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 舜 文 化 *** ※ 04月16日—30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留一些空间给未来 (2001年4月28日) 人在旅途 (2001年4月28日) 威武不能屈 (2001年4月25日) 外行人瞧“热闹” (2001年4月25日) 中国茶道的如意之美 (2001年4月25日) 孟宅桥的故事 (2001年4月25日) 画不惊人誓不休 (2001年4月21日) 四十八年分离割不断骨肉情深 (2001年4月21日) “平屋”月色 (2001年4月18日) 看秋叶落下生活将不停地把草叶砸进土里 (2001年4月18日) 玩计算机的女孩 (2001年4月18日) 留一些空间给未来 菡子 画家也许非常容易地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描绘生活和生命,但我们很少听说画家会在五彩缤纷漂亮的底版上豪情泼墨,对艺术而言,画家更需要的是空间而不是约定俗成。我由此记起一句俗语:千间万间总是少一间柴间。意在讲人们对房屋的摆布和装修总是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我曾经非常不理解,超前设计和利用不就行了,何况生活中其实也没有太多外在的东西需要永久地保留。等到我开始留意房屋的设计和装修时才明白,对生活而言,我们永远需要空间。 空间是人们对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双重追求。居家的房屋向大面积复合式发展,很多时候,我们的房屋设计总是不自觉地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房屋装点得越豪华越能体现主人典雅不凡的气质。诚然,在装修的细节上花一些功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很多时候,主人对家庭装修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主人心中家的地位。电视墙,灯光,过廊,屏风等等现代装修必不可少的细节问题摆在了面前。对大多数普通的百姓而言,我们只是普通的艺术欣赏者,也是普通的艺术创造者,能够把华丽和高贵诠释得很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与其不能,我们不妨有些自己的个性。给自己留一些生活空间,让家尽可能的宽敞明亮。况且,繁琐的装潢加豪华的家具会让家变得拥挤而没有主题。我听一位业内人士说过,现在很多的居家都考虑背投式电视机的使用,把电视墙做得大气而豪华,许多的线条,许多的背景,而当电视音响等一系列的主体电器家具摆布上去以后,让人觉得乱而没有层次,甚至不知道我们应该看电视呢还是应该欣赏电视墙。电视墙仅仅是一个例子,但我们由此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居家,一个房间,都是有自己的主题的,也就是说,主人应该知道,在许多关节中,应该突出什么,最终的效果追求的是什么。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明确的追求时,留白也许是一个好主意。这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你能够拥有不断完善的自我生活空间。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不断地完善其实也是主人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的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广泛,以及人本身精神的追求的提升和变化,对家的要求会不一样。有人会喜欢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都布置得满满当当恰到好处,其实,生活是一种变奏,生活也是一种情趣,不断地给家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诸如布艺,诸如家具以及一些小小的配饰和工艺品,会有更多的家的温暖和温馨。小小的细节的弥补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家中有新的东西可以欣赏也是很好的。
(返回到本期要目) 人在旅途 王晓燕 有人说旅游是花钱买罪受:挤车风吹日晒加不舒服的吃住。可我们却乐此不疲:因为旅游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是乐趣:秀丽的风景,新奇的风土人情以及旅途中心灵的完全放松。 我们生活的那个城市,四周都是熟悉的人们,熟悉的环境,你的言行被人评论,你的心境因着环境的不变而显得陈旧。于是我们去旅游,在另一个完全陌生,完全新鲜的天地中放飞自己的心情。 当你带着充满异域情调的手镯,带着满身的风尘和轻松回来时,你成为一个全新的你。游览了气势雄伟的长江,你觉得原先的不快根本就是一芥尘土;爬过险峻的黄山,你已有了足够的信心迎接生活的挑战;走过美丽的西子,你悟出一种生活本身具有的平凡和美好。 而其实,就是在旅途中,只要善于发现,你也会拥有很多的乐趣—— 假如你坐汽车,那是最适宜看沿途的风景了。车还未开出熟悉的城市,你的心却已似离弦的箭飞去了。清风拂面,玻璃窗外是一个透亮的世界。你看那稻田绿成一片,看一只翠鸟一跳一跳地越过小溪飞到山的那边,看蛇一样的公路蜿蜒在脚下, 抬头才发现自己已与对面的山头齐平,看红红绿绿的辣椒被小贩们堆在地上,看五彩的戏装一晃而过,耳边却还响着铿锵的曲调,看泥筑的老屋用松木框出窗户,显示着风雨的侵蚀,看独轮手推车横在田头,亮黄的丝瓜花开在棚架上……旅途犹如一幅看不完的画卷,让你一路悦目一路惊喜。 但是如果改乘火车就不同了。火车开得太快,不宜看景,而它相对密封、安稳的特点,却也给人一个闲谈的空间。南来北往客, 相邻而坐,一个微笑便能打开话闸。家乡是永恒的话题。可以从中了解彼此的风土人情、建设和发展,而且必定详实而形象,绝无小时候课本中的枯燥。你从此知道“惠安女”除了画家眼中的优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凄苦,知道北方的大枣在风中咧开嘴笑得可爱,并且亲身体会到北京人的善侃和豪爽。原先设想的几个小时的枯坐充满了笑声,摆开的杂志没翻过去一页,因为旅途本身就是一则散文,充满知识和趣味。 坐船,听汽笛悠扬,看江水滔滔,水天一色,本身就很有一种韵味了。记起孔子的“逝者如斯”,《夜航船》中那个“且让小僧仲仲脚”的和尚,便会有一种怀古幽思的氛围迷漫开来,心随之而安详、宁静。 于是我们发现其实旅游的乐趣并不完全在目的地。一路的风光,一路的人情,一路的心绪都是此行的收获。旅行的意义大概就涵于这一路风景的积累中吧。
