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济 要 闻 *** ※ 06月01日—15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园区挂省牌之后 (2001年6月15日) “自强电缆”勤练内功打造品牌 (2001年6月14日) 一季贩笋百万斤 (2001年6月14日) 东关三特色村废品堆里捡“金娃” (2001年6月13日) 创一只名牌奖5000元 连片开发50亩奖5000元 (2001年6月13日) 走南闯北“揽”市场 (2001年6月13日) 我市春茧生产喜获丰收 (2001年6月12日) “三大件”的演变 (2001年6月12日) 报酬计件制 管理现场化 (2001年6月11日) 科技改变人生 (2001年6月11日) 盛家弄村“烂水田”种茭白变成“聚宝盆” (2001年6月8日) 盘活闲置资产150万 安置下岗工人140人 (2001年6月8日) 拉长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2001年6月6日) 谢桥白鹅繁殖场办成农民致富示范场 (2001年6月6日) 谢塘百亩优质梨套袋抬身价 (2001年6月5日) 新宅村抓紧筹建花卉市场 (2001年6月5日) 青梅增产不增收引出的话题 (2001年6月4日) 全市将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 (2001年6月4日) 园区挂省牌之后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座谈会侧记 6月14日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史上值得记上一笔的日子。这天上午,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负责人从省科技厅副厅长沈广尧和我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其良手中接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牌子,兴奋和激动写在脸上。因为 ,这次是省政府首批确定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且牌子只有4块,宁波、嘉兴、上虞、余杭各1块。 昨天上午的上虞宾馆会议中心,省科技厅、市委市政府、工业经济强乡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厂长(经理)聚在一起,数数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1998年6月创建以来走过的脚步,思考园区挂省牌之后,上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挂省牌,这是省政府对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的全面肯定。”沈广尧副厅长的高度评价把与会人员的心说得火热热的。在被授予省牌的4个地方,上虞率先动作,总结经验,思谋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策,这点也让沈广尧赞赏有加,他们认为这充分表明了上虞市委市政府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心和态度。感动之余,沈副厅长开起了“小灶”。他给与会人员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两大载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讲解了规划、配套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六项重点工作,并就如何正确处理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的关系,如何强化园区和企业两个层面上的技术依托以及如何做到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等园区建设具体问题作了阐述,就树立使命感、坚持高起点、善于寻求规律等方面工作提了要求,希望上虞能朝着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迈进。 “部门、乡镇、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这是上虞经济发展的幸事。上虞经济要向更高层次迈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条道路必须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至关重要的是‘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灵魂,产业是脊梁,只有研发创新和产业培育比翼齐飞,园区建设才能形神兼备,才能成为上虞经济建设的又一个亮点和又一个推动力。”任其良的一番话把与会人员的劲鼓得足足的。他描绘了园区建设的未来蓝图: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基地,成为“天堂硅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上虞最具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场所。他还提出了实在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快孵化器建设,使之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亮点;进一步加大“两招”力度,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创新氛围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健全多元投入体系,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撑、社会为补充”的投资机制;进一步改进服务,形成“创业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创业者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的服务新观念。
