土。另外,专门配制三种特殊土肥:腐熟土,由树叶入土经腐烂而成;沤肥,取自经过腐烂的鸡粪,经晒干、碾碎,或将油饼埋藏半年,腐烂后晒干;动物腐殖质,将鱼肚、鱼鳞等灌装入甏,加水腐烂。施肥浓度配制比例为1:8,当天晚上施肥,次日晨浇一遍清水,俗称“吃回水”,促使其消化吸收。 胡成业深谙 “盆语”,能与“盆”对话,与“景”交流。初春时节,墙外柳絮如烟,墙内春枝初绿,此时的盆景最需加倍呵护。每天上午10时左右,他就要大面积喷水,制造小雨如酥的小气候,遇到暴雨,他要抢先把一些娇贵的盆景转移到廊下,遇到高温,每天需浇水4次,有的还要添加特需营养。树桩盆景从大自然来到小花园,有一段适应期,因其“出身”不同,必须因“盆”制宜,进行适应性管理。天气变化,时令更替,随时会使入园新族染上“伤风感冒”或产生病菌感染,多数“新族”会有一段时期的水土不服,因此,他必须时刻关注叶色变化,用胡成业的话说,这叶色是脸色,又是气色,200多盆盆景,100来种叶色,一眼望去就能发现哪盆犯了什么病,哪里不舒服。 也许是长年经受战火洗礼的缘故,胡成业血管里流淌得更多的是军人的血,他的审美中带着浓烈的阳刚之气。他的盆景造型和气韵无不追求自然之美,追求外秀而慧中的艺术效果。他的那盆紫薇,状如宝塔,主杆坚挺,分枝舒展,力度均衡,象征虞山舜水有大美而不言的品格。 刘广才:情系交通有清闲而不图 看刘广才打太极拳,那招式当真叫绝,不愧是得过奖的,水平就是不一样。然而,我们的赞许并未引起老人特别的兴趣,因为那是他离休10余年来坚持的基本动作,完全是为了健康,为了多做一些于上虞人民有益的工作。 老人的中气很足,一口带有山东腔的上虞话,语调中依旧保留着山东汉子特有的豪爽。刘广才说,他的老家在山东临沂费县,家境贫寒,从小上不起学,就默默地伏在人家私塾的窗口上,还不时地用瓦片在地上记些什么,塾师为之感动,跟家里人说情,广才的外公摸出3元大洋,终于让这位好学的小外甥圆了一回读书梦。直到解放后刘广才在宁波速成学校读了几年书,达到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老局长喜欢称他为“老交通”,因为他来上虞,作为第二故乡安家落户,最辉煌的工作是搞交通,尽管他还有许多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南下前,刘广才已经从普通一兵干到连级干部。他16岁当兵,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入党,1949年4月渡江南下,1952年转地方工作。也许他是天生干交通的“才”,战争年代每天行军100多里,根本不成问题,到地方工作,他担任绍兴县东浦区区长,还是作战行军时的那个样子,跑基层,搞调研,一天要跑几十里,在“跑路”中,他认识了该区人利乡的女乡长,正是以“路”为媒,两位年轻人在革命道路上志同道合,终于走到一起而结为终身伴侣,此后便是四海为家,直到1962年8月夫妻双双调上虞工作。1973年上虞县交通局成立,刘广才从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到主持全面工作的党组书记兼副局长,到退居二线的巡视员,直干到离休,在交通局领导岗位上足足干了十六年。“老交通”就是这样得的名。 1983年10月,上虞章镇斜拉桥通车,揭开了上虞交通史上辉煌的一页,那是全国第一座独塔斜拉桥,当时的浙江日报、解放日报都作了报道,华东六省一市交通系统的领导、有关桥梁专家都到现场参观,默默无闻的上虞出了轰动华东六省一市的大新闻。然而,只有具体负责大桥建造工作的副总指挥刘广才心里最清楚,那是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才建成的,八年中,他绝大部分时间蹲点在工地,几次坐三轮摩托车跑省厅,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资金真是一分一厘地抠着用。桥面总长为303米的大桥,总造价仅303万元,按当时标准造价1.7万元/米计算,节省资金70%。