(返回到本期要目) 威武不能屈 周易 中华民族,是一个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伟大民族。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是中华民族这许许多多血性刚烈的汉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回眸往昔,中华民族的历史何以不是一部英雄辈出、丹心如炬的历史?何以不是一部激荡爱国主义旋律的史诗?对自己的祖国、民族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自是一切高尚的人共同的崇高感情。南宋文天祥奋力抗元,被俘不降,他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为激励后人献身祖国的名句;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抵抗资本主义的侵略,力排众议,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禁烟销烟运动,当身遭迫害、壮志未酬、流放伊犁时,仍不顾个人安危,“苟利国家生死事,岂因祸福避趋之”,其拳拳爱国心,溢于言表,令人肃然起敬;徐特立面对满清王朝惧外媚外,帝国主义欺压日甚一日的现实,常常悲愤得声泪俱下,有一次在给学生讲课时,愤然砍断左手一节手指,现场用断指血书“驱逐鞑虏,恢复中华”8个大字,令在场人无不激情如沸;我国大画家齐白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要挟他作画,他正气凛然,坚决拒绝……这一颗颗火热的爱国心,这一件件坚实的报国事,不是谱写了中华民族浩气长存的壮丽篇章吗?不是树起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吗? 浓浓的爱国情结,自能化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高擎“威武不能屈”的中华大旗,高奏爱国主义的凯歌,以刚强不可凌辱、神圣不可侵犯、抵御一切外侮的伟岸姿态,令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君不见,毛泽东同志领导全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打败蒋家王朝,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率领全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屈服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领导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一场接一场的国际政治斗争中,与一切霸权主义行径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坚决斗争,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 历史必将也已经证明,爱国者永载史册,青史留名;卖国贼遗臭万年,人人喊打。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册,在爱国志士芸芸的同时,可耻的败类也不乏其人。宋代的秦桧,为了达到卖国求荣的目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清末的慈禧太后,残酷地屠杀维新强国的大臣,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和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指使李鸿章签订辱国丧权的《辛丑条约》;人民公敌蒋介石,为了夺取中国的统治权利,听任日本长期占领东北三省,当日本帝国主义自关内大举进攻时,他还全力围剿人民抗日力量……这些败类,是中华民族的败类,是人类进步历史的罪人,他们虽然早已变成了腐朽之物,然而其罪名被后人诟骂,岂能止乎?其肮脏的灵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岂能遁乎?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精神之塔。如果说,爱国主义曾经昭示先烈们忘我忘私,舍生取义,让祖国超脱苦难、走向光明的话,那么,而今在爱国主义的雨露滋润、阳光普照下,中国人民不是豪情万丈,斗志昂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走进新世纪开创新局面去了么? 毫无疑义,爱国不该是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不该是附庸风雅的玩物。杜勃罗留波夫说:“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爱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行为,也理应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巴金语),才能实现爱国的升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爱国主义是强烈的情感粘合剂,是强大的行为助推器。我们只有立爱国之志,效报国之行,才能拓强国之路;只有将全国上下汇成的爱国热情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巨大洪流融入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才能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我们才能取得最后的辉煌胜利。
(返回到本期要目) 外行人瞧“热闹” ——读范智荣《荧海拾贝》 马亚振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选录了作者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创作的二十部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这些作品不但时间跨度较大,而且题材也十分广阔,有反映电影导演谢晋故乡情结的《谢晋故乡行》,有歌颂虞籍港胞张杰先生一片赤诚捐资助教的纪录片《功垂千秋》,有赞美优秀共产党员、勇于探索的企业家的专题片《“上风”之魂徐灿根》、《明珠之光》等,这些片子在当初播出之际,曾引起不小的反响,当作者把其中的文字部分编成一本集子的时候,作为熟悉范智荣的一个朋友,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像我这样对电视是外行,又爱好文本阅读的人,对于《荧海拾贝》另有一种新鲜的阅读感觉,这也许就是常言所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瞧热闹”了。 《荧海拾贝》在阅读过程中,首先给人的感觉是疏朗开阔。文字的大幅度跳跃拓宽了作品所展示的空间。如《丹心绘新图》、《幽兰飘香》、《弄潮儿之歌》等人物专题,如果运用报告文学的笔法,没有万把字的篇幅怕是拿不下来,借助了电视画面的帮助, 其文字就大大简约了。尽管在阅读时会有点兴犹未尽之憾,但“见好就收”又何尝不是一种机智,给读者留一点想象的余地更是一种明智。其次是强烈的感情色彩。用三两千字将一个人物总体风貌勾勒出来,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记录下来,又要防止它们像长篇缩写、梗概介绍那样索然无味,除了内容的选择之外,更主要的是作者对于采访素材精心剪裁和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饱满激情,这种激情里有作者对于采访对象由衷的敬佩和对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有一个电视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热爱。这就是蕴含于文字深处的那种叫做“精气神”的东西。再次,是《荧海拾贝》的文字具有较强的画面美感和动感。这种感觉我们也时常会从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剧本中体会到。在文学这块园地中,影视文学还很年轻,它本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附属产品,可当它一旦离开光电技术载体得以独立存在时,其个性与魅力还是显而易见的。