(返回到本期要目) “自强电缆”勤练内功打造品牌 今年前5个月销售同比增长20% 市自强电缆有限公司抓住外部“两网”改造、产品畅销的契机,勤练企业内功,强化质量管理,打造起“自强”品牌。 “自强电缆”去年1月转制后,正逢国家“两网”改造契机,通过全体员工努力拚搏,企业乘势而上,去年生产各种导线5908吨,实现销售1个亿、利税721万元,进入市百强企业中的前30位。 面对市场顺境,企业决策层保持清醒的头脑,引进“大头滚式绞卷机”等系列先进机械设备,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处罚条例,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去年7月,公司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结合企业实际,实施“盘档质量追索制”。据了解,该公司每出厂一盘电缆都要建起一本存期30年的档案,档案中有原材料进货单、产品生产日期和操作检验人员、生产规程和质量指标、发货日期和使用单位等凭据,电缆出厂30年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公司都能按图索骥,追查原因,分清责任。“盘档质量追索制”提高了各道工序员工质检的自觉性,杜绝了不合格产品的销售现象。今年1月,有一批1.5吨的钢芯铝绞线经用户单位验收认可后即将出厂,企业质量员在出厂前再次检查绞线截面时发现最里层的钢绞线反向卷绕。在场用户觉得可以使用,但质量员还是按报废处理了这批线缆。 为打造“自强”品牌,公司向用户承诺:如果质量不符要求,企业人员当天到场,两天处理完毕。公司还采取一年两次回访用户方式,了解自强牌电缆的使用情况。一次,有家外地电力单位因场地限制采用人工放线方法,使线缆卷绕打结,只得求助于生产厂家。两个小时后,“自强电缆”两名技术人员手拎自制放线架,赶到现场,解决了放线难题。“自强电缆”重管理、重品牌的举措,塑造了企业的新形象,用户单位迅速增多,今年1至5月份,企业完成电缆销售300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0%,钢芯铝绞线在全省的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
(返回到本期要目) 一季贩笋百万斤 ——记市十佳贩销大户毛志方 从某种意义上讲,毛志方从事的雷笋贩销只能算是副业,也就是这项副业,使他成为市十佳贩销大户。 今年笋市,在37天时间里毛志方一人贩销雷笋近70万斤,与他人合作加工鲜笋30万斤。 毛志方是汤浦镇达郭村人,他的正业是卖鱼。他在汤浦市场租有摊位,每天从外地贩进各类水产,批发给其他摊主,并兼作零售。 毛志方贩销雷笋已有七八年历史了,主要得益于做鲜鱼生意获取的信息为经验。刚开始时,他每天收一至两蛇皮袋的笋,用摩托车运至104国道边搭上去宁波或绍兴等地的汽车,赶到当地的市场,每天都能赚个二三十元。慢慢的,贩销的数量越来越大,运输工具从摩托车变成拖拉机最后又成了汽车,销售方式也从最初的东奔西跑到坐镇汤浦电话联系。 多年的贩销使毛志方尝尽甜酸苦辣。他说,前些年,各地雷笋种植得较少,市场内供不应求,赚钱较为容易,只要按时把货运到即可。但是这两年就不行了。无论是上海、宁波、还是绍兴,各地雷竹园面积猛增,贩笋成了苦差事。这时掌握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全赔。像今年,毛志方以0.7元/斤的价格收进一车雷笋,但等运到上海时,市场内笋满为患,只能以0.2元/斤处理,不光赔笋钱,还要赔运费和小工钱。第二天收购时,毛志方不得不以低价收购,结果却被村民误会盘剥。今年的37天收购中,前20天几乎每天都在亏损,好在后17天形势好转,近70万斤雷笋贩销额中,毛志方总算净赚8至9千元。 然而,不容置疑,正是因为有了贩销大户,近年来,汤浦镇的笋农并没有因为竹园面积增加而减少收入,也没有多费心思考虑雷笋的销售问题。达郭村是汤浦镇雷竹第一村,产雷笋约500至600万斤,仅毛志方一人贩销就超出十分之一。 为了笋农得到更多的利益,也为使自己的事业更加壮大。今年,毛志方在镇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多次到安吉等地考察雷笋干制作工艺,与同村另一贩销大户办起了绍兴舜塔笋干厂,在雷笋销售最差时大量收购,制作成笋干。 如今,毛志方正抓紧推销着他的美味笋干。据说,销路还不错。
(返回到本期要目) 东关三特色村废品堆里捡“金娃” 从业农民达33%,累计获利近亿元 彭家堰、新建庄、王家泾是东关镇三个靠捡破烂起家的特色村,目前这几个村已成为全镇发展村级经济的领头羊。特色经济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33%,农民从特色经济中已累计获利近亿元。 东关镇一些村素有收购破烂和古董的传统。8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彭家堰、新建庄、王家泾等村的农民,从田头解脱出来,肩挑蛇皮袋,到处收购鹅毛、鸭毛、甲鱼背。如今,这些“破烂王”已从收购破烂发展到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像彭家堰村已成为全省唯一的玉雕村,全村有240多位农民从事玉雕工艺品加工和收购行业,拥有专业机械100多台,年销售达6200万元,年创利润430万元。而新建庄村则向收购瓷器、古玩、木制家具等方面发展。王家泾村则在收购废铜烂铁的基础上提高档次,如今有131户从事铜铁机械收购,户均收入3.1万元。 为了提升特色村的档次,镇政府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像王家泾村农民金云夫已由过去单一收购废旧铜铁发展为多样化收购,甚至收购破产企业的机器设备,年收入达13万元。这个典型一宣传,王家泾农民纷纷从单一收购废旧铜铁中跳出来,从事多样化收购。 与此同时,东关镇还积极为收购人员提供全程服务。除镇领导挂钩特色村外,镇干部纷纷入驻特色村,为收购人员排忧解难。新建庄村戚永明从事收购古木家具,他一直想创办一家收购行,但在征地、办执照中遇到诸多困难,迟迟未能如愿。去年,东关镇干部实施全程服务,帮他办妥一切手续。去年5月,收购行办了起来,戚永明通过宁波一家公司,把古木家具销到荷兰等国,年获利15万元。
