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娥 江 周 末 *** ※ 06月01日—15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走近上虞名人故居 (2001年6月9日) 爱满“空巢” (2001年6月2日) 走近上虞名人故居 李涵/文 姜辉/摄 名人已经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当我们踏上这些留下了名人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的故居,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精神的力量,故居是名人成长的足迹给我们的启示。同时,名人故居也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的“节点”,融合于文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越大,故居所代表的文化意韵便越浓郁。
1 2 3 4 5 6 7 ①范寿康故居 ②叶天底故居 ③陈春澜故居 ④马一浮故居 ⑤竺可桢故居 ⑥胡愈之故居 ⑦夏丏尊故居 山村的灯光 在江南草长莺飞的季节,一个临山而立的村落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与公众所熟悉的西子湖畔马一浮先生的故居蒋庄相比,这里没有秀美的湖光山色,没有幽雅的儒家氛围,历经世事的风雨,这个被当地的老者称为赵家台门的地方从其规模和结构来看依然可见曾经的辉煌。赵家台门坐落于东关镇后庄村,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每一个院落其实就是江南传统意义上完整的台门结构,院落之间有围廊连结,后院的门口有一口元宝井,井水常年清澈见底。马一浮曾经居住在中院的西侧。 顺着老者的指引,我们来到中院。老者口口声声称马一浮先生为马老,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山村,这样的尊重很让我们感动。老宅显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派,断砖残墙,就是在温暖的春天,也能感受到那些来自田野的风中的凉意。马一浮先生的卧室依旧存在,只是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满屋书卷气。卧室的前面是马老的书房,老者说,马老是一个好学之人,夜夜灯光穿透了庭院,是当时的小山村很少见到的有学问之人,在他们家族的心目中,马一浮先生一直是非常值得他们尊重的,老宅也因为马老而感到骄傲。书房已另做他用,我们只能从另一侧房屋的楼顶远远地眺望。在歪歪斜斜的楼梯中忐忑地穿行,晃晃悠悠走过已拆除了部分楼板叽嘎作响的二楼,我们来到房屋西首的一个平台,马一浮先生的故居清晰可见。青砖屋檐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有精神,仿佛是一种清晰的诉说。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对哲学、文学、佛学均有精湛造诣的“国学大师”,他的学问高山仰止。虽然年轻时连遭丧父、丧姐、丧妻之痛,又逢国事变更频繁,但马老漂泊一生淡泊一生中那学问之外心境的高洁,更使后人仰望。远远地眺望着马老的故居,仿佛远远地静观着一段历史,虽然这个坐落在东关普通山村中的马一浮故居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参观,但历史永远不能阻隔一个伟大的学者他曾经有过的贡献,他在自己心灵的海洋静静地远行,就像穿透黑夜的灯光。孤独是可能的,给我们的震撼和激励也是永恒的。 白马湖的述说 白马湖的美有许多种,被厚厚的白雪掩映着的静谧安详的白马湖可能最具有穿透力。北风冷冷地吹着,看清冷的白马湖,听春晖园琅琅的书声,分明有一种旷达和甜美。与白马湖一河之隔同样静谧的是白马湖沿线的建筑群落:山边一楼、晚晴山房、小杨柳屋和平屋。房屋的主人和常客经亨颐、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弘一法师、丰子恺、何香凝、胡愈之等在白马湖畔留下了他们生命的页章。夏丏尊和他的平屋可能是这些建筑中比较瞩目和令人称道的。平屋和我们小时侯经常看到的许多的平房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在我就读于春晖中学的时候,我们的物理老师夏老师就住在平屋。夏老师是夏丏尊先生的曾孙,他平和而谦逊,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夏老师的平易近人让我们有机会也敢于去平屋做客。 黑色油漆的木门在吱呀声中慢慢敞开,与门外朴实不惊的风格相比,屋内的布置泛着淡淡的书香气,也有着古时许多大户人家所有的精致,精致中更有一份古朴典雅。这是一所夏先生当时自己设计富有日本风格的小房子,庭院内种着广玉兰,洁白的花透出淡淡的雅香。