鲜明的色彩与强烈的动感,正是影视文学为人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电视片解说词,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影视文学更加需要这种色彩感与律动感,因为它的文学性是“先天不足”的,写实与简朴是它的本分。范智荣显然是意识到了,并为了鱼与熊掌的兼得而付出了辛勤努力。由于作者得天独厚的工作条件,使得他可以扛着摄像机走遍山村海角,云彩、田野、河流、山川尽可收入镜头之中,这些大自然中的姹紫妍红,通过分镜头说明文字,构成了文学读本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那种跳跃的、充满动感的文字一方面适应了电视片画外音的快节奏和播音语言的特殊性要求,另一方面也给阅读本身带来了愉悦。 作为看过范智荣所摄制的这些电视片中大部分片子的一名普通观众,我觉得《荧海拾贝》为观众弥补了电视画面一闪而过的缺憾,使我们能从容欣赏与回味,并再一次通过想象充实了对于画面的记忆,这是作为读者兼观众的幸运。即使是没有看过这些片子的人,也会从阅读中感受到“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快感,文字的有规律的跳跃正好铺设了读者从想象到现实的跳板。但这对于作者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冒险。所以这种文字并不是人人都能写得顺手的。 范智荣大约属于那种十年磨一剑的人,凭着对自己所从事的电视事业的热情与执着,在这一条路上蹒跚走了十几年,他制作的专题片、纪录片,有不少得过国家级、省级的奖项,这是生活对于辛勤劳作者应有的回报。每每聊起电视,他就会变得目光炯炯,语言也随之滔滔不绝了,而在通常情况下他属于那种口讷的人。当然,范智荣的电视片创作还算不上“大家手笔”,从他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他对于电视片解说词的写作更多注重的是使它们如何适应电视画面,相比较而言,对于语言本身的锤炼以及对细节的精心设置与描写则略为逊色,如“大路弯弯,小溪潺潺”这类句子,听起来颇具韵律感,但经不起仔细推敲,若改为“山路弯弯,溪流潺潺”就会好得多。另外,文本构思时如果能充分利用特写镜头这种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多一些如描写张杰先生的手那样的重要细节,作品会更加疏密有致,于细微中见功力、见深情了。我想,造成这些疵病的原因也许是电视片制作在时间上往往较为紧迫,容不得作者将稿子放进抽屉里过些时候拿出来修改、再修改。范智荣自己大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近两年的作品, 如《英台故里小百花》、《爸爸何时归》,行文就显得较为挥洒自如,疏朗中渐见细密。我们期待着,范智荣在今后的电视片创(制)作中,会有更多的电视画面与阅读感觉俱佳的好作品。
(返回到本期要目) 中国茶道的如意之美 特约撰稿 凯亚 记得西方茶坛的某些有识之士,早先曾经作过这样的预言,云: 如果说,19世纪是属于咖啡的世纪,20世纪是属于可口可乐的世纪,那么21世纪呢,必是属于中国之茶的世纪。 云云。这真称得上是精诣之识呐! 而若再追问一下,中国之茶何以具有如此生命力与竞争力,中国茶道文化何以具有如此卓绝之魅力呢?我想,除了它那优异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之外,就其审美文化来说,则亦堪驾乎当代所有饮品之上,因以有此魅力也。具体地说,中国茶道在审美文化方面表现出来的卓绝之魅力,稍事梳理之,即堪列述于下,这就是: ——可独啜,可共啜; ——可有序,可无序; ——可清饮,可调饮; ——可尚雅,可尚俗; ——可从静,可从动; ——可就简,可就繁; ——可择精,可择粗; ——可热品,可冷品; …… …… 当然,这许许多多个“可”字,并非表示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意思;相反, 它们表示的则是这样一种确定的意蕴,即不失给人们以许许多多个选择之余地。说得更通俗一点,那就是:你喜欢怎么喝,不妨就怎么喝;你愿意怎么品,不妨就怎么品。中国茶道的无限生命力,恰恰正在于此。同样,中国茶道在审美文化方面的卓绝之魅力,亦在于斯焉。确然也,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故而历来中国茶道所重的,则是一切皆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之。故而就总体上来说,中国茶道并无束缚人们手脚的那些死板框框,并无压抑人们精神的种种清规戒律。所以中国茶道的审美文化氛围,则是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的氛围;活活泼泼,谈笑风生的氛围;悠然自得,情趣横生的氛围;天、地、人、茶,浑然一体的氛围。试想,在茶道文化生活之中,还有什么比上述这般氛围更能契合于人们的自我之性,更能有裨于生命的自我呵护的呢?无怪乎中国茶道文化早在若干世纪以前,先后走进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后,始终经得起人类的选择,并且也经得起历史的选择。终于最大限度地赢得了世界诸民族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倾爱!并还把中国茶道文化用来跟他们的本土文化彼此嫁接,从而则又耀亮出了异彩纷呈之景象:诸如英国的下午茶,美国的冰茶,摩洛哥的薄荷茶,日本的茶道,俄罗斯的茶炊,等等,等等,等等,真堪称得上是百花盛放,万紫千红呢! 说到这里,我想不妨再把话题拉回到“如意”二字上来—— 须知,中国人对于“如意”二字,历来是特别看重、特别珍爱的。大凡亲朋之间祝福时,大家最爱惯用的便是“万事如意”,“吉祥如意”之类字眼。此乃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使之然也。 至于何谓“吉祥”?何谓“如意”?据考释,吉者,乃福善之事也;祥者,乃嘉庆之征也。故而所谓“吉祥”,即美好,幸运之征象是也。至于“如意”呢?浅白一点说,就是心意自得,称心如愿的意思。无怪古代的那些朝廷大臣,都得把玉如意佩戴在腰间,作为上朝的特殊礼仪之饰物。而且更有甚者,当年武则天登上皇位的时候,这“如意”二字,竟被其钦定而为年号,这可是至高无上的崇奉啊!且看,就连帝王将相之辈尚且如此珍视如意之美,更何况平民百姓所癖爱的茶道生活,怎能不讲究它那如意之美呢?鉴于上述,则中国茶道的如意之美,乃是一种极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之美,亦属雅俗共赏之美。 显然,中国茶道的这种如意之美,就其渊源而言,自然本是源于道家的审美学说。别的姑且不论,单说“吉祥如意”、“心意自得” 之类嘉言美词,大抵皆出于庄子的笔下:《庄子·人世间》有云:“虚空生白,吉祥止止。”再如《庄子·让王》有云:“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之后,历代墨客骚人们非但依此而吟诵之,征引之,并且一面也就在民众中流传得更广,更远,更深,甚至达于一般百姓之间,茶楼酒肆,亦皆渲染无遗。于是“吉祥如意”、“万事如意”之类祝福之词,则流传百世千载而不衰,终于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在茶道的文化生活的演进中而形成了中国茶道的如意之美。 末了,我忽然思及此篇拙稿的执笔,恰值千禧之岁伊始而迎来第一个新春佳节之际,为此,我则禁不住对于中国茶道美学,不能不深情地表示自己的一番衷心祝福,并且道一声: ——嘉矣哉,中国茶道的如意之美!