(返回到本期要目) 创一只名牌奖5000元 连片开发50亩奖5000元 百官镇出台政策加快发展效益农业 当年获农产品注册商标的,每只奖5000元,获绍兴市级以上优质品牌的奖励5000元,创办“无公害”蔬菜“放心菜”工程获得证书的,奖励5000元……百官镇日前专门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效益农业发展进程。 百官镇为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实行了政策性扶持。该镇提出,实施种子工程,积极引进新品种,填补市内空白的,每只奖励300元;种草养殖鹅、羊、兔等食草动物,当年发展规模鹅1000只以上,奖励2000元,羊200只以上,兔500只以上,各奖励1000元,超过部分按同比例奖励;当年老茶园改造,面积连片20亩以上,每亩补助200元,品种更新、面积连片20亩以上,每亩补助350元;当年营销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营销大户,奖励5000元,贩销本镇农产品销往市外各地的,贩销总额在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贩销大户,奖励5000元。该镇还规定,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在50万元以上,奖励5000元,连接基地1000亩以上或农户500户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奖励5000元。 为加快各类基地的建设,百官镇还对新发展花卉、蔬菜、开发稻田进行各类养殖,面积连片50亩以上的作出奖励5000元的规定。在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中,百官镇对发展连体钢管大棚又提高了奖励比例,并对无土栽培、喷(滴)管灌溉的新技术新设施,提出了给予20%的资金补助政策。 据了解,百官镇今年来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迅猛,1至5月通过土地流转,已调整良田3300多亩,其中百亩以上连片开发5000亩,出口创汇基地1500亩,发展设施农业750亩,新发展水产养殖150亩,新办农业龙头企业3家,投入300多万元。该镇叶家埭村300亩面积的高效农业园区近日起正紧张规划施工之中。
(返回到本期要目) 走南闯北“揽”市场 ———记盖北乡榨菜贩销大户谢尧林 说起谢尧林,盖北乡的菜农没有不知晓的。这不仅因为谢尧林收购榨菜的数量特别大,更因为他向菜农收购榨菜时总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不拖欠一分货款。 别看谢尧林刚三十出头,可屈指一算他的贩销史已有十五六年了。1985年开始,谢尧林就跟父亲一道,推着一辆自行车,背着两只箩筐,上午赶集市,下午跑山村,餐风宿露,辛辛苦苦推销榨菜,省吃俭用积攒资金。凭着海边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凭着实实在在的经商态度,几经努力,谢尧林父子俩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市场范围越来越大,连安徽、江西一带也有了客户。 近年来,盖北乡榨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一名贩销大户,谢尧林千方百计动脑筋,尽量帮助菜农多推销榨菜。从1997年至今,他每年贩销鲜榨菜500万公斤左右,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也为菜农增加了收入,每年相当于为1500亩榨菜解决了出路。 凭着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谢尧林深受外地客户的信任。早在四五年前,谢尧林就在江西弋阳和安徽铜陵设立了销售点。目前这两个销售点已转包给当地人经营,但货源仍由他供应,只要一个电话,盖北榨菜便可源源不断地外销到江西和安徽。谢尧林还与海宁斜桥榨菜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销路。 谢尧林是一个农民,可他身上却没有一点小农气息。尽管去年以来榨菜形势转差,但他仍然想方设法保持500万公斤的榨菜收购量。眼下,10余辆拖拉机又在谢尧林的5亩榨菜腌制地里进进出出忙碌开了。
(返回到本期要目) 我市春茧生产喜获丰收 已收购6600公担,同比增长25.5% 最近,沥东镇吕家埠西家村蚕农罗建林喜笑颜开地对人说:“今年10张春茧卖得茧款6000多元,比去年增加收入30%以上。” 到6月10日,市丝绸公司共收购春茧6600公担,比去年增长25.5%。春茧售价稳中有升,平均每公斤17.60元,增加4角。 今年春茧获得特大丰收,是蚕区各级领导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学教活动、重视蚕桑生产的结果。市丝绸公司精心组织,坚持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今年增加的1300多公担的茧子中,新组建成立的上虞市凯喜雅蚕业有限公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该公司经理傅彭林介绍:“目前5000亩海涂桑园生长势头良好,已投售的1000公担春茧,由于质量好、价格高、次茧少,平均每公斤18.20元,最高达19元。” 养好小蚕赚大钱,养蚕大户周连荣180张春蚕投售6750公斤。另一位养蚕大户钟炳华75张春蚕投售3000公斤。海涂营造优质蚕桑基地,已开始显示出科学养蚕、规模经营的优势。
