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电子版

虞舜文化 YuShun WenHua 

*** 虞 舜 文 化 ***

   ※ 04月01日—15日要目 ※                  ◎  前期回顾◎

浙南行    (2001年4月14日)

绝妙好辞《曹娥碑》    (2001年4月11日)

忘不了的泰岳寺春晖中学    (2001年4月11日)

书 法(外一首)    (2001年4月11日)

打造“春晖精神”    (2001年4月10日)

月光依旧    (2001年4月4日)

垂垂杨柳别样情    (2001年4月4日)

张万琪蔡汀作品入选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2001年4月3日)

浙南行

——辛巳春有幸赴浙南,
十年不到浙南,感慨间拾得几行
霜 禽

过 天 台
昔日的唐诗
已被剡溪的沙滩掩盖
天姥山上的油菜花
厚厚薄薄铺向天边

上三高速公路
可否依了李白的足迹
盘龙岭隧道
穿梭的不过是
现代的扁舟而已

过天台
只有国清寺的那株隋梅
阳光里绿荫碎碎
依旧如鉴真大师
被海风吹起的飘飘衣袂

过 雁 荡
柔顺的海湾边
凝固着几叠雄性的海浪
三分秀美
七分峻峭
裸露的岩壁
诉说着岁月的刻雕
抬头望
就是雁荡

十年不过雁荡
山间的民居
已换了新装
唯有那脉悠悠的清凉
仍是雁荡生生不息的
诗行

过 隧 道
——车行上三高速、甬台温高速,大大小小
隧道不下20余个,长则七、八千米,短则一、二千米

无声地守候
仿佛一座大墓
连阳光
都止住了脚步

远处的光亮
哪怕烛火一般微弱
勇敢地向前
才是唯一的出路

其实征途上
从来就没有一条
永远明媚的道路
穿越过黑暗
才懂得彼岸阳光的
浓郁 

(返回到本期要目)            

 

 

绝妙好辞《曹娥碑》
刘亦冰


    在古越大地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指东汉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撰写的《孝女曹娥碑》。淳碑虽出自16岁少年之手,但其内容是歌颂一位民间少女对乃父真切深厚的纯朴亲情,且文笔清峻通脱,质朴自然,因而更为后人所珍重。
    曹娥碑是为表彰曹娥而写。据《后汉书》曹娥本传记载,曹娥(130-143),东汉会稽郡上虞县皂湖曹家堡人,其父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与人溯江迎涛而上祭奠海神,以保一方之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未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寻找父尸,甚至幻想父亲还活着。她“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曹娥碑》的筹划与撰写,是在曹娥死后九年的事。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上虞长度尚对曹娥“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或说外甥)邯郸子礼为之作碑。”(《世说新语·捷语》)对于邯郸淳写作《曹娥碑》的缘由,虞预《会稽典录》写得更清楚:“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宴饮,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挥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这段记载说明,度尚改命邯郸淳起草碑文,带有一定偶然性。度尚原请魏朗撰写,因魏在当时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为曹娥撰碑非魏莫属。但魏朗著文谨慎,如无把握决不轻易出手,故佯作未成而转请别人。当他看了邯郸淳的文稿后,大为赞赏。而把自己的底稿销毁。这说明魏确有自知之明,且乐于提携年轻人。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有很大关系。蔡邕是否真的读过这篇碑文并撰写了评语?据《后汉书》蔡邕本传记载,蔡曾上书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惧报复不敢回乡里,“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凡十二年。在十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到过江南许多地方,其中包括上虞。唐李贤注引《文士传》:“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证明他确实到过会稽。关于题碑之事,虽未载其本传,但绍兴地志的记载都是一致的。南朝夏侯曾先《会稽地志》云:“蔡邕过碑读之,乃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亦载:“蔡邕访之,值夜暮,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就说得更清楚了。
    蔡邕对《曹娥碑》的评价,是八个字的隐语。隐语在汉魏时期颇为盛行,是文人著文的时尚。如《越绝书》作者袁康、吴平,也是从该书结尾的隐语中,经后人苦苦探索而破译的。解开蔡邕八字评语之迷的据说是曹操主簿杨修。据南朝宋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己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较三十里。”经查考,《世说》的这些记载,出自晋代余姚人虞预编纂的《会稽典录》,大致可信,但“曹操尝过曹娥碑下”之说与史实不符,魏武弛骋大河南北,戎马一生,就是没有到过上虞。蔡邕是曹操敬仰的著名学者,曾用“金璧”赎回其女蔡琰,所以闻知曹娥碑的八字隐语而欲作解释,当是情理中事。
    邯郸淳撰写的《曹娥碑》问世以后,不仅曹娥的感人事迹广为人知,而碑文亦风靡全国。历代文人学者竞向赞颂碑文及曹娥其人,唐李白、宋王十朋、元王蕴文、明徐渭、清袁枚等均有诗篇传世。据《晋书·夏统传》载,“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这说明民众对曹娥的孝父精神也是赞颂的,不能简单地斥责为“宣扬封建孝道。”(见《辞海》“曹娥”条)鲁迅对曹娥死后遭受的诽谤极为愤慨,他在《朝花夕拾·后记》中说:“我幼小时候,在故乡曾经听到老年人这样讲:‘……死了的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最初是面对面抱着浮上来的。然而过往行人看见的都发笑了,说:哈哈!这么一个年轻姑娘抱着这么一个老头子!于是那两个死尸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来,这回是背对背的负着。’好!在礼义之邦里,连一个年幼——呜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父亲一同浮出,也有这么艰难!”明明是一件值得赞扬的故事,在有些人眼镜框里就会变形,这也许是“国民性”的悲哀!
    曹娥孝女庙被誉为东南第一庙,庙内存有历代名人及近代党国要员的大量匾额,然而,该庙的真正精华却是邯郸淳撰文的《曹娥碑》。原碑已佚,晋代书圣王羲之的碑文现仅见于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庙内的是宋代书法家蔡卞摹写的碑刻。碑文与碑刻珠联璧合,堪称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返回到本期要目)            