平屋背靠着葱葱郁郁的象山,面向着碧波荡漾的白马湖,一年四季,白马湖的景色尽在眼前。 平屋建造于1921年,那一年夏先生应春晖中学之聘前来任教。白马湖山色青翠,水光照眼,与西湖相比,温柔中别具一种野性,使他起了终老是乡的念头,在学校的北面、湖的西岸背山临水之处造了四间瓦房,自题“平屋”。平屋有平淡、平凡之意,与夏先生的为人处世有着极其的相似。 平屋建造简单,“论其构造,连老屋的厨房也比不上”,可对夏先生一家来说,似乎有着特别的意义。夏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在白马湖畔的这所平屋,他经常邀请同在春晖任教的朱自清、丰子恺、刘薰宇、刘叔琴等好友来平屋畅叙,弘一法师也曾前来做客。著名的《白马湖之冬》就在平屋写就。 与平屋隔墙而望的是丰子恺的小杨柳屋。丰子恺生前到过很多地方,漂泊的生活并没有扰乱他宁静的心灵和对家园的依恋。应夏先生的邀请,丰子恺先生来到了春晖中学。小杨柳屋是丰子恺在春晖任教时的居所。简单的教学工作和宁静的“山水间的生活”大大激发了丰子恺的艺术灵感,他开始在小杨柳屋创作漫画。他的漫画不仅有趣,更充满诗意,独具个性,后来被称为“子恺”漫画。常到小杨柳屋做客的朱自清先生十分欣赏丰子恺的漫画,称读他的漫画“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住在晚晴山房的弘一法师多次来到小杨柳屋做客。 缘于对白马湖的钟爱,夏丏尊先生及其夫人的墓就修筑在平屋后面的象山上。墓的一旁,是一口泉井。 平和的夏先生和他的平屋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无法远去的是白马湖春晖中学对我的生命的重量,许许多多像我一样在白马湖生活过,工作过,学习过的人一定记得白马湖畔那看似平凡看似平和看似平淡的平屋和他的主人夏丏尊先生,以及这一带建筑群落中无法忘却的声音。 不老的情缘 当我们从白马湖畔走来,不能不提及一位著名的民族资本家陈春澜先生。80年前,陈春澜先生出资20万大洋在驿亭白马湖畔选址建造了春晖中学。在小越镇的横山脚下,我们重访了陈春澜先生的故居。 沿着宽阔的马路,汽车在陈春澜先生故居前停了下来。春天的阳光中,陈先生的房前是清清的小河,小河的那边是碧绿的田野,北边是茂密的横山。故居因没有沿袭的主人而早已做了他用。踏过青石铺就的路,我们穿过前厅的过廊回望陈春澜先生当时的住所。这是一所高大的院落,两层的木制结构的楼房,保存完好。东西厢房窗明几净,敦实的椽柱和厚重的楼板不减当年的风采。房屋中零星地住着一些房客。谈及当年陈先生出资助学的义举,大多知道一二。一位老先生感慨万千:在20年代初,像陈春澜先生那样出巨资助学的义举在当时,即便在今日社会中也是不多见更是可贵和值得提倡的。 陈春澜先生作为一名对家乡有突出贡献的乡贤,他的名字和他的义举已经被小越镇政府作为一大名人资产在网上广为传播。只要登陆小越镇的网站,便可知一二。在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为了纪念陈春澜先生,在山边一楼的旁边建造了春社。在最近有关春晖中学历史文化区域整治规划的讨论中,关于提议把春社改建为陈春澜先生的纪念馆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极力推介。 静静地坐落于横山脚下的陈春澜先生的故居,默默地经受着历史的洗礼,但历史不会因为主人的不善张扬而埋没了他所作的不灭的功勋。横山应该骄傲,因为有陈春澜先生和他所创立的春晖中学。 范寿康先生是春晖的老校长,在所走访的名人故居中,范寿康先生的故居是保存最完好的。 在古城丰惠,浓郁的文化气氛自然地孕育了大批的文化名人和古建筑群落。范寿康先生的故居坐东朝西,分为两个院落。穿过正厅来到西院,别有一番洞天的感觉。并排的五间楼房一字排开,青砖屋檐,层次更迭。偌大的院落,栽满了树木,石榴花正旺。青石地上,密密地长着青草。屋檐下,放着雕刻精美的荷花缸,荷花缸的两侧是青石堆砌的花架。范寿康先生的房间在北侧的一楼。 粗犷中带着细腻,流动中充满力量,浑厚中分明诉说着质朴的红木大床是范先生的卧室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本色的油漆,没有张扬的成分,简洁的线条,没有花鸟虫草雕刻的繁琐,细细看去,慢慢品来,这不是一种大家的风范那是什么?与之相配套的是同样简洁明了的红木大柜和椅子。 沿着正厅前的过廊,我们穿过木楼梯,来到二楼。透过古朴的窗台,眺望楼下的景色。绿树红花从庭院的主角变成了楼房的点缀。不同的角度,同样的景色会有不同的效果。房屋的主人在其建筑的设计上很好地把握了层次感和远近的视觉效果。 作为一个教育界的先驱,范寿康先生在教育界在文化界的影响和贡献并不是我们粗粗对房屋的观望了解所能概括和包容的。范寿康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时期与张之洞、严复、蔡元培、鲁迅齐名的思想家,著有《中国哲学史通论》、《朱子及其哲学》、《教育哲学大纲》。1983年,范寿康先生转道美国回大陆定居。作为春晖的老校长,范寿康先生在80年代末为春晖学子设立了范寿康奖学金,范寿康奖学金的设立自然地为春晖学子树立了榜样和前进的方向。一位离开春晖多年的老校长依然牵挂着春晖的成长,这对春晖对春晖学子是一种很好的鞭策,也是范寿康先生为人一个小小的映衬。 