(返回到本期要目) “三大件”的演变 日前,龙浦乡大增村一对新人喜结良缘,所置“三大件”有移动电话、彩电、摩托车。村里一位40多岁的妇女轻轻抚摸着这些家电感慨地说,现在真是不能同伢那辰光相比了,才过了10多年,“三大件”是越来越考究了!一旁一位大嫂接口说,这“三大件”还只能算是一般,有的已发展成为电脑、空调,外加一套新房了!不过话说回来,像伢大增这个原先穷得嗒嗒滴的村,今朝年轻人结婚能购起这三大件,确实让那辰光的伢想都不敢想。 的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市农民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同时,家庭设备更新也日趋加快。据市统计局农调队抽样调查,目前我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42台,电冰箱66台,彩色电视机91台,空调器8台,电话机81部,移动电话19部,家用电脑2台。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2元,比上年增长8.8%。 农民思想观念不断解放和效益农业不断升温是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据介绍,去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679元,比上年增长13.1%。昔日背朝皇天面朝土的农民已经逐渐摆脱单纯土地经营,大胆加入二、三产业。如梁湖镇某村200多位农户通过进城擦背,造起了一幢又一幢的农家新屋。在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我市农民不断实现增收,去年全市农民来自农林牧渔业的净收入人均达1266.5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来自第三产业净收入人均达583.3元,比上年增长4.6%,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直接促进了经济收入的提高。 农民收入增加了,进而消费也就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耐用消费品上,呈现大幅上扬,不断出现新趋势,特别是在村民子女结婚“三大件”配置上,点缀出了一幅千姿百态的消费景象。稍上年纪的人都清楚地能够回忆起,在80年代,农村中凡有男婚女嫁,一般时兴的“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大件”开始演变为冰箱、彩电、洗衣机。到9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信息和通讯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再也分不清也说不出“三大件”到底是哪三大件了,是电话、手机、空调呢?还是电脑、摩托车、音响?抑或背投式彩电、别墅、小轿车?而说不定市场上明天又会出现个新的什么东西。 “三大件”,让人感慨,让人振奋,更让人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遐想……
(返回到本期要目) 报酬计件制 管理现场化 海涂“田保姆”实行企业化管理 在上虞海涂,活跃着一支上万人的“田保姆”队伍,如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天数计酬的作业模式正被悄悄打破,农场主开始对他们实行计件制的新管理模式。 “如今的工业企业注重内外管理,农业要增效也同样需要管理。”余姚工商业主汪美鉴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汪美鉴承包了600亩海涂田,现拥有固定的男女“田保姆”26名,完全打破“田保姆”流动性大、按天数计酬的行业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工厂式的计件制、包干制等管理模式,工资依照“田保姆”的性别、勤快程度划分等级,再根据农场工票评定一天的劳动报酬,工票中所列项目有工种类别、劳动场地、出勤情况等,该工票一式两份,由“田保姆”与承包户代为保管,避免出现帐实不符现象。 在劳动过程中,抽查人员还经常到田头巡查,“田保姆”在所规定的劳动量中偷懒,将被扣除一定的工资,若超额完成,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田保姆”在这里做工,每天由队长领到责任田,统一发农具,定工种。 像工商业主汪美鉴管理“田保姆”的新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承包户效仿,也让更多“田保姆”在田头工厂式的管理中找到了做“工人”的感觉。
(返回到本期要目) 科技改变人生 ——农函大帮扶社会闲散青年走上致富路二、三事 在山道弯弯、民风淳朴的陈溪乡民间,流传着农函大帮助两名社会闲散青年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的故事。