 

忘不了的泰岳寺春晖中学
胡序威


    1941年春我有幸进入白马湖春晖中学学习,对学校环境的感受十分美好,被视作学习天堂。只可惜不到两个月就传来日寇侵犯宁绍平原的消息,学校被迫停办,同学们疏散回家。不久上虞县城沦陷。
    几位原在白马湖任教的爱国青年教师,由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徐如愿牵头,聚集在日伪统治鞭长莫及的上虞南乡深山凹中一个破旧古庙泰岳寺,举起了春晖中学复校的牌子。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辛勤耕耘办学,逐渐名声外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从周围山区和北面沦陷区前来求学的学子。我自1943年开始,也翻山越岭步行60里投入泰岳寺春晖中学学习。
    泰岳寺学习环境的艰苦,与白马湖相比真有天渊之别,恐亦为现代学生所难以想象。寺院建筑由几十间房子围成三进大院,门庭有泥塑四大金刚守卫,以大雄宝殿当饭厅,两侧厢房作教室,宿舍和办公室都挤在后院。全校除了几块黑板和一些粗糙简陋的桌子板凳外,几乎没有任何专用的教学设备。教材主要靠老师刻蜡板用土纸油印。教室少见阳光,内墙斑驳脱落,门窗残缺不全,只能略挡风雨。寒冬腊月听课记笔记,有时冻得手足僵木,下课钟声一响,急忙跑到庙外晒太阳,或不停地搓手跺脚以暖身。
    学校的伙食和开支,全靠同学们从各自家中挑来缴纳的稻谷维持。由几位工友每天起早摸黑担挑稻米去相距30里的章镇集市换回蔬菜和日用杂物。早上只供稀粥,有时稀得像米汤。正餐也常用泡涨后的籼米煮成烂饭,以一些熬白菜、咸萝卜、腌菜、雪里红之类口味不佳的粗菜下饭,能吃土豆腐和鸡蛋羹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开饭时,同学们都快速端碗盛饭,按班组编排的桌序围立,等全桌同学到齐后才能动筷。因菜量较少,大家只好加快用餐速度,吃得慢将无菜下饭。多数同学从家中带来一瓶用少量猪油煎熬的盐,在淡饭中放上几粒猪油盐一拌,还可再吃上一碗。由于肚中缺油水,且正处于长身体时期,一日三餐,仍常有饿感。同学们设法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在红薯和马铃薯等收获后利用星期日带到附近老乡家中煮上一大锅,畅开肚子饱食一顿,其乐无穷。
    每当夜幕降临后,教室内只有少数几盏以细小灯芯草浸泡菜籽油点燃的小油灯供晚自修用。几个同学合用一盏,靠幽暗微弱的灯光阅读字迹不清的油印教材特别费眼力。因而同学们多争取在白天做完作业,尽量缩短晚自修时间。在周围漆黑一片无其他可供消遣闲逛去处的情况下,早些回宿舍休息,钻进自己的被窝,即为最大享受了。后楼的男生集体宿舍全是地铺,每个房间铺成两排,每排8人,肩并肩,脚顶脚,相互亲密无间。有时睡得过早难以入睡,就与同学们天南地北的闲聊。记得我们还曾以背诵《水浒》108将的姓名和绰号或议论《三国演义》的许多故事情节作为消遣。
    同学们当时心里明白,在这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年月,对比众多过着饥寒交迫悲惨生活的失学子弟,自己有机会进泰岳寺学习应是很幸运的了。所以面对现实环境,很少听到有同学叫苦。绝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刻苦地学习。老师也很敬业,刘洁民、陈宗修的数学课,夏禅臣、陈桑父的语文课,刘渭的英语课,……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师生之间是感情融洽,教学相长。