2001年春节,草于南苑亭子间茶寮 (返回到本期要目) 孟宅桥的故事 陈国桢 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上虞县,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迁县治于丰惠,直到公元1954年迁出,两千余年前存下来的古迹很多,桥梁最古的首推孟宅〈孟闸〉桥。这是一座水利节制闸与桥、路亭结合的完美的小石梁桥。她貌不惊人,住于东门外东小街的尽头,代河注入街河的入口处,桥跨是城外东南片百姓入县城的咽喉,早先两桥台的石砌闸槽内置放木闸板,中间筑土就可抬高代河水位,可放可闸,每当春夏季节,蓄水灌田,行人过桥时可听到哗哗的水流声自桥下传出,代河水高出木闸时就 溢出闸门〈水力学中称堰顶溢流〉注入街河,折而东去。如一匹白练悬挂桥下,上游平湖如镜,下游闸下珠玉四溅,欢快跳跃入流去余姚,煞煞成景,那哗哗的水流声,距桥数百米就可听见。凉亭位于桥东,石柱、木屋架,小青瓦屋面,三间白墙青瓦带素雅之气息,内列石凳,是江南水乡特具的格调,早先是行人歇脚,纳凉之用的。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有个名宦,叫孟尝,上虞朱村人〈离此桥仅二里之地〉,在县做个小吏,他为寡妇陈冤受举〈汉代时,没有科举制度,做官是推荐或上司保举的〉,出任合浦太守〈今广西省合浦县,太守即县令〉,合浦地处南海之滨,不仅地僻,生产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社会治安亦乱,孟尝到任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地制宜发展蚌珠生产〈珍珠业〉,使百姓富起来了,社会也安定了,受到百姓的拥戴,十数年如一日。后来他得一场大病,久医不愈,向上告病引退,得上司允他还乡,当他携家眷回乡时,合浦百姓攀车阻辇挽留,没有走成,次日他单身乘船还乡。后任太守在一年后受百姓委托,专程到上虞朱村看望并送珍珠一斗。孟尝到家颐养身体全愈了,发现代河水在夏秋季节常常干涸,使当地农作收成骤减,他发动当地乡绅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己带头献珠。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众志成城修建了这座带节制闸的桥,使南至塔山、北至街河的丰惠古城东南隅的大片土地少受旱灾之苦,桥虽小,石梁石台,在两桥台的石砌体中设有闸槽,可置两道木闸板中间筑土,每年春初就关槽蓄水,起名还珠桥。 悠悠岁月,绵延的历史,这一小型的水利和交通结合完善的工程一直延用至今,末代著名诗人华镇〈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登进士,官至朝奉大夫,著有文集数卷〉有还珠桥诗一首,曰: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砂, 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人们为纪念这位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的孟尝公,在解放前的朱村,有还珠庙(庙基就是原朱村大队的晒场),庙内的塑像就是孟尝公。不知何年,在小桥的修建中把桥名改成了孟宅桥。解放初土改时丰惠有孟尝乡设置,足见城东百姓对这位为民办实事的名宦的拥戴。也不知何年百姓捐资在桥东修建了一座路亭,使闸、桥、路亭结合完美。本世纪70年代,丰惠镇人民政府在桥的北首(下流处)建了钢筋混凝土小闸,平顶的启闭房内 装有螺杆启闭机,而桥和桥台的闸槽成了历史的陈迹,使桥闸即毗连又分离。
(返回到本期要目) 画不惊人誓不休 ——记青年画家蔡汀舟生 这些年来,有关蔡汀及其美术创作的情况,不时传入我的耳房,因之心有微澜:一个县级青少年宫的书法美术教师,其艺术造诣能有几何? 然而,有一天当我从全国性美术专业杂志《艺术探索》上看到对省美协会员蔡汀美术成就的介绍,以及入选的两幅“水乡人物系列”作品时,我震惊,我惊诧了。我找来了近几年出版发行的所有《艺术探索》,一口气翻了个遍,一个答案在我眼前明晃晃地跳将出来:蔡汀是被介绍者中任教“级别”最低的一个。似乎不必再说东道西,蔡汀创作的档次、格次,不言自明矣。于是乎,想约访蔡汀的冲动,瞬间萌发,终难自已。 蔡汀,如邀而至。这位30郎当的青年小伙,一脸的腼腆,让人难以将其与美术创作之人、事相构连,惟有那深陷晶明的双眸,告诉了我其对人与自然的通透悟彻,对艺术的通感烛微。扯着,谈着,当我们俩将思维的流脉、情感的动脉融和跃驿在一起的时候,蔡汀荡楫划舟,带着我驶向那熟悉而又陌生、时而风平时而浪湍的彼岸…… 蔡汀,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一位书画爱好者,其时,当父亲将收藏的名家书画展示在为小学生的蔡汀面前时,蔡汀煞是惊异:咦!这线条这色彩何以这般神奇,一扭一拐、一泼一洒就成了灵性飞逸、情趣横溢的画图了呢?艺术的种子埋在温润的心田里,终究会有发芽的那一天。七十年代末,蔡汀的哥哥与业余美术爱好者们经常聚在一起临摹、写生、研讨,沉浸在这“良辰美景”酿制的酽酽氛围里,蔡汀心有灵犀,竟成了此道中人,间或还甘心充任模特儿,为人而作嫁衣。拥戴着对艺术的憧憬,蔡汀又参加了市文化馆美术培训班。