一 陈溪乡陈家岙村有个叫唐小毛的青年,父亲早亡,兄弟分家,娘儿俩生活贫苦。八十年代末,他因“头脑简单”被清除出厂,一直在社会上游荡。 1994年某一天,唐小毛在路上巧遇陈溪乡农函大辅导站副站长赵坤山,深知唐小毛情况的赵老师耐心教育小毛,“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像你这样身强力壮的汉子,在开发农业中下功夫,一定会有所作为,如果你有决心,我就支持你。” 赵老师一席话开了唐小毛的窍。第二天一早,唐小毛就来到赵老师家,请求赵老师帮助他,决心承包村里一块50亩荒山。 就这样,唐小毛参加了市科协组织的农函大学习班。与此同时,陈溪乡农函大出面会同乡领导连续四次去小毛所在的村委,帮助他落实了荒山承包协议,与信用社商量给他贷款一万元,还指导他养了8头母猪。当年,唐小毛共养大小猪200余头,种植青梅1300株,板栗200株,桃树300株。 平时,乡里搞的农函大实用技术培训,唐小毛从不缺课,所以他的种养技术进步很快。1998年以来,他种的青梅产量年年翻一番,到今年已达1.4万余斤。 六年来,唐小毛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起新楼房,全村第一户装上程控电话,购置了高压喷雾机等农用设备,购进了摩托车,彩电,现有存款超过8万元。 二 夏浙胜,陈溪乡半岙村人,初中肄业后,整日东游西荡,不干正事。父亲眼看独子不争气,整日闷闷不乐,也养成了搓小麻将的习气。浙胜母亲看着这对父子的出格行径,一时想不通竟服农药自杀。全村人都为他们家的变故而叹息。 1997年3月,夏浙胜经人指点,来到赵坤山家寻求帮助,他想边上农函大边承包村集体的120亩经济林。赵坤山同意就此事与村委班子成员商量。 乡农函大出面,几经周折与半岙村支部、村委商量,村里才同意将120亩经济林发包给浙胜。 浙胜自从承包经济林后。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两年多来,他们全家很争气,父子俩分工有序,把经济林经营的好好的。 浙胜进农函大学习,从不缺课,而且主动积极地参加市、乡举办的科技培训、科技下乡活动。去年他又新扩青梅一千余株,并种上了板栗、笋竹两用林、茶树等,现在全家有1130亩经济林。通过精心管理,他去年上缴承包款1万元,净收入近3万余元,并荣获市级科技示范户称号,今年又被推荐为青年农民学科技致富典型带头人。 (返回到本期要目) 境内的外村田统“吃” 口粮田向嵊州市租种 盛家弄村“烂水田”种茭白变成“聚宝盆” 说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有300亩“烂水田”,长期来几乎连口粮也难以保证的龙浦乡盛家弄村,如今竟种植了450亩茭白。眼下,正是茭白上市季节,汤浦、章镇、三界的菜贩们每天开着卡车上门收购茭白,村民们不用出村上万斤茭白就能在田头成交。 盛家弄村境内的粮田是种粮人最讨厌的“烂水田”,种粮产量年年徘徊在每亩四五百斤,村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于是,一些村民开始在“烂水田”试种茭白,不想这一种却种出了名堂,一发而不可收。原来,这“烂水田”与众不同,田里的水冬暖夏凉,是难得的地下温泉,“烂水田”里种出的茭白既白又嫩且带有特殊的香味,茭白一上市就被“马大嫂”们一抢而光。村民这才发现原先人人见了头痛的“烂水田”竟是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三年前,乡党委、政府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根据村民的意愿在盛家弄村规划了200亩茭白基地,同时在村口建起了茭白交易市场。村里80%的农户种植了茭白,经济收入也由种粮时的每亩不足300元上升到每亩2500元左右。 今年年初,该村打破了“先保口粮”的传统习惯,对村里的茭白基地进行重新规划,把庙前畈、戴角岙和塘下水库等凡是能种植茭白的水田全部划入茭白基地。同时,由村委出面,把本村境内的丁家岭、胡村等村的150亩水田全部“吃进”,租给村民种植茭白;本村外出务工经商农户的水田则由村经联社返租倒包给本村村民种茭白。为解决全村110户农户吃饭问题,该村在距村五六里远的嵊州市三界镇为本村的农户租到了口粮田。
编辑点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任何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总有其固有的长处和短处。无论是长处还是短处,只要善于运用和运用得当,短处未尝不能转化为长处;反之,如果违反自然规律,一地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盛家弄村正是找准了长处,避免了短处,走对了路子,使昔日种粮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的“烂水田”变成了今日种茭白致富的“聚宝盆”。在当前大兴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优高农业中,这一条经验确实是值得各地好好借鉴的。 (返回到本期要目) 盘活闲置资产150万 安置下岗工人140人 普发房地产办起制丝厂取得明显社会效益 近日,笔者在丰惠镇工业园区车间内看到,排列有序的机台上,白色的蚕茧随着隆隆机声欢快地滚动,女工们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而在半年前,这批价值150万元的自缫机还闲置着,落满灰尘。 去年6月,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上虞丝厂正式歇业关闭,仅留少数几名职工留守厂区。去年底,丰惠镇按照城建总体规划,对旧城进行改造,上虞丝厂厂房也在拆迁之列。考虑到目前上虞市内的丝厂已基本关闭停产,众多的蚕农面临卖茧难题,负责拆迁和房地产开发的上虞普发房地产公司根据上虞丝厂现有设备现状,在进行拆迁的同时,把陈旧的立缫机等设备估价出售,又以每年9万元的价格,租赁了原华舜集团章星公司的生产车间,办起了普发制丝厂。 2001年1月10日,普发公司花资200万元,把四组自动缫丝机、3台复摇机、2台煮茧机等设备搬迁到新车间。经过3个多月的安装、维修,停用已久的机器陆续重新启动,140多名下岗工人再次走上缫丝工作岗位。