    作为当时特殊年代的泰岳寺春晖中学,虽只有短暂几年历史,但在困难时期继续坚持为家乡、为祖国培育人才,功不可抹。据我所知,有不少泰岳寺的同学于抗战胜利后转入高等学校进一步深造,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优秀专家。至于我本人,早在1945年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离开泰岳寺后曾在上虞北乡当了两年小学教员,1947年去新加坡,在新南洋出版社工作了两年。1949年回国后,进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习才一年,即因当时师资紧缺,被校领导直接抽调到经济地理教研室当助教。至今我仍深感在自己一生中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时间太短,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最大不足和遗憾。泰岳寺的两年中学基础教育,在我的学历中占有重要份量,对我后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而使我对泰岳寺春晖中学一直怀有一种特殊感情。
    几次回家乡探亲,想去泰岳寺看一下,终因时间匆促未能成行。直至1997年秋因老母病故回乡料理完丧事后,下决心多留一天以了却重游泰岳寺的心愿。我和老伴在亲戚陪同下从丰惠乘车到岭南乡,遇一热心老乡自愿引路,步行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惊异地发现:古庙已荡然无存,原址全已改成梯田,没有留下断壁残瓦的任何痕迹,只有原为徐如愿校长一家居住的庙旁三间白色破旧平房尚未拆毁,现住着一家农户。原来满山茂密的毛竹林已变得相当稀疏,新栽了一些板栗和茶树。所看到的一切已很难与珍贵的历史回忆联系起来,心中不禁感到怅然。
    今年将迎来春晖中学80周年校庆,使我又一次想起了泰岳寺。正如北大、清华的校史不能忘掉国难时期的西南联大一样,春晖中学的校庆也不能忘掉泰岳寺那一段苦难岁月。故建议由校友们共同集资在泰岳寺原校址竖一块石碑,将当时的学校概况记载下来。以后若组织白马湖在校学生去南乡山区郊游或进行社会调查,亦不妨到泰岳寺原校址一游。

(返回到本期要目)            

 

书 法(外一首)
霜 禽
墨掀惊涛笔舞龙蛇
锋卷残云毫奔天涯
有道是
入木三分为书
脱胎换骨成法

草隶行正大篆小楷
颜柳魏金枯拙涩雅
端的是
句句绽精气
字字凝真阳

庙宇高堂亭阁楼榭
商贾市肆寒舍书斋
分明是
株株风中树铮铮作响
簇簇雪地花素洁高雅

呵书法书法
远看是一轴滚滚的长江
源远流长
近听是一曲咆哮的黄河
久盛不衰
青 瓷
一团泥巴
一炉炭火
历史从来就以
最简单的方式凝固

简单并不仅是质朴
质朴更不是粗俗
看,千峰翠色碧霞闪烁
听,钟罄琅琅春水汩汩
分明是一条青青的河流
丰沛灵动

呵青瓷青瓷
一个古老的国度
一个青青翠翠的传奇

(返回到本期要目)            

 