听教师授课,看教师作画,蔡汀刹地觉得人类的生命、人类的精神,似乎都离不开艺术:艺术将万象纷呈、万物变易化育传递于人类,令我们懂得什么是善良、仁慈和坚忍;艺术的智慧在于驯服自然,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开辟出一个辉煌的人造世界,令我们醒豁、灿烂。 犹若欣赏过在大地上山川和落日的壮丽,倾听过树林里的寂静和风声,必然对美有至真至切的感受一样,蔡汀对艺术的参悟愈来愈深,对艺术的那份情愫亦与日俱增。自1988年9月起,已在市青少年宫担任书法美术培训班教师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先后到中国美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和绍兴市文理学院美术系进修,师从刘国辉等教授,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研习并谙熟浙派人物画的技巧内涵,从此得以技艺跃进。 个性,即艺术赖以存在的生命力。刘国辉等大师,其人物创作不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赋予人物创作以别具一格的气韵、独具匠心的章法结构,始叱咤艺坛的吗?对,自己亦必须超凡脱俗,追求独树一帜的化境。然而,闯荡个性化的艺术之殿,又谈何容易!蔡汀恍若在月暗星稀的夜晚,在荒草没胫的花园,在“空庭飞着流萤,高台走着鼬鼠”那片森森鬼气里,高低深浅不管不顾地追寻。碰壁回头,再碰壁再回头,几经摔打,蔡汀懊丧不已,大有偃旗息鼓之念。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乘着绍兴乌篷船泛东湖赏雪景,与戴乌毡帽的船老大悠悠地拉起家常之时,灵感突然降临:表现江南水乡特有的人物轮廓、情感和内在精神状态,并突破传统思想模式,使人物形象风格化、个性化,不就是自己冥思苦想、梦寐以求的么? 作为水乡人的蔡汀,自对水乡人有着一种特别的爱恋。微阖双目,水乡人的音容笑貌,便像放电影似的,在自己的心幕中闪掠——宛如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中,势欲喷薄而出。先有感情,后有物象。蔡汀趸拥着这份激情,从生活里、实践中寻找切入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蔡汀攀援在风格化、个性化的崖壁,惨淡经营,凄凉苦辛,自不消说。然而,在疲倦中掺杂着少许亢奋、有时懊恼有时自豪的状态里,蔡汀始朦朦胧胧、隐隐约约捕捉到了创作水乡人物玄妙幽深的意象,从无数个水乡人物形象创作中窥察到蕴藏其间的精神触角和哲理光芒。“对,必须突破僵化了的表象,发掘心灵抽象的真实,诱发其原创力,力求表现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水乡人物形象。”蔡汀有了这番顿悟,乃更坚定了对确定个体审美情趣、思想观念、表现方法,营造自我完美的艺术风格目标的追求。 细细品赏把玩蔡汀创作的《水乡人物系列》,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绘画语言的丰富生动。除了材质的选择颇为讲究,尽用元书纸外,蔡汀擅以长锋毛笔勾勒而求线条的疏松感、意趣感,简练含蓄,智豁传神;构图采用方置式,强调人物头像存在的张力;空间布置追求险与平、大与小的对比,造型则在结构严谨的基础上作适度夸张,从而达到了较美的和谐。难怪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去年在徐州空军政治学院讲课期间,看了由陈宇先生推荐的蔡汀创作的《水乡人物系列》画以后,动情地说:“我觉得气息格调都好,而且颇具功夫。”言及《水乡人物系列》的创作,蔡汀感慨良多:能够搞出心手俱到、纸墨相生、神韵独断、风格鲜灵的佳作精品,自己何以没有那“提刀却立,四顾躇蹰”,虽南面王不与易也之快慰呢? 蔡汀,在艺术之途的跋涉中,与其他许许多多探索者一样,亦有过困惑、彷徨与苦痛。在蔡汀那不堪回首的絮叙中,在那表情怅惘若失的定格里,我读懂了曾经默默发生的一切。1991年至1995年的五年,对蔡汀来说,甚是难忘。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潮汐,引得无数人的观览,以致有人不由自主的扑身下了海去。一时,金钱之光、聒噪之音,不免让人心旌摇曳,诱人靡然从之。隐于此境此情,蔡汀多少感染了浮躁之气,手中的画笔不自觉地停辍了下来。渐渐地,当远离画室、掷弃画笔以后,尤其当猛然发现一批又一批同学在全国性展览和报刊中获奖时,蔡汀顿时觉得从未有过的空虚与忧闷排山倒海似地向自己袭来。滔滔忧患,汲及枕边,心光灯影,共照无眠,蔡汀惊醒了,他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假如自己不能接力续写春秋,则烦闷与寂寞,及诸穷乏卑微,终将重叠逗漏生命的虚无。”心宇将灭的凄寒怨尤一旦殆烬,蔡汀重又握操画笔,涂泼长风振林、微雨湿花之美。自然,乌镇、石浦港、富春江、绍兴水乡等地,皆留下了他一串串粹美其生命、舒逸其怀抱的脚印…… 蔡汀的性子倒是率直,他不加掩饰地告诉我:而今是市场经济时代,艺术是有偿劳动,是要卖钱的,但是在进入艺术创作之时,则必须把这些忘掉,否则,一味钻在钱眼子里,不必说创制不出真正的上乘佳品,这艺术品还不充塞铜臭味?纯朴的心致融洽在纯真的创作里,必然酿出纯美的作品。