(返回到本期要目) 依托技术创新 优化产品结构 拉长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成功的智能型无刷类电机及其控制装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该项目的实施,使卧龙集团得以延伸同类产品,拉长产业链,有力地参与市场开拓和国际竞争。今年该公司开发设计的电动自行车、电动轮椅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走俏,1至5月份已实现销售额7000余万元,全年可望销售5万辆电动自行车,实现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上。 像这样通过依托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延伸同类产品,拉长产业链,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的做法,已成为我市“小型巨人”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寻求创新发展一条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子。经过近几年我市工业经济全局性、战略性的调整,不少骨干企业特别是“小型巨人”企业,通过规模调大、层次调高、市场调升、行业调新、产品调优、机制调活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具备了较强的企业自主创新和自我开发能力,至今全市已建立了50多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市企业更新观念,大胆摈弃过去“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做法,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在同类产品的深度开发上下苦功夫。由此形成了我市一批骨干企业、“小型巨人”企业的鲜明个性:产品不嫌其小,惟求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领先水平;企业规模不求最大,惟求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单打冠军”。通过深度开发拉长产业链,加快产品更新模式,使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不少过得硬的产品已在“买方市场”中再造出属于自己的“卖方市场”。 在延伸同类产品,拉长产业链的实施过程中,我市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抓手,牢牢坚持“三高”,即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科技含量高、深度开发附加值高,从而创出了不同企业各自特色。上风集团从单体风机——风机风冷配套向承接大型风机配套工程业务延伸;龙盛集团从助剂——染料中间体——分散染料向活性染料延伸;卧龙集团从普通工业电机——空调塑封风机——摩托启动电机向办公微型电机延伸;大普集团从普通化纤长丝——高档共纺FDY丝向多功性改性聚酯纤维延伸;星鹏集团从一般制冷铜管——高效内螺纹管向铜管节头延伸等等,使这些企业的同类产品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拉长产业链,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阳光”在电光源生产技术上走与国际接轨之路,积极延伸同类产品,成功开发了T5大功率节能荧光灯,赢得了全球500强企业荷兰飞利浦公司的青睐,最终实现了强强合作。
(返回到本期要目) 先富带后富 干部带好头 谢桥白鹅繁殖场办成农民致富示范场 由谢桥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民和村委主任张庆忠合办的谢桥浙东白鹅繁殖场,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示范场。今年上半年,该场已出栏菜鹅2000羽,收入6万多元;正在孵化的1700多羽苗鹅已被农户预订一空。 这家白鹅繁殖场是张新民和张庆忠为在村民中带头调结构、作示范而创办的。1998年,谢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村干部带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作好致富示范榜样的号召,张新民和张庆忠他们就在山边的杂地上建起了15间鹅舍,承包了七八亩鱼塘,进行种鹅养殖,为其他农户提供苗鹅。通过两年的繁殖,该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到目前,该场已存栏种鹅750羽,一羽种鹅年收入达300元,苗鹅不仅能供应本地的部分农户养殖,本市的梁湖、章镇和市外的绍兴、嵊州等地的养殖场也不断要求供货。据保守的估计,该场今年的净利润可达10多万元。 张新民和张庆忠办场成功了,但他们始终不忘办场的初衷。今年初,方家泊村有一位农户有养鹅的想法,他们就向他提供了200羽苗鹅,进行养殖技术指导,无偿提供草料,还帮助他联系销路,使这位农户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净赚了4000多元。在他们的带动下,五星村目前有年出栏200羽白鹅的农户4户,全镇已有16户,这些农户多数都受到过他们的帮助。一些水产养殖户也从他们那里引进苗鹅,在养鱼之外又多了一笔收入。 初尝甜头的张新民和张庆忠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到年底种鹅存栏数达到1000羽。