打造“春晖精神”
——记春晖中学的名师工程建设
徐芳


    在春晖中学,大家都有着这样的共识,有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被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以后,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因而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该校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目的“名师工程”建设拉开了帷幕。

激发教师的人格感化力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抓师德师风建设已作为春晖中学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点。
    抓师德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春晖中学注重教师的平时学习与暑期的集中教育,从1998年“五到位”师德教育思想,1999年的批判“法轮功”,学习《师德概论》,直至去年学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定》,转变思想观念,迎接竞聘挑战……在每个阶段,春晖中学的师德教育总有新的内容,并形成惯例,集中教育也成为教师接受新思想的重要渠道。
    由于春晖优秀的文化传统,春晖的师德教育活动也就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最近,春晖早年名师夏尊先生故居平屋重展新貌,为春晖后人瞻仰先贤、接受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课堂。
    此外,春晖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联系,注重学生对师德师风的品评,以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产生,加强教师人格感化力。如在对教师履职情况的考核中,学校平时不定期地在学生中间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并将各种建议和意见反馈到有关教师;开展的“以生为友,教学相长”系列活动等,都使春晖的师生情谊向更深更厚重发展。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学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发展。
    在教师学历普遍达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教育在春晖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在近两年的培训中,春晖中学特别重视普通话、计算机的培训与测试,有30%的教师已经正在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学校已有2名省特级教师,高、中级教师则占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师徒结对、高考测试、撰写论文、稽阳名师联谊等活动,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并脱颖而出,不少青年教师成为市(地)、县级学科带头人,一批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地)县级学科基本功大比武取得优秀成绩。如获全国政治优质课二等奖、省一等奖的丁福军老师,获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的谢海龙老师等等,一支以全国、省级优秀教师为领头羊,以市级、校级优秀教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队伍业已形成。

积聚教师创新的能量

    立足科研兴校,积聚教师创新的能量,走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改革之路,是春晖中学“名师工程”又一大内容。
    近年来,春晖中学每年都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地)级、县级课题结题,并取得好成绩,除一个国家级课题获全国一等奖外,另有一个课题获省三等奖,多个课题获市(地)一、二、三等奖,学校自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绍兴市教科研先进集体。近三年有2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或在绍兴市级以上获奖。
    成果来自学校教科研工作中“依靠教师搞科研,依靠科研促发展”工作思路的贯彻实施。
    春晖中学的教师们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课题,从学校发展中找课题。省级立项课题“春晖中学办学模式与经亨颐教育思想”的研究,使学校近80年的办学历史特别是经亨颐教育思想的精华重放异彩,为学校“四自”校风的提出,“人格教育”思想的确立提供了依据,而省级课题“春晖中学人格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实施,为开展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一批“小切口,高定位,重实践”的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为春晖广大教师所追求,并以之促进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目标的实现。目前国家级课题“现代教学技术在校本培训中的运用”正在积极实施中。

 

(返回到本期要目)            