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能用十分有限的资金搞起“三个一”工程,一条县乡公路,全长120公里;一条河,杭甬运河上虞段;一座桥,章镇独塔斜拉桥,已是十分不易了,可老局长再三说,欠交通的“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离休了,老刘头上还保留着四个“官衔”:绍兴市交通局行风监督员、离休干部百官地区组组长、太极拳练功点辅导员、交通局老年体协名誉主席。为了还“债”,老刘的生活和工作随着作出适应性调整。每天早晨5时,他闻鸡起舞,打二路太极拳,再做一套练功十八法,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风雨无阻。白天的主要“工作”还是干他“老交通”的本行,所不同的是他的“办公桌”搬到了现场,办公时间也改为“可操作性”。双休日和法定长假日,火车站忙碌的站台、汽车站喧闹的进出口处、闹市区车流如云的地段,成了他最理想的“办公室”,受助的人们总免不了要向他说声谢谢之类表示感激的话,可是他最受不了这些,因为他不仅仅是为了做好事,他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干交通,春风要送,红脸同样也要唱。 维护交通秩序,哪能不做恶人。一次,他从崧厦回城,看到车上超载10多个人,就不客气地说了几句批评的话,卖票的见是个老头子,态度便强硬起来:“你老太公多管闲事!”有人告诉她,这位老人是交通局老局长,你要客气点。老刘说:“交通局长是我过去的职务,现在我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向你提个意见,你接受不接受?”车上其他乘客也都站在老局长一边,对超载的做法提出批评,那位售票员自感无理,不再吱声了。 又一次,在五羊花园前的十字路口,姑娘小伙不知什么原因撞了一下,双方争吵不休,引起路人围观,影响交通。老刘见状立即上前劝解,双方仍各执一词,越吵越凶。老刘真有点火上心头,说:“我这么大一把年纪了,向你们做工作,劝解一番,为你们好,也为大家好,我们不说别的,就看我这把年纪,也该买点账!”那男的还是不理:“要侬管啥?侬吃得介有趣。”“这哪里是有趣不有趣的事,你们都很忙,在大街上吵个不停,影响交通,也影响市容,大家都要讲文明,既然撞了,说声对不起,道个歉,事情不就完了。”经过耐心说服,事态终于平息。像这种“磨擦”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年长日久,市区街头人们已熟悉了这位“老交通”、“老局长”,他一口山东腔的上虞话,渐渐地在老百姓心中有了相当的分量。 这是最令“老交通”激动的。老百姓越买他的账,他越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多神圣。现在,他的“办公”时间、地点不仅随着节假日转,而且根据气候状况、路况、车况等特殊情况而延伸。刮风下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浓雾弥漫之时,交通问题最多,他也最放心不下,要操心的事也最多……。老刘从口袋里摸出一本证件:绍兴市交通局行风监督员证,上写刘广才的大名,贴有照片,盖有钢印,“硬得很哩,”老刘说:“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这时,老人早已谢顶的前额显得特别的亮堂,脸上泛起红光,……临别时,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好久没有松,革命前辈向后辈的嘱托是否就在这样的传递之中,我在想。 马川:笔走龙蛇有大气而不露 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场景永远地留在马川的记忆里。1949年2月的一天,他告别了生活、工作了二十一年的家乡,在山东阳信县的一个种有枣树的小土坡上,老百姓敲锣打鼓欢送革命老区优秀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欢送的队伍中,母亲从怀里摸出珍藏的10多块银洋塞到马川手里,反复地叮咛着:当心身体,不要饿着,不要冻着,不要惦记着家里,好好工作,勇敢作战。队伍走出了土坡的尽头,枣林深处还站着母亲的身影,她使劲地叫着马川的乳名:“海生,你要走好,到时给家里来封信!” 