与范寿康先生的故居比邻的是敕五堂。敕五堂的建筑规模在赵家台门之下,在其它我们所走访过的上虞的名人故居之上。与范老先生的故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敕五堂的正门已经被封,我们只能从范老先生的窗台远远地眺望敕五堂。年久失修,加上没有规范和系统的管理,敕五堂的风采已经不自然地与萧瑟有了一些关联。 好不容易找到一处房屋的入口,我们顺着没有扶手吱嘎作响布满尘土的楼梯进入敕五堂的主楼———胡愈之的故居。二楼的西南转角处,是胡愈之老出生的地方,虽然远远地我们无法确切地看到屋内的布置,也许屋内根本就没有布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胡愈之老应有的那份敬重。 作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胡愈之先生,在其年少时有幸成为鲁迅的学生,鲁迅的言传身教对其终身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逝世以后,为了纪念恩师,也为了让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蕴涵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胡愈之老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和出版了《鲁迅全集》,装帧大气,文章质量高,在出版界引起了广泛的轰动。 敕五堂虽然光彩不见当年,可胡愈之老以及许多像胡愈之老那样给上虞,给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名人,他们以及他们的故居留给我们的除了感官上的震撼以外,更多的还是精神世界的震荡。 无法抗拒的牵引 小时候,语文课文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一直打动着我:每天清晨,竺可桢总是要按时拿着温度计在他生活的院子里记录这一天的气候的变化,包括气温的升降、候鸟的迁徙等等,他的口袋总是换了一层又磨破一层。竺可桢先生把他在晚年对气象学的研究氛围称之为气象的春天。气象学家竺可桢对事业的兢兢业业无法抗拒地牵引着我去看一看竺可桢先生的故居,那留下了竺可桢美好的童年,萌发了对气象无限热爱的地方。 穿过贴满了马赛克的楼房,在东关镇已经被新楼淹没的大街上,修建于两个世纪前几经修复的竺家台门那么醒目地伫立着。黑白相称的墙壁透出一份庄重。 台门大门正北,大门正对处,安置了一个小小的气象观测台。 这是一所拥有南北二楼二底,东西三楼三底的偏院式结构的院落。房屋建成于1890年,这年,竺可桢在这所新建成的台门里呱呱落地。已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的竺可桢得到了家庭最多的钟爱。竺可桢也是兄妹中最为勤奋和聪慧的。大哥竺可材成了竺可桢最初的启蒙老师。1905年,竺可桢赴上海澄衷学校读书,从此开始了漫漫的求学生涯。 东关镇政府对竺可桢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修缮后的故居外观朴实无华,室内十分整洁、轩敞。其间生活起居、学习场所布置得错落有致。故居内张贴的大量图片书画向我们展示了竺可桢平实而可贵的一生,后人对竺可桢的溢美崇敬之词更让我们平添许多的景仰。竺可桢先生十分注重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不仅开拓了地理学、气象学、科学史、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等许多的领域,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是继蔡元培之后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更是一位卓绝的教育工作者。在动乱的年代,竺可桢先生走完了他生命的历程,留下了300多篇著作和近900万字的日记。当他身后越来越多的人们从这些著作和日记受到启迪时,更加认识到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平凡和伟大。 岁月的痕迹 对叶天底的认知,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敬仰他为革命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从另一个角度,叶天底同样是一个很有艺术天赋和艺术修养的文艺战士,在他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体裁广泛的文艺作品以及书法、绘画、篆刻等大量的书画作品。作为弘一法师的入室弟子,叶天底和丰子恺同样的具有天赋和创造力。 叶天底“最心爱绘画一门”。他在“一师”受到像经亨颐、李叔同等许多长于词赋书画的师长谆谆教导,艺术才能得到很大发展,创作了许多优美作品《江干船户》、《葡萄》等,被誉为“少年画家”。 洞房静寂寂, 窗外虫声清晰晰, 夜转深, 人更醒: 抽条纸儿做甚么—— 闲涂伊小虫。 