月光依旧
白虹


    月光下的八廓街,很亮很静。大昭寺的酥油灯暗了,煨桑炉的烟淡了,梵音随风飘了,转经的人们息了,喧闹的集市散了。一盏一盏又一盏的灯灭了,惟有街角的那座黄色外墙的二层楼房的窗口还开着一朵桔黄色的灯花。
    灯光映照着一位美丽女子的脸庞,那双充满着期盼与柔情的眼睛凝视着窗外。远远的,在街的那头,出现了一个年轻的身影。他迈着急切的脚步,向黄房子走来了。他是诗人仓央嘉措,他是浪子宕桑旺波。他是窗前那美丽女子心上的神鹰。黄房子的窗前银色的月光下,他们有过多少美好的记忆。诗人写道:“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对她一见钟情,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再见无缘,使我神魂颠倒。”他是一只不夜的鸟,他是一片匆匆的云,他是一缕来去无踪的风,他披着夜色沐着月光踏着露珠而来,像一支穿行在日月间的梭,织出了一片爱情的云锦。而当夜色将尽的时候,他将恋恋不舍地离去,把身影隐进布达拉宫,因为在更多的时候,他是六世达赖。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住在布达拉宫里,是活佛仓央嘉措;进入拉萨民间,是浪子宕桑旺波。看门胡子老狗,心性比人聪明。别说我薄暮出去,别说我拂晓回来。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大雪飞扬。还有什么秘密,脚印留在雪上。”他是三百年前雪域高原上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叛逆人物。高墙深院的禁锢,森然严厉的戒律,肮脏血腥的权势争斗都不能淹没他对爱情的追求。为了爱,他甚至可以放弃生命和至尊的地位。在被称为日光城的拉萨,属于他的惟有月光。惟有在月光下他才可以成为他自己,他才能够和心爱的人相聚。月光下的黄房子,这是他爱情的伊甸园啊!
    诗人驾鹤西去的时候,才24岁。三百年过去了,仓央嘉措活在他那脍炙人口的诗歌里。而黄房子每夜依旧亮起温暖的灯光,它有了一个来自仓央嘉措情歌的漂亮名字:玛吉阿米——未嫁娇娘。这是一个和它的名字一样诱人的地方。一楼是厨房,门口最有趣的地方是那台黝黑铸铁的老式手压水泵。从狭窄的楼梯上去,掀开绣着吉祥结的门帘,不大的餐厅尽收眼底。扑面而来的是浓得化不开的古朴的藏风藏情和隐约的时尚。雕花的暗红色的木柜台,柜台上铜香炉、铜茶壶、玛尼石,三盏藏纸灯笼透着幽幽的光,房梁上饰着彩绘的佛教人物,墙上贴着画在羊皮上的画,还有六字真言,还有素描,空气中轻轻地流淌隐约的民乐, 书架上有不少外文图书,屋角里还有三台电脑。
    不知是玛吉阿米的故事还是别的什么吸引着那么多的游人,反正小小的餐厅里常常挤得连走路都得侧着身子。我在窗前的桌前坐下,要了一杯苦咖啡。很大的一杯,杯子粗砺而厚重,上面有“玛吉阿米”的字样。啜一口,味道极浓极苦,以至于一整夜我只喝去小半杯。客人很多,尤多洋人。随意地要份咖啡,要杯酒或快餐小点,然后开始聊天,天南海北的那种聊。所有人的姿态和神情都很放松很惬意,仿佛得到一种暗示一种诱惑,不知不觉中就放下了一切负担,身体的精神的心理的负担,一个个就格外地真实起来,真诚起来。陌生人一下子就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像多年未见的老相识,很容易推心置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亲和力和感慨甚至莫名的伤感,最适合诉说心事、隐私。于是什么人都想发表点儿什么,可以随意地写在餐厅里不时地在人们手中传阅的几本留言册上,木板的封面,粗糙的纸页,陈旧得亲切,像外祖母的面孔,想对她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人说西藏是寻梦者的天堂,有人说到拉萨来的人多半有点儿心事,那么就到黄房子坐坐吧:“仰起脸,闭上眼睛,温柔的音乐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到心里,我感觉被暖暖的红光和空灵的音乐包围起来,身子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啊,我飞起来飞起来,在澄净的天空找到心灵的天堂。”“忽然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很幸福。西藏人简单的生活方式很令人羡慕,而我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寻求的就是这种简单、内心的平静。”“我的灵魂在此停留,从此不再有梦……”“期望一段奇遇,不顾旅途劳顿来到拉萨,虽未成缘,却不后悔。女,芳龄28……”甚至还有漫画、照片、素描、名片,还有更多的是洋文,我看不懂,却能触摸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觉。这是一块温润的地方,可以播种爱情友情亲情,可以放置心事,书写过就像被人轻轻地呵护过宠爱过,结了硬茧的心也就柔软了安逸了。
    夜深了,风有点儿凉。地上的灯光和天上的星光遥相呼应,作着无语和交流。我坐在屋顶平台的大伞下,执拗地望着八廓街的尽头。曾有人说,仓央嘉措后来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的,我很希望这种说法是真的。离开了布达拉,他是不是就可以闲云野鹤了呢?他是不是就可以和心爱的人儿自由地相聚了呢?死亡结束了生命,却不能结束爱情。或许,在哪一个夜色阑珊的晚上,仓央会披着风踏着露沐着月光来会他的玛吉阿米呢!
    我想,他一定会来的。你看,月色撩人,月光依旧…… 

(返回到本期要目)            

 