(返回到本期要目) 谢塘百亩优质梨套袋抬身价 近期,谢塘镇共有120亩约20万公斤优质梨套上了梨果袋。 享有“省黄花梨之乡”称谓的谢塘镇现已有优质梨基地8000多亩,投产4000多亩,年产600多万公斤。谢塘镇领导针对水果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提出谢塘优质梨要向“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无公害水果方向发展。今年4月初,镇里向梨农广泛宣传梨果套袋的优点,并出台了梨果套袋的优惠政策,凡梨农进行梨果套袋的给予购袋款50%补助。该镇还向梨果套袋的梨农许诺,凡今年套袋的优质梨达到指定品质标准,将给予免费使用商标,该镇又在宋景村100亩优质梨实行连片套袋,设立了示范点,吸引大批梨农前来参观学习。 去年该镇就在优质梨上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看到这种梨果套袋能明显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喷施次数,又能防治果实污染,提高梨果品质,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返回到本期要目) 新宅村抓紧筹建花卉市场 5月28日,省农发集团负责人来到小越镇新宅村,在考察了该村花卉基地建设情况后,与村领导洽谈了有关合作意向。 建设花卉基地和花卉市场,是新宅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花卉专业村建设力度的又一举措。新宅村1999年开始流转部分土地用于花卉种植。3年来,村里通过招商引才、提供部分资金等吸引外地客商来村种植花卉,先后引进了杭州、余姚等地5位大户,种下了香樟、杜英、樱花等花木。至去年底全村花木种植面积已达470亩,约占总耕地面积957亩的一半。 今年初,为加快花卉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地处高速公路道口的交通优势,村里不仅规划建设现代化花卉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还拟建设全市首家花卉市场。为此,村里特意从杭州、诸暨聘请了长期蹲点在村里的花木专家,还派出专人到杭州花木公司学习。 据介绍,目前新宅村已搭建花木大棚56只,3只连体大棚已经搭好。届时,位于329国道与我市边盖公路交界处的一个基地连市场的花木专业村可基本形成。
(返回到本期要目) 青梅增产不增收引出的话题 ——对搞好青梅产销与开展脆梅深加工的一点思考 上虞农民寄予厚望的青梅投售工作日前已经结束。全省青梅重点产区丰惠镇今年向市场投售总量达100万公斤,然而青梅销售状况却是增产不增收。由于缺乏产销衔接的纽带,产销双方缺乏一种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相互之间的约束机制,当地许多农民几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据丰惠镇东溪村党支部书记周庆祥介绍,该村400亩青梅,今年投售35万公斤,比去年增产5万公斤,但收益反而比去年减少31万元。就他本人而言,今年增加产量500公斤,但收入反而减少了2000元左右。 青梅生产为何经常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状况,说到底就是难以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不能对接的问题。从现阶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库存积压,外销受阻。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市青梅发展势头较快,青梅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由于重种轻销,本地脆梅加工还不过关,我市青梅基本上靠外地渠道销售。目前,在日本市场上合格的最终产品十分适销,而半成品出现滞销。去年全省只有德清县一家加工企业的脆梅畅销无阻,其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压滞销,造成经营亏损。我市徐茂吉创办的青梅加工企业农富果品厂也有近百吨脆梅没有销出。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加工能力不足,青梅增产不增收成为既定事实。 二是放松管理,压级压价。青梅从采摘到投售具有时间短、季节性强的特点,一旦忽视对价格的管理,随意压级压价,最终吃亏是农民。去年,贩销户上门收购,平均每公斤3.70元。今年厂方收购信息是保持3元至3.2元之间,但实际平均收价只有2元左右。有的购销户只管自己赚钱,不管农民利益,甚至出现了让农民伤心不已的情况。某村一小时前,每公斤青梅收购价为2.60元,一小时后却猛跌到1.20元。同样的青梅品质,同样的投售对象,面对同一个贩销户,为何价格反差会有如此之大!东溪村周松元因投售时间推迟一个小时而遭受损失,与去年同样的产量相比,今年减收竟在一半以上。梅岙村妇女卢丽英对这种压级压价情况十分不满,怨气难消,竟上山一口气砍倒了自家梅园里的10株梅树。 三是缺乏加工优势,竞争能力薄弱。生产出口脆梅的德清、奉化等青梅加工厂家,对上虞青梅品质一直赞赏有加,但至今我市只有生产优势,没有加工优势,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这也是造成青梅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改变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尽快理顺青梅产销关系,加快青梅深加工步伐,把上虞青梅的产业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确保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这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提了多年的口号,但现在如何通过有效的载体使之落到实处,确实还需要做一些过深过细的工作。为此作如下思考: 首先,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服务管理。