这首名为《秋叶》的小诗,是叶天底同志众多作品的一页,透过叶天底先烈沉重的镣铐和囚衣,我们分明看到了叶天底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所有的激情和热血。 革命和党的信仰理所当然的是叶天底一生最崇高的事业。1898年至1928年,叶天底烈士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岁月的赞歌。1961年,春晖中学四十校庆,胡愈之先生亲自写贺信,信中热情颂赞叶天底,称赞他是上虞革命运动的点火人、引路人。他说:“三十多年来,当中国革命还十分艰难的日子里,在这个地方白马湖边上,有一位可敬的英雄的革命青年,曾经艰苦地生活,静默地工作,散播最早的共产主义革命种子,并且为此付出他宝贵的生命,这个就是上虞早期的共产党员叶天底。现在他所散播的种子,早已开了灿烂的花,结了丰硕的果。” 坐落在谢桥镇谢桥村的叶天底故居,是三间带有一个小小天井的普通楼房,那在一片楼群中已日显低矮的故居,远远看去更多的如一幢农舍。楼上,烈士用过的木床、写字台、衣柜依旧保存着原样,简单的家什,简陋的布置使故居显得十分空旷,空旷中似乎更有着一种落寞和孤独。落寞和孤独就像烈士和病患相伴短暂走过的人生,然而谁能说这种落寞和孤独不是别一种岁月的璀璨呢。 回望修复一新已经作为我市德育教育基地的叶天底同志的故居,故居的正堂前摆放着叶天底烈士的铜像,众多的鲜花、挽联,后人用自己的真诚表现着对先烈的敬意和怀念。故居外,松柏长青,那浓郁的苍翠分明是那般的热烈。 与历史一起穿越 在历史的星空中,名人故居就像无数迷人的小星星,它们朴实,因为它们只是小星星,它们闪亮,因为本身的能量,它们遥远,因为时空的距离。我们靠近它们,才发现它们的力量是无限的,它们的光彩穿越了时空的轨道,一起穿越的还有名人以及名人文化本身。从上虞的名人故居中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名人故居有着一个相同的“节点”——白马湖。从白马湖畔走来的除了夏丏尊、弘一法师,还有陈春澜、范寿康、胡愈之以及叶天底,白马湖接受了外来文化名流丰子恺、朱自清等对文化的辐射,同时也培育和创造了白马湖文化,包括白马湖流派和白马湖画派。融合了大家文化和虞舜文化精髓的白马湖作为一种新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更多的影响了在上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即便是现代的谢晋,也与春晖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白马湖作为一个文化和教育的课题它在我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中的地位是光荣而璀璨的。研究上虞的名人,探求名人走过的路,白马湖是一个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 周围环境的变化越大,名人故居所代表的文化意蕴便越浓郁。浓郁是因为强烈的反差。破败的名人故居即便有深沉的文化底蕴,除了心头的那份尊重还有谁也无法抹去的凉意。在名人故居的保护方面,我们不能不提及的是东关镇政府对竺可桢故居的修复和保护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即使这样的修复还只能是浅层次的,即使这样的保护还有诸多的不如意。但真实而有效的保护对名人是一种慰藉,对后人是一种鼓励,从一个小小的文化的层面倡导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 名人已离我们远去,名人故居无言的站立着,当我们靠近它们,想为他们尽一点后人应有的绵薄之力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的名人故居我们无法接近,许多的名人的生平业绩我们无法更多地获知,我们找不到更多能反映名人普通人的生活情调的任何事迹,更无法找到一些除了社会上广为传诵的事迹以外的点滴。这一点,在与陈春澜先生的故居对话的时候尤其明显和无奈。远去的名人和他们的故居也给我们另一种启示:除了名人,除了名人故居,我们有责任研究上虞现在的名人和他们的生活,有责任研究上虞现在的文化和它的背景。这样,我们的后人才不会有我们现在这样多的无奈和叹息,我们留给他们的是丰实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返回到本期要目) 爱满“空巢” ——来自章镇镇中的故事 厉红祥 2000年6月26日,天气已是非常炎热,章镇镇中校长赵苗根一早就起床了。他将学期结束前的主要工作和近日需处理的事务向学校其他领导稍作交待后,就急匆匆地赶往诸暨去参加全省青少年法制教育经验交流会。 这是一个由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出席的高规格会议,与会的大多是各地(市)及县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当赵苗根作为绍兴市唯一的学校系统代表在会上作了题为《切合实际,加强“空巢”学生法制教育》的发言后,与会者一片哗然,纷纷投之以惊讶的、赞许的目光。