垂垂杨柳别样情
舟肖


    我于杨柳,原本没有古人那般心绪,只是有一年春天的傍晚,漫步于杭州西湖边,看夕阳西下之时,怦然有了对杨柳的那泓挥之不散的情缘梦韵。碎霞澹澹,暝晖薄薄,终将西湖妆成了满池金黄,清风徐来,碧波微澜,定格在这如梦似幻的晚霞里,湖岸边那一排排杨柳婆娑起舞,竞弄倩影,给静谧的西湖以动律,给孤寂的西湖以依偎,给敦厚的西湖以飘柔。憧憬在这晚霞宜人、柳色怡心的景致里,我油然忆起人们送给西湖的一个极其雅致极顶好听的名字——“西子姑娘”。想一想吧,假若哪一天西湖突然失去了那一道道延绵横亘的杨柳,“西子姑娘”头上突然被扯去了一绺绺柔美靓丽的秀发,那西湖该是一幅怎样的惨景呵!
    每当徘徊于湖堤,看那婀娜摇曳、衍生万钟风情的杨柳时,我心头不时掠过阵阵隐痛。孩提时代曾经营生的戕柳恶作,让人捶胸顿足,不堪回首。遥想当年,正值风雨飘摇的“文革”时,在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无名恐惧里,杨柳便无奈成了大伙儿任意蹂躏的对象。当全民皆兵,每个人头上顶戴用杨柳条箍扎而成的隐蔽帽时,学校内外、居家前后,池塘边、山脚下,那杨柳树便被攀折得断胳膊少腿,以至体无完肤。杨柳在哭,杨柳在控诉。然而,孩童终究天真幼稚,他们的笑靥依然妩媚灿烂——无知者无罪,孩童似可谅之,然而,对那个让人衍生惊慌,以至让人紧张得近乎神经兮兮的疯狂年代?杨柳怎能淡忘?怎不疾首蹙额?
    是啊,杨柳是一道自然界可人亮丽的风景,亦是一道记录社会沿革、人生故事的历史风帆。自古以来,杨柳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古人爱柳,佳句迭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杨柳其素其雅其静其逸其袅娜其风流,尽收诗人眼底 ,尽倾诗人笔下。《三辅黄图》记载汉人在长安东面的霸桥折柳赠别。柳枝柔长,拂水飘绵送行色,包含多少柔情、眷恋!计有功《唐诗纪事》还记载了唐时雍陶以折柳名桥的故事:雍陶典阳安,送客至“情尽桥”,由“情尽”生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无形之离恨别愁化为有形之青杨垂柳,情景交融,意韵盎然。然而,同是折柳,却还剔透了另外一种人世间的辛酸和悲凉。在唐代,妓女常以攀折的柳枝自比。唐敦煌词中,有一首著名的《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吟罢诵毕,不免让人心戚戚,意悯悯。
    杨柳,自是多情之物,故其每每为文人墨客爱怜。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昔年住在闻名遐迩的白马湖边(其时在享有“北南开,南春晖”美誉的春晖中学任教)。一天,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就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于是,就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以后还常取这杨柳为画材。杨柳,在世俗眼里,怕是低贱之物,自不能与华贵的牡丹花相提并论 。然后,丰子恺先生则不以为然,他在《杨柳》一文中写道:“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有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丰子恺先生烛幽洞微的独到看察,鞭辟入理的通透赏析,自令人对至善至美、至尊至贵的杨柳肃然起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柳风韵依然、风姿依旧。目下,正是杨柳青青垂垂、柳絮飞飞扬扬之时,踯躅在西湖抑或白马湖岸堤,看鹅黄嫩绿,看轻曼舞,看“似花还似非花”的翻飞悠旋,我对那池宁静的湖水、那弯亲蔼的杨柳爱得如醉如痴——因为在那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些令我心灵深深震颤的东西,比如人文履痕的深厚,比如自然天成的奇妙,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畅顺…… 

(返回到本期要目)            

 

张万琪蔡汀作品入选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我市画家张万琪、蔡汀的书画作品日前在杭州世纪美术馆入选“当代中国名家精品展”。
    此届名家展览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杂志社、美术报社共同举办,共展出了北京、杭州、绍兴等地书画名家的精品作60余幅。我市画家张万琪的一幅花鸟作品入选其中,蔡汀有两幅人物画入展。 

(返回到本期要目)            

 

本网站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镜像
此网页最近更新于2001年04月17日 。

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将计算机分辨率设置为800×600,16位增强色或真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