在老家阳信县,马川是城关区政府县中队的秘书,南下时被编入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四大队二中队。他们随大部队行军千里,晓行夜宿,到四月中旬,在长江边上整训,马川才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行军作战,部队强调要轻装上阵,马川带的书很多,只得一一卸掉。四月二十一日晚,大部队渡江,我军万炮齐发,千帆竞渡,直取对岸,4000多米宽的江面横渡时仅用了30多分钟。渡江南下后,马川奉命来浙江,去丽水,1961年调到上虞水产公司工作。他把母亲从山东老家接到上虞安家,老人晚年时与儿子住在一起,直到1975年病故,归葬上虞龙山。马川默默地对娘说:“娘啊,您安息吧,这儿山好水好人缘好,这儿是咱们第二个故乡。” 1984年离休, 他自撰一副对联:卸甲不忘为四化,余热生辉奋蹄逐。他的兴趣爱好广泛,门球、台球,书法、美术,唱歌、跳舞,几乎样样在行,其中尤以书法见长。他的离休生活十分充实,一天二十四小时排得很有规律:早晨四时三十分起床,爬山,回来带一担山水,然后吃早饭,习书法,每天临帖或欧阳洵,或王羲之,或行草,然后运动,晴天打门球,雨天打台球,其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他是离休干部书法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每月定期出刊书画专刊 ,在苍松楼画廊展出。十余年来 ,他的书法作品送省、绍兴市展出的不计其数, 在比赛中频频得奖。 1985年,在省老干部局组织的一次书法比赛中,马川获得了三等奖。在绍兴市72名离休干部展出的84幅作品中,他获得优秀奖。他还用心自学书法理论,学习古典文学,自撰诗词、楹联,抒发爱党爱国情怀。 建党七十五周年,他写下一副楹联:“改革开放兴国安邦,党的功德千秋辉煌。”建国五十周年,他写的一副行草对联,更是气势宏大:“改革开放强国路,中华崛起史无前 。”199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他书写了一幅篆书横联:胜利辉煌。“三讲”教育时,他写道:勤政廉洁,造福为民。在“双思”教育中,他写下一副行草楹联:致富思源不忘本,富而思进创新业。“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为了创作一幅令他最满意的书法,他想了好几天,练了好几日,终于写成一幅行草楹联:三个代表指方向,神州无处不春风,几位书法名家称赞这幅作品笔走龙蛇,有大气而不露。在“学教”活动中,常有老同志来访,他写了一副对联相赠:人生长青树,老来夕阳红,以此互勉。 马川手里珍藏着厚厚一叠资料,有浙江日报、绍兴日报、上虞日报以及其他有关报刊发表他的书法作品或刊登有关报道的见报稿件,有介绍省、市书法名家、大家的文章、作品的见报资料,有政治时事方面的重要文章,他经常地学习、研究。撰写楹联,写诗词要有内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常说,我们从战争中走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切都要重新学习,重新适应,虽然失去了青春的年龄,但一定要有青春的朝气,青春的气魄。他在生活上可以说毫无追求,不吸烟,不喝酒,粗茶淡饭,心情恬淡。惟有书法爱好如痴如醉,投入最大,投资最多,购买书籍资料,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常常耗费他一部分离休工资。平时习字临帖多用废旧报纸,能省则省,参加书画展览或馈赠书画作品时,除公家发给一部分宣纸外,多数用途都是自己掏钱,绝不揩公家的油。他对自己及家属、子女要求甚严,自谋其职,自食其力,不能找组织上的麻烦。他的自勉诗中最可见其品行之一斑: “春蚕到死丝不尽, 人到七旬也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 留作青年好范畴。 自由名利如浮云, 金石书画永是春。” 对于第二故乡上虞,他的情愫凝聚在纸上:看虞城地覆天翻沧桑变,今胜昔企业崛起史无前。
(返回到本期要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