上虞“东青”牌青梅目前已名闻省内外,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农产品科研成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应该鼓励农技人员加强技术辅导,加快青梅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品质品位。同时,要克服重种植轻销售,重征税轻管理的倾向。尤其在投售旺季,建议有关领导要深入现场搞好指导和必要的协调服务,规范买卖行为和经营秩序,提倡公平竞争。为防止压级压价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建议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对违规经营严肃认真查处。其次应该努力减少中间环节,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应该教育贩销大户服务本地农民,实施薄利多销和“订单农业”。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掌握了解市场行情,制订出台最低保护价,坚决杜绝压级压价现象。为保护农民利益,减少中间环节,可组织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以产销为纽带实行自产自销,一方面引导组织内的个体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减少农产品供应波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获取分工协作和规模效益。事实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了许多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问题,对于保护农业弱质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将提供有力的支撑。再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开发脆梅加工。为开发脆梅加工,尽快把上虞脆梅打入国际市场,最近,上虞农富果品厂厂长徐茂吉已与浙江大学教授叶兴乾博士达成农业科技成果转让意向。此举可有效解决脆梅加工的技术难题,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切实提高青梅附加值,应引起市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注。如果产品试制成功,应给予一定的科技资金扶持,一旦正常投产,也希望金融部门及时解决生产流动资金的需求,使青梅加工纳入健康发展轨道,真正解决青梅产加销脱节的问题。
(返回到本期要目) 全市将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 力争通过二三年努力,平均亩增产、增效分别达五十公斤、一百元 5月31日,记者从市农技推广总站获悉,我市从今年起将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通过2至3年的努力,全面提高我市单季晚稻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平均亩产增加100斤,亩增效100元,品质明显优化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粮食生产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稻面积逐年下降,单季晚稻面积不断增加。据统计,去年全市单季晚稻面积为4.7万亩,占晚稻种植面积的14.6%。今年,我市的单季晚稻将突破6万亩,占晚稻种植面积的比例也大大高于往年。 但由于对单季晚稻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滞后等因素,仍沿用连作晚稻的品种和技术, 所以以往我市的单季晚稻产量要比连作晚稻低,而成本反而高。这种“品种混用、技术套用、季节混同”的生产局面,严重影响了单季晚稻增产潜力的发挥和种植效益的提高。 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并汇总前几年各地高产示范方产量数据后认为,大面积提高单季晚稻产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我市单季晚稻增产同样具有较大潜力。 实现单季晚稻“双百”目标,关键在于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到位。市农技推广总站的专业人士指出,首先要加快引进,筛选优质高产良种,大力推广已经试种成功的米质优、适应性好的高产品种(组合)。当前,可选用丙98-217、丙98-110、甬粳18等常规粳稻和甬优1号、协优9308等高产新组合,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其次,要改进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各乡镇要通过试验示范,对播种、育秧、移栽、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改革,改变套用连作晚稻栽培技术的状况,形成一套适合于当地不同品种(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当前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调整播种期,做到适时早播早栽,以延长生育期,并使其处在最佳的灌浆结实期;二是调整播种量,实行稀播育壮秧,宽行窄株种植,适当调整移栽密度;三是调整施肥运筹、配施磷钾肥,增施有机肥,适当提高后期施肥比例,重视穗肥施用,合理调控群体。
(返回到本期要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