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上虞纵深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全媒体记者 毛可雯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虞坚持“高位推动、一体贯通、问题导向、服务大局、到底到边”五维发力,抓实抓细抓具体,一锤接着一锤敲,使作风建设随着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而同步深化,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上率下,发挥“关键少数”模范带头作用。区委常委会以专题读书班、中心组学习研讨为载体,带动全区上下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热潮。区委书记亲自主持并作动员部署,区领导带头交流,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全区69个部门、20个乡镇街道、3270个基层党组织深化“四学联动”,持续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开展专题学习研讨3500余次。在创新学习载体方面,我区探索建立“线下+线上”双轨学习机制,不仅组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用“乡音土话”解读政策理论,而且依托“红色收音机”“组工播报”等平台定期推送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教育到底到边。同时,我区聚焦重点对象,依托“虞青学习社”平台,通过组建一批青年学习小组、开设一个“虞青尚学”大讲堂、组织一次案例分析研讨、举行一场实绩比拼、开展一次专项调研等“五个一”举措,开展特色学习活动66场,辐射全区年轻干部3500余人次。此外,各部门单位结合自身特点推进学习教育。春晖中学第一党支部紧抓总书记考察春晖中学重要指示要求,落实“红领活教育、勤廉铸师魂”作风建设深化提升专项行动;区委编办推进“精致虞编”和“精编舜源”党建品牌建设,利用“编办沙龙”“党建联建”等特色载体,多维度开展学习研讨,持续提升干部队伍作风和编制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回头看、看全面;对照查、查明白。学习教育开展过程中,我区注重“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刀刃向内再检视,动真碰硬抓整治。区级领导班子带头开展“过筛式”全面查摆,在对照两张清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途径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区领导领衔推进整治项目43个。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结合不同层级、地区、领域、行业实际,我区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信访反映等途径,组织参学单位领导班子、区管领导干部、4713名机关单位的普通党员和干部、村(社)党组织和两新党组织的4万余名党员及干部系统、全面、深入查摆作风建设问题,严格落实逐项逐条“改”、专项整治“改”、建章立制“改”,完成三轮问题动态更新。区财政局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过紧日子”负面清单,明确17项94条“高压线”,对非刚性支出压减15%以上。动真碰硬开展集中整治,聚焦“两违整治”、“校园餐”、养老、医保、殡葬、农村集体“三资”、乡村振兴资金等重点,严肃查处干部不敢为、不善为、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检查57次,下发通报3期,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115个。
学习教育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中心大局上。将学习教育与作风建设“八大行动”、聚力推动“青春之城”建设落地见效出新出彩等工作有机结合,我区以“四季比拼、五榜赛马”行动点燃党员干部干事激情,推动其在招商引资、基层治理、拔钉清障等攻坚任务中砥砺坚实作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创新推动“1+3+3+N”网格联企·增值服务制度,常态化开展“爱企行动”,累计协调解决产业项目和企业问题314个,帮扶企业兑现资金1.65亿元,惠及企业402家次。生态环境分局开通“政企服务直通车”,组建助企服务团,走访服务企业146家次,指导环评审批等问题97个;区公安分局则建立涉企异地办案协作机制,为52家企业解冻账户,精准护航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团区委聚力解决普惠托育难题,推出高层次人才子女暑期托班、冬令营等特色班次,覆盖少儿370余人;区委宣传部打造“大象妈妈”文明实践项目,通过“情感共鸣+经验传递”缓解母亲群体焦虑;区企服中心推进“1+2+X”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处理企业和群众难题351个,并联审批办事环节33个,压缩办事时间48天;区文广旅游局聚焦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建+文物审批一件事”数字化平台,实现涉文保工程项目全周期监管,服务各项目规划288个,涉文保项目审批周期较以往缩短60%以上。
学习教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上虞的每一方土地,基层民生福祉之花亦实现拔节生长。以“三方协同为民服务直通车”为载体,我区组织开展邻里文化活动250余次,完成年度民生实事项目56个。而以“转作风、提效能、优服务”行动为抓手,我区推进“百个部门联百村(社)、百个支部破百难”活动,领办机关效能项目62个,帮助结对村(社)领办民生实事项目126个。此外,全区1733个村(社)党组织和1008个两新党组织立足实际,转化学习成果。陈溪乡陈家岙村党支部书记胡建忠将学习思考化为“共富明细账”,引进白芨种植项目,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曹娥街道联合多部门协商和城社区适老化改造方案,指导托育功能区设计,推动打造“一老一小”幸福港湾;梁湖街道“梁银大巴”开到群众“家门口”,义诊义剪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道墟街道推行“学查改促+中心工作”融合模式,梳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20项,进一步规范“三资”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