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变现”,激活林下经济潜能
陈溪乡太平山村探索“信用+产业”发展新模式
全媒体记者 冯楠 通讯员 潘烨
夏末初秋养生正当时,陈溪乡太平山村的黄精迎来销售旺季。9月16日一早,该村共富工坊内就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清洗、分拣、切片、晾晒等加工环节有序推进。“这一节就代表一年,年份越久品质越好,卖得越俏!”一位村民拿起一根洗净的新鲜黄精,向记者展示辨别生长年限的“小窍门”,言语间满是对自家产业的自豪。
这份丰收季的忙碌与底气,离不开太平山村与银行携手推进的整村授信工作,更离不开双方共同搭建的“信用+产业”发展模式。
此前,太平山村坐拥丰富的野生黄精资源,却苦于没有足够资金建设加工设施、拓展销售渠道。直到2022年,该村入选“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计划,处于沉睡状态的黄精被重新看见。上虞农商银行在走访了解后,也看好黄精的产业潜力,将太平山村纳入“整村授信+特色产业”首批示范村行列,旨在以“金融活水”激活“黄精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银行的指导下,村委组织村民提供家庭经营、种植规模等信息,协助完成网格化走访和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价。在此基础上,上虞农商银行创新建立“红黄绿”三色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其中红色作为预警类,经现场核实后列为信贷禁止客户;黄色作为关注类,由村企共同动态跟踪经营与信用变化;绿色作为增信类,村民可直接享受利率优惠与信用额度配发。最终,全村236户家庭获评信用户,授信总额达4248万元,让村民凭借信用就能拿到发展黄精产业的“致富本钱”。
随着信用体系搭建完成,太平山村进一步探索“强村公司+共富工坊+农户”模式,计划规模化发展黄精产业。可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拓展产业链的资金缺口,再次成为产业升级的“拦路虎”。得知村里的规划后,上虞农商银行与村委、共富工坊多次沟通,不仅采集工坊的经营流水、水电缴纳等传统信用数据,还创新性纳入产业线订单、电商平台数据等特色信息,为工坊构建立体全面的信息画像。很快,500万元“强村贷”资金精准注入黄精共富工坊,助力村里建成包含冷库、无菌包装间、蒸晒场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让黄精加工告别“小作坊”模式,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如今,太平山村的黄精产品已从单一成品,扩大到了黄精酒、黄精茶、黄精糕、黄精曲奇、黄精黑芝麻丸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以及黄精奶茶、黄精鸡煲等多元药膳美食,初步打开了绍兴、杭州、上海等地市场。其中普通黄精市场价每斤卖到680元,10年以上生长的黄精每斤能卖到1280元。
而除了野生黄精,目前该村通过“人种天养”的方式,已种下长梗黄精45万余株,总面积超过1200亩。从挖掘、种植、加工再到销售,黄精产业同时也为4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达3000元。
为保障产业持续运转,村里与银行还建立了长效协作机制:银行选派金融联络员与驻村客户经理,配合村委搭建“工坊—村委—银行”三方沟通机制,让村民的融资需求、征信服务需求实现“当天响应、及时解决”;村里则协助银行在工坊周边布设征信查询自助设备,共同开展征信知识宣传,帮助村民树立“信用就是财富”的理念。“我们也将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与更多乡村携手,让‘沉睡的信用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发展动能’。”上虞农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山村经过两轮土地流转,如今整村流转林地逾5500亩。接下来,该村将通过现代机械化开展竹林连片整治,除了黄精,还将发展林下中药材、山野菜种植和养殖、林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