1995年,蔡汀创作的《渔婆》入选省水乡风情画展;1997年,《月色荷塘》入选省百花画展,书法作品获省书协“温泉怀”赛二等奖;1999年,《墨荷》入选省第四届花鸟画展;2000年,《瓶菊》入选省第二届中青年花鸟画展;今年两幅《仕女》作品又入选由艺术探索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作为一名画家,蔡汀是发愤拔萃的;作为一名教师,蔡汀亦是勤勉出类的。面对着天真无邪的稚童嫩少,蔡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声名鹊起,自不待言。培养的千余名学生,其画作在全国、省、市获奖展出、报刊发表的就有百余人次。当地许许多多家长向他示贺致意时,蔡汀少有陶醉,他只是谦逊地说:“我仅仅是没有偷懒,没有糟蹋自己而已。” 问及下一步的算计,蔡汀不假思索地答曰:“以水乡人物为题材,关注时代,反映现代水乡人物的情节,不断丰满绘画语言,令风格样式更加个性化。”听罢此言,我似乎觉得蔡汀面对了某种永恒的状态。不是吗?一个优秀的画家,作画时决不会想着如何使自己的画作不朽,他要想的是,如何用最独特的最自然的方式,把他的感念,把他的故事表达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活中永恒的现象在他心中激起了波澜。是啊,不就是水乡人、家乡情令蔡汀体验到了他们身上那永恒的辉煌、辉煌的永恒,以至而求“画不惊人誓不休”之境的吗?
(返回到本期要目) 四十八年分离割不断骨肉情深 —一段寻亲引发的感人故事章海宁 4月1日,当一个两鬓微白的中年男子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百官镇半山小区卞继烈家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一大帮亲人不约而同围了上来。“呵,太像了!太像了!”兄弟们张开臂膀,拥作一团,激动的泪水迷糊了他们的眼睛。 这天中午,卞家兄弟48年来第一次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酒筵上,吸顶灯发出柔柔的光亮,全家人都因兴奋脸涨得通红,一个延续了几十年的令人心酸而又感慨万千的寻亲故事便在这如泣如诉中渐渐清晰起来。 48年前,当卞家第四个儿子呱呱坠地时,靠卞父在一家店铺当店员每月仅8元的收入再也养不活这嗷嗷待哺的小生命了。这时,卞家的邻居无意中说起他在宁波的姐姐很想有个男孩,卞父权衡再三,与其让孩子在家里吃苦,还不如让好心的人家收养。就这样,出生才一个多月的卞家老四交给了卞家邻居,一路颠簸到了宁波,抱走的那一天,卞父老泪纵横,卞母更是痛哭失声。当时,老二卞继烈才6岁,年幼的他对家中的变故浑然不知。 卞继烈15岁那年终于从父母口中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弟弟。那时,父亲常常独自叹气,寻找亲生儿子已成了老人抹不去的一桩心事:“我只想听一听他的声音,看一看他的模样,哪怕偷偷看上一眼。”然而,几经转手,卞家老四究竟归属谁家已不甚清楚。 八十年代中期,卞家日子已过得很殷实了,可老父亲更觉自责,并为此茶饭不思,他常向邻居打听儿子的下落,可对方也无言以对。 5年前, 卞父风烛残年,已到弥留之际,他将儿子们全部召集到床头:在你们有生之年,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老四,如他有困难,你们兄弟要鼎力相助,但千万不要搅了他家的安宁。 父亲的临终嘱托重重地敲打在卞家兄弟的心坎,寻找离散胞弟已成了他们今生最大的心愿。 人海茫茫,何处寻访。卞家兄弟决定赴宁波,向当年曾经抱养的人家一一打听。今年春节前后,卞家兄弟终于理出一些头绪,最后抱走弟弟的那户人家曾在宁波开过鱼网店,如今可能在三门一带从事铁路垫片生意,但别的一无所知。 决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今年3月,54岁的老二卞继烈独自来到三门县,他跑当地公安局、民政局,尽管对方对他的来意十分感动,但因卞继烈无法提供姓氏、生辰年月日等情况,他们也无能为力。 好在从事铁路垫片生意这条线索帮了大忙。工作人员告诉他,三门的珠岙、湖岙等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搞这种经营。 犹如大海捞针,铁心寻找胞弟的卞继烈决定一个村一个村走访。也不知走了多少镇、跑了多少村,寻亲之事终于有了点眉目。 在某个村村支书家里,村支书告知卞继烈,他们村确有一户人家早先在宁波开过鱼具店。但支书的妻子却反驳道,那家的儿子是两老自己生的。从来没听过从别人家领养。夫妻两人在争执中无意露出了对方的姓名。卞继烈心头一阵狂喜,他佯装随便问问,托辞离开了村支书家。 次日一早,卞继烈来到村支书所说的那户人家,但这时的他多少还有点不踏实,为避免唐突,他以合伙做生意的身份出现。其时,男主人恰好到外地谈生意去了,家中只留女主人一人。 在交谈过程中,卞继烈有意无意和女主人拉起了家常,并最终确认他家有一个姑妈在宁波,这与卞家先前调查的那户人家的亲属结构基本吻合。 回到旅社后,卞继烈打了一个电话给女主人,向她说明了来意。没想到,女主人倒也干脆:我就知道你的真正来意。原来,聪明的女主人在老卞上门时,就直觉自己的丈夫和老卞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当时就起了疑心。但考虑到家中老人的情绪及丈夫这一方突如其来的认亲,女主人希望老卞能耐心等待,先由她征求丈夫的意愿。 正当女主人欲向丈夫挑明情况时,得悉上虞卞家正在寻亲的宁波姑妈坐不住了。