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里的大担当
上浦镇基层网格员用零距离服务传导温暖力量
全媒体记者 宋彦佩 通讯员 禹诗烨
代购独居老人的药品、帮邻里间解开疙瘩……每每在村内巡逻,面对村民们的各种诉求,上浦镇四峰村网格员夏郑娟像“小巷总理”般忙得不可开交,但这份真挚的信任,又让她累并快乐着。
在上浦镇,像夏郑娟这样的基层网格员有23名,他们将政策落实的“千条线”编织成服务群众的“一张网”,用“零距离”服务传导基层治理的温度。他们既是民情传感器,也是矛盾解压阀,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
民情传感器:筑起平安防护线
“你看!这段河道不锈钢护栏是新安装上的。”在上浦镇冯浦村中心河道边,冯小平指着一处护栏告诉记者,当时有村民骑电瓶三轮车经过时,因车速过快将护栏撞成严重倾斜断裂,她应声赶到后,当即启动应急流程:拍照上传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拉设警戒带隔离危险区域、竖立警示牌疏导交通。镇指挥室接报后立即协调抢修队,当天完成护栏更换,全程处置仅用6小时。
翻开冯小平的手机微信群,这里长长地罗列着24个村民小组群,每个群里的村民人数几十人不等。“建这么多小群,发信息会费力些,但同一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因居住邻近、知根知底,更易沟通交流。”冯小平说,这24个微信群就是网格员的民情信息群,谁家的小狗丢了,村道上的生活垃圾没人清理,都能第一时间知悉,也能迅速帮助解决。而在线下,冯小平又口勤脚勤,从张大爷家待修的漏雨屋顶到独居老人的生活细节,每日近万步的巡查让她对冯浦网格内的情况如数家珍。去年汛期,正是她及时发现李奶奶家危墙裂缝并组织转移,避免了潜在险情。
这些身着蓝色马甲的网格员们,用脚步丈