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领航路 步履印时光
实小教育集团上德校区融合创新共育花开
![]() |
近日,曹娥庙门口的斑驳石碑前,实小教育集团上德校区三年级学生小陈拽着讲解员衣袖问:“老师,曹娥姐姐比我大不了几岁,她怎么敢跳江救父?”这个充满历史纵深的提问,正是该校“虞德童行”项目最珍贵的生成性资源。
穿越千年的德育对话
品德培育如何从抽象走向具象,从认知走向行动?学校精心构建“孝德立身”项目化成长阶梯,将“让儿童充满生活力”的理念与“德文化”品牌深度融合,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开设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
一年级“孝声致远”,让传统美德通过童言童语在故事中生根;二年级“骨牌链心”,以精巧设计与团队协作共筑“德”字长龙,于骨牌倾倒的欢呼声中感悟“众行致远”的集体力量;三年级“藏在路名里的孝德”与四年级寻迹“一江两岸”的孝德文化,学生们行走孝女路、漫步曹娥江畔,在沉浸式寻访中触摸孝德脉络;五年级“童说童议”,赋予学生“校园主人翁”视角,将“修小德、讲公德、树大德”内化为行动自觉,锤炼其责任担当与问题解决能力。
“‘虞德童行’项目以‘孝德文化’为活水源泉,巧妙链接本土资源与时代精神,连通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融合探究、协作、表达、创造等多维能力培养,努力在充满仪式感与文化厚度的真实情境中,让‘德’成为学生可观、可感、可行、可传的生命力量,为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根基。”实小教育集团上德校区校长金华梁介绍,该项目累计产出学生研学报告87份,实现古老的德文化与“00后”的表达方式破壁融合。
学科融合的生态雨林
如果教育是一片森林,那么“上德之光课程节”就是让不同学科如树木般共生共长的生态雨林。在这里,“书香润心”悦读节、“数学好玩”游创节、“光合赋能”丰收节、“跨科实践”项目节、“Fun English Fun Life”英语节、“奇思妙想”科技节、“畅享运动”体育节、“艺熠生辉”艺术节等精彩纷呈。
“我们以‘全人培养’为土壤,以‘学科融合’为阳光,让每位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在真实世界的探索中蓬勃生长。”金华梁说。
“图书馆里的导读课”精彩升级,学生们不再是安静阅读,而是“角色扮演+故事创编”,化身书中人物,让文字活起来。“美味上德豆”现场劳动技能展示快乐无限,学生们从播种到烹饪,全程参与,并将劳动成果进行分享,实现“劳动+德育”双育人。
在区第十六届小学生“头脑运动会”中,该校“上德之光”团队荣获“综合素养赛”优胜奖第一名;在个人拓展性素养中,共斩获15个“金拇指”奖,20个“银拇指”奖,10个“铜拇指”奖……比奖项更珍贵的,是学生们学会了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课程节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单项冠军’,而是塑造‘完整的人’——会思考、能创造、懂合作、有温度。”金华梁表示。
青年教师的成长密码
面对青年教师占比达38%的师资结构新常态,学校创新构建“AI+教师发展”新模式,为青年教师成长按下“加速键”。据统计,学校现有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57人,其中5年内新教师占比近四成,形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这一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既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也面临着教学经验不足的成长挑战。
为此,学校依托“青云·上德汇”研修联盟,打造“AI青云课堂”智能研修平台,开启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该平台通过三大核心功能重构教研生态,即智能听评课系统,自动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生成多维度的诊断报告;教学能力评估模型,精准绘制教师专业发展画像;个性化资源推送引擎,为每位教师定制成长方案,在实践中形成“AI初评定位问题—专家解读诊断报告—靶向改进课堂教学—数据跟踪验证成效”研修范式。
这种“数据驱动+精准施策”的研修模式,让青年教师的教学改进有了科学依据。通过AI系统的持续跟踪,青年教师平均课堂教学效能提升25%,教学反思的深度和专业写作的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当智能技术与教师智慧相遇,教育的未来正在被重新定义。”在实小教育集团总校长叶柱看来,这场以AI赋能教师发展的教育实验,不仅破解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难题,更探索出了一条“技术赋能+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