80多岁的老姑妈寒颤颤从宁波赶到三门,当着侄儿、侄媳的面,挑明了这个埋藏了48年的最大秘密——当年是她替哥哥抱养了卞家老四。 现在轮到卞家老四目瞪口呆了,他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48年来,养父母含辛茹苦养大了他,还使他成家立了业,他从来没有感到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有何不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平常,然而,上虞胞兄的专程寻亲,白发姑妈的亲口陈述,使他又不能不承认这一切都是真的。 怀着割舍不断的亲情,3月底的一天,卞老四拨通了上虞卞继烈家的电话,他说也想来上虞看看。 4月1日,卞老四跟养父说他要去外地谈笔生意,只身坐上了赴上虞的长途汽车。于是,便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卞老四在上虞的日子里,这家走走,那家看看,48年的分离,没有淡化他对老家兄弟姐妹的亲情,或许,正是这48年的分离,使他对这里的亲人更多了一份特殊的亲情。时间很快过去了,卞老四将启程返回三门,他拉着兄长们的手,深情地说,当年父亲出于无奈将他送人,他不会憎恨老父,对于自己的养父,他会一如既往孝敬。逢年过节,他会携妻儿来上虞走走,因为,这里有他的骨肉亲情。
(返回到本期要目) “平屋”月色 陈荣力 有一泊月色总在我的心头默默流淌,那月色平淡、平和,伴着春夜的花、冬夜的风,伴着秋夜的桂影、夏夜的梧桐,从白马湖的边上稠稠地弥漫而来,从那几椽朴素、低矮,恍如普通农舍的“平屋”中汩汩地扩散而来,那么随意又那么执着。 其实,那泊月色在我童年的探寻中,已早早地荡漾了。童年时,老家不远有一颇气派的大宅,前后好几进,门前一条大河,后边则是空旷的田野。因为是田野,于是春天的时候,大片的青艾、荠菜和马兰头总是铺满了大宅后沿的杂地。挑青艾和马兰头的时候,我总要禁不住好奇地张望那似乎终日关闭着后窗的大宅。长大后读《平屋杂文》我才得知,那大宅先前的主人原来就是白马湖畔那几椽恍如普通农舍的“平屋”的主人;从那大宅走出去的那位以“爱的教育”享誉于世,敦厚、慈祥又一身硬骨的长者,小时候也和我一样,在那块杂地上挑过春天的荠菜和马兰头。 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众多的名人故居中,真正称得上家的大概只能是夏尊的“平屋”了。因为只有“平屋”的主人才真正把家安在了白马湖畔,只有“平屋”的主人才一再固执地宣称白马湖畔是其真正的家,也只有“平屋”的主人,才把白马湖作为创作的最丰沛的源泉,死后也最终魂归白马湖。 尽管20年代中期,白马湖春晖中学的式微已如湖中的夕阳,那么无奈地显现出一片黯淡,“平屋”的主人也终于不无伤感地离开了白马湖,但白马湖畔的“平屋”,白马湖畔的那个真正的家,始终是它的主人梦魂萦牵最眷恋的所在。7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又一次推开“平屋”那扇虚掩的柴门,在那方小巧斑驳的天井里,在那泊依旧那么平淡、平和的月色里,静静地端坐,仔细地聆听白马湖上的风,从象山脚下尖尖地吹来时,我们才豁然领悟,那么普通、那么朴素、那么平凡、平淡的“平屋”,其实也正是它的主人之所以能一身硬骨,在日伪的威胁利诱下正气凛然,“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最终精神支柱。 到过白马湖的人, 或读过夏尊《平屋杂文》的人,心中最难掸拂的概是“平屋”中那泊平淡、平和的月色了。因为在那泊平淡、平和的月色里,沉浮着朱自清、俞平伯 、丰子恺、朱光潜、刘大白、匡互生杯酒欢谈、以文助兴的笑声,摇曳着经亨颐、何香凝、柳亚子泛舟湖上、泼墨成诗的潇洒,回荡着弘一法师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国”的吟诵,起伏着蔡元培、胡愈之、叶圣陶“人生在世,需求知、求情、求美”的激昂;更因为在那泊平淡、平和的月色里,凝固着那位见世间不平便皱眉诅咒,逢青年后学则循循善诱的长者,“铸爱的教育,修道德文章”的风骨和人格。 世事荏苒,当白马湖春晖中学昔日的辉煌和璀璨,如“平屋”中的那株梧桐已枝衰叶稀,日渐老去的时候,也许留给我们去探究、去追寻,能述说给我们一点什么的,只有“平屋”中那泊平淡、平和的月色了。然而,那泊月色真的就能永远那么平淡、平和着吗?我们无从回答,也许我们谁也没有这个资历去回答。 端坐在“平屋”那泊平淡、平和的月色里,一种挥之不去怅然常使我们难以释怀,作为白马湖现象真正的肇始者,作为当初促成白马湖春晖中学大批名人云集的精神核心和道德长者,夏尊在那场白马湖风波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匆匆离开了白马湖?他离开时又怀着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态?文字的记载虽然能给我们些许答案,但那些渐渐沉积着岁月尘埃的文字果真能给我们一个尖锐真实的回答吗。在众多探寻描述以至研究白马湖的文字中,更多地是注重了白马湖的璀璨和辉煌,而对探究当初造成白马湖式微和衰落的似乎很难见到。也许对辉煌背面的探寻和透视,在一定程度上比辉煌本身来得更深刻,也更令人寻味。 有一泊月色总在我的心头默默流淌,那月色平淡、平和,那是白马湖边的月色。那是“平屋”里的月色。我知道,这样平淡、平和的月色,现在已很难再找寻了。