人们惊讶的、赞许的是面对“空巢”家庭教育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棘手课题,居然在一所农村初中学校里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探索,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啊! 晚上,下榻于异乡的赵校长久久难以入眠。他从手提包里翻出自己不久前刚获全国一等奖的《“空巢”家庭学生的教育》的论文,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三年前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接连发生的学生违纪违规事件,令校方措手不及,赵校长不由得锁紧了双眉 那是1997年春季开学后不久的一天,赵校长正在办公室里与教师们讨论新的教改方案。这时,从嵊州三界派出所打来一只电话,告之章镇镇中的一名学生在嵊州行窃时被查获。赵校长和在座教师霎时心头一紧,立即派人去三界领学生。 搁下电话后的赵校长双眉锁紧,三个“后进生”的身影像过电一般在他脑中闪现—— 被查获的那个人是初二学生萧林,全校挂号的三个“后进生”之一。赵校长曾同萧林的班主任一起多次找他谈过话,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萧林的父母均在外省做生意,平时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自小桀骜不驯的萧林不服爷爷奶奶的管教,也无心读书,屡次伙同其他学生,在晚自修下课后,溜出校门,或上街观看录像,或吃夜宵。父母带给他的每月100元钱的生活费不堪挥霍,口袋里经常空瘪瘪的。日子一久,萧林便有了偷的念头。一次,学校里组织春游,他与正读初三的另一个“后进生”甄春良借故留下,乘机进入各寝室偷窃钱物。在学校组织调查时,心虚的萧林又伙同另一学生逃学出走。三天后的一日凌晨,萧林潜回学校,扳开铁栅,在甄春良的接应下进入宿舍,向其他学生强硬索钱。过后几天,萧林故技重演,在又一次溜进学校时被值班老师抓获。 甄春良的父母在外县承包水田,平时无暇顾及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自由惯了的甄春良与萧林以哥们相称,一边偷窃,一边挥霍。仅在1997年2月上旬开学始至4月中旬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就胡乱花钱2700多元。 “后进生”王思奇的父母因交通事故双双去世,家中只有70多岁的老奶奶和在上海打工的姐姐。思奇享受了学校几乎所有费用的减免及企业助学金的资助。但他不思学业, 常梦想到各处游玩,到外地赚大钱。1997年3月中旬,思奇向年迈的奶奶谎称去办银行存折转期,趁机获取1000元利息及本金中的200元,出外游荡6天后空手而归。回校后,章镇镇中的老师、思奇的亲友对他进行了多方规劝和教育,但他置若罔闻。10多天后,思奇又向奶奶撒谎说姐姐在上海生活无着,再次骗取人民币1300元后外出。 赵校长曾对三个“后进生”作过排队分析,他们均生活在父母双双外出或亡故的“空巢”家庭里。因此,赵校长本来早就想同政教处的老师和各班班主任共同商量一下应对之策。无奈正好赶上新校舍建设,旧校舍搬迁,所有老师都忙得焦头烂额。萧林的再次出事使赵校长铁了心要尽早对症下药治沉疴。 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赵校长心情沉重地向师生通报了近来学校里屡次发生的违纪违规事件,要求大家群策群力,整顿校风,严肃校纪,彻底挽回影响。会后,各班班主任老师立即分头行动,对班内的“空巢”家庭学生作了仔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全校572名学生,“空巢”学生数138人,占学生总数的24.1%。 调查显示,由于我市建筑业、运输业较为发达,市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有逐年增长的势头(到2000年,章镇镇中“空巢”学生数上升至288人,占学生总数的31.5%),特别是小孩进入初中后,不少家长认为他们已经比较懂事,可以放心外出。 调查表明,30%的“空巢”学生平时在家由祖辈抚养,10%的学生被寄养于亲友家,60%的学生平时寄宿在校,节假日一般在祖辈或亲友家中。现实情况是,祖辈的年迈加上隔代因素使其对孙辈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亲友家庭因自身繁忙或囿于种种顾虑,使其教育缺乏持久性和亲和力;学校则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或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教育收效不大。