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矗立在流水之畔、青翠之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这个小山村调研时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20年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发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华夏大地,山川锦绣,江河奔腾,沃野千里,生态文明之光照亮绿色发展之路,大美中国壮阔前行。

  (一)

  2024年11月28日,随着一株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土,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锁边合龙。

  新疆民丰县农民麦麦提·麦提赛伊迪从村里承包了700亩沙地,打算用红柳和大芸填满锁沙绿带周边的地块。

  “红柳能把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麦麦提·麦提赛伊迪说,“之前收获800公斤鲜大芸,纯收入差不多1万元。新包下的地,四五年后就能收获。”

  沙里淘金,是对“两山”理念的有效印证。

  改革开放后,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

  “先污染、后治理”,能否走出发展的怪圈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科学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辩证法出发,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双方相互依存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抓住主要矛盾,体现责任担当,表明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展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升华到战略层面,明确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两山”理念,标注新时代发展的方向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

  着眼当前,“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放眼长远,“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明确方向,“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当西方现代化仍遵循生产力发展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时,中国式现代化已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走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的新路。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约6%的经济增长,在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

  “两山”理念,指明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路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来到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这里的种茶史早在唐代就有记载,但多年来乡亲们守着金山却揭不开米锅。后来,通过建起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村子形成“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模式,带动了100多户困难群众增收。

  茶园里,茶农向总书记讲起收成情况:“采茶季每年有3个月,手快的一天能拿两百多块,少的也有百来块。就像您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希望乡亲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两者的辩证关系:“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

  做好这道选择题,要做到理念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做好这道选择题,要心怀“国之大者”。

  寄语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求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两山”理念,瞄准新时代发展的最终目的。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笼罩,持续时间长达7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几天之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大家对环境污染的反应这么强烈”,要求必须要把治理污染当作一场攻坚战来进行推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让万千美丽乡村生态宜居,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质量改善。       (下转第二版)


上虞日报 要闻 00001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25-08-16 23633973 2 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