(返回到本期要目) 看秋叶落下生活将不停地把草叶砸进土里 李郁葱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中的一章 在沉默的喉咙里朗诵,的确 有些事物可以复印:且永远新鲜 当山道蜿蜒,陌生的人们 散发着熟悉的光泽,我告诉你 那株红枫有树叶,正是我秘密的血液 在更替、在循环,但对于你 它始终如一。它在风中 抓住了一个真理:过去的,和未来一样缤纷2落叶聚集着岁月,有些东西 可以飘落,有些东西正在苏醒: 落叶如镜,在每一个拐角,每一条路上 呼吸渐渐代替了搜索 爱是盲目的,但时间却睁大了眼 寻找一个躯体的形象,每当他绽放 我们便激动,于颤栗中喃喃私语 我们的语言随着那落叶飘坠 丰富我们的土壤,我们因此而繁茂3是否把落叶搜集,这些光阴的 女儿,她们舞蹈着,犹如命运驰骋 积淀的只是我们的凝望 彼此沉浸,一起踢着那落叶,追随着 这些阳光和风雨渗透着的—— 我们一起笑,听着树叶落下的微响 那些细小的断裂,记忆的幽火 形成今天的风景:而我知道 将有无数的落叶,在我们漫长的了解中(返回到本期要目) 玩计算机的女孩 晓舟 莉属于那种口讷的女孩,平时不太吭声,只有当说到电脑时,话语才会如行云流水。莉说她新近刚组装了一台计算机,八千多元,配置相当不错,为这,都筹划了大半年, 现在终于搞定了。 莉并不是学计算机出身的,她从师范学校毕业才两年多,现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书。分配到这所学校时,学校刚好新配备了唯一的一台计算机,很少有人能使用它。莉在学校读书时上过几节计算机操作课,算是稍为有点懂行,校长就指定让她管理这台计算机,主要任务是打打文件,存些数据。开始时,莉的打字速度太慢了,常常得利用休息时间来完成那些积压的文稿。后来莉开始上网,因为想进入聊天室聊天,她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打字速度。这样练了一段时间,她一个人居然能对付好几个网友了。不过她不能常上网,因为那很浪费时间,小学里的教学工作很忙,而打印文稿、做数据库又都是“额外任务”。后来她选定了一位北京大学的老师作为自己相对固定的网友,每星期在网上“见一面”,聊一聊,觉得挺开心的。 神奇的英特网为莉打开了一个更大世界的窗口,莉感到自己生活的空间一下子拓展了许多。她于是又不满足于仅仅打打文稿、上上网了。毕业后的第二个暑假,莉揣上从自己挣的工资中省下来的一迭钱,按报纸上得来的信息,自费到一所大学里去参加一个计算机短训班,主要是学习图片和课件制作等稍为难一点的知识。辅导老师对莉这个学生很满意:有韧性、悟性也强。学的认真学,教的悉心教,大半个月下来,莉的计算机水平大有长进。可莉却嫌学得还不够过瘾,又向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在下一个培训班开课时能留下她,义务给老师做助手,有空时自己再学点新知识。 “学成”回来后的莉又有了新的念头:买一台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计算机。可莉参加工作时间太短,还没有那么多钱。莉不想向父母伸手要,她认为自己已经是挣工资的人了,该自己解决钱的问题。大热的天,莉跑到县城里,一家家银行问过去,打听有没有可以办理消费贷款业务的。银行的同志先问她有房产什么的可作抵押吗。莉说没有,但她解释说,她可以凭信用作抵押,因为她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银行可以通过单位每月从工资里扣除还贷的钱。银行的同志被她说得笑起来,说你这女孩很前卫呀,消费观念都快与国际接轨了,不过,我们这里毕竟是小地方,小额的消费贷款业务还未开展起来呢。莉算是白忙乎了一场。可是,她不肯就此罢休,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向父母去贷款,按银行利率付息还本。父母说:家里的存钱还不是为了给你们姐俩办大事的,你真想买电脑,就先拿去用,说什么借字呢。莉说:“那可不一样,我就是想用自己的力量来买一台电脑,还是算借吧,这样我平时会更节约些。” 买了电脑,莉也就更迷恋电脑了。她与她的计算机老师在网上建立了教学的热线,“大课”每周一次,“小课”随时交流。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计算机也给她带来许多知识和快乐。她甚至想专门去搞计算机,先留职停薪,自费去大学计算机专业进修两年。可这一点,她的父母就不太赞成了:好好的一份工作,怎能说丢就丢,学了两年后上不了岗怎么办?莉是个孝顺的女儿,她不愿让父母太担心,所以一直没有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 冬天的太阳暖暖地照在街市上,穿着一条皮短裙,披一袭薄呢风衣的莉,脚步匆匆地穿行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一点儿也不显眼。别人也许很难猜得出那将头发光光地梳向后面随意扎成一束马尾巴的圆鼓鼓的脑壳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常有人对莉和她的父母说,姑娘二十出头,该谈朋友了。莉说,那个他最好也是搞计算机的。在莉的梦境里,偶尔会出现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肩上斜挎着一个笔记本电脑,正满面笑容地向她大步走来……
(返回到本期要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