因此,“空巢”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比较明显地呈现出月花钱量大、文明习惯差、厌学情绪重、罪错率相对较高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触发了赵校长的灵感,一个充满爱意的计划在他心中诞生了 接连几天,赵校长对着一叠调查表格独自发闷。他想用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解决“空巢”学生的管理问题。 晚上,一筹莫展的赵校长从书架上拿出《心理学研究》、《教育史话》等书籍进行认真学习 。忽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映入了他的眼帘:“健美的孩子是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在那里,母亲和父亲相亲相爱,同时并热爱和尊重别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温和善良、宁静,心灵健康,真诚地相信人的美好,听信教师的话,对影响人们心灵的细微事物能敏锐感受。”赵校长灵感一现,“空巢”学生,不就是平时缺少父母之爱吗?那就让老师代作他们的父母吧! 第二天,赵校长将这一想法同学校其他领导进行了交流,很快获得一致赞同。“代理家长”这个充满温馨和爱意的称谓就这样在虞南山区的一所初中学校里诞生了。 经过挑选,章镇镇中将各班班主任及部分思想素质高、关心热爱学生的教师确定为“代理家长”,负责全校138位“空巢”学生的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思想引导。学校腾出宿舍优先安排“空巢”学生住宿。同时规定,“代理家长”必须从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对“空巢”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和照顾,一旦他们生病,“代理家长”必须担负起送院治疗、照顾生活起居等任务。节假日,“代理家长”要安排其过“家庭团圆”生活。平时,由“代理家长”牵头,经常性地组织以“夸夸我们的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组织“荣誉、特长展示会”,还为“空巢”学生过集体生日等。 初一女生飞飞,早年父母离异,母亲在她4岁时撇下她改嫁他人,父亲长年外出打工。寄养在姑父家中的飞飞虽然有姑父母的悉心照料,但父母离异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小学6年级毕业后的暑假里,她邀约堂哥多次潜入本村邻居家及村代销店行窃,第一次就偷得4500元,与堂哥七三分成,后被派出所侦破。进入章镇镇中后,飞飞在“代理家长”于老师的关心下,幼小的心灵得到滋润,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初一期末测试成绩上升至全班第一,还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作文比赛。说起于老师,飞飞含着热泪说:“于老师才比我大几岁,还没有做母亲的经验,可她是我最亲最亲的姐姐呀!” 现就读于上虞高级中学的张骅达,在章镇镇中读书时曾因父母离异、父亲时常酗酒而形成了暴戾的性格。初一时,一些女生常被他欺侮,个别男生也被他打得鼻青脸肿。经过了解,张骅达自然课成绩相对较好,于是学校安排自然课教师郑建平做他的“代理家长”。郑老师一面安排张骅达住校,一面经常利用空余时间找他谈心为他补习功课。在自然课成绩有明显进步后,又鼓励他去参加竞赛。此后,张骅达从未发生过打架斗殴之事,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为人文明礼貌,成了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好学生。 三年多来,章镇镇中已形成了一整套“以情感教育感化学生、以榜样教育激励学生,以自省教育陶冶学生、以前馈教育规范学生”的“空巢”学生教育方法,“空巢”学生的一般违纪率由1997年的28%下降到2000年的8%,严重违纪率(作通报、警告以上处分者)从40%下降为零。“空巢”学生中有2人被评为绍兴市三好学生,3人被评为上虞市优秀学生干部学习尖子、文明学生,校级先进等的比例高出全校平均水平。学校先后收到家长感谢信100余封,并因此而被评为上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示范初中和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一封来信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人间真情,伟大的师爱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圆了一个“空巢”生的求学梦 在采访时,一封署名为朱丽彩的感谢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信中这样写道:“章镇镇中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上虞师范的学生朱丽彩,今天特写信向你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如今眼前漂亮高大的校舍,眼前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牵起了我对你们怀念的心弦。曾经的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在你们的辛勤教育下考入了上虞师范;如今的师范生活,是你们捐款为我换来的。几多的悲伤,老师们帮我分担了;几多的忧愁,老师们帮我化解了。在这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深深体会到了初中老师的辛苦,那种呕心沥血的教导,那种苦口婆心的规劝,是谁也无法比的。你们对我的关爱、对我的帮助我会永记于心。请接受我一份迟来的祝贺:教师节愉快,中秋节愉快。朱丽彩。2000年9月14日。” 好奇心驱使记者立即赶往上虞师范采访了朱丽彩。在小朱略显腼腆的叙述里,一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小朱小学6年级时父母意外死亡,撇下了年幼的她和比她还小4岁的妹妹。没过多久,小朱在村干部的照顾和亲戚的帮助下升入章镇镇中读初一。自此,小朱有了一个叫周文瑾的“代理家长”。初中三年,小朱享受了学校多项费用的减免,更得到了来自“代理家长”周文瑾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记者转摘了周文瑾老师的一部分日记要点: ——1999年12月6日。天气酷冷,了解小朱住宿情况,并与她的委托大妈联系,调换垫被。送她桔子一袋,笋干菜肉若干。 ——1999年12月14日。考虑到小朱夜自修后易犯饿,且正长身体,送她一袋干脆面及苹果等物。 ——2000年1月7日。初三期末考试临近,同小朱讲要增加营养,邀她到我家共进午餐。买了肉炒蚕豆玉米、脚爪炖金针菇、红烧牛肉等菜。 ——2000年1月16日。送小朱桔子一袋。期末适应考试时小朱成绩理想,鼓励她继续努力。 ——2000年3月8日。与小朱谈升学志向问题,送她苹果、方便面。 ——2000年3月16日。送小朱牙刷、糕点、苹果等物。要小朱多与大伯大妈联系,以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 ——2000年4月2日。送豆酥糖、雪饼等食品给小朱,向她了解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 就这样,小朱在浓浓爱意包围中顺利读完了三年初中。去年中考时,小朱以529分的高分考上了上虞师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能考进上虞师范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但是小朱在接到入学通知书时却傻眼了,屈指算来,一年的费用就得上万,何况要读5年书呐。 绝望的小朱再次走进章镇镇中求助老师们。早有此担忧的赵校长等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小朱,叫她不要着急,说是总有办法想的。在随后的将近20多天时间里,赵校长等无数次地奔波于镇上各单位为小朱筹款,身上的汗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与此同时,浙江皇马集团总经理王伟松为小朱捐款1.5万元,章镇镇政府发动干部捐款加资助5680元,全镇中小学教师捐款6000元,章镇马村村委资助1000元……社会各界纷纷向小朱伸出了援手,一个“空巢”学生的心里荡漾起爱的温暖。 去年9月10日,赵校长和章镇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及马村党支部书记马伟军一起陪小朱到上虞师范报到。上虞师范的领导们在感动之余,决定破例照顾小朱,在一次性收下3万余元社会各界的捐款后,5年内的余下费用不再向小朱收取。并且还从中列出5000元,设立单独帐户,作为小朱今后的生活费用。 在上虞师范(现已更名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小朱再次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副院长黄咪灿为小朱联系了一个结对助学者,半年多来小朱已得到资助3000元。 心里充满温暖的小朱说不出更多感激的话,她只有用加倍的努力去换取优异的成绩,以报答给予她关爱的人们。据小朱现在的班主任马亚娟老师介绍,小朱读书非常用功,第一学期就获得全年段第一的好成绩,成为全年段两个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朱丽彩是幸运的。 无数个“空巢”学生的幸运故事还在章镇镇中上演着。
(为尊重他人隐私,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本文隐去部分人的真实姓名,文中萧林、甄春良、王思奇、飞飞、张骅达、朱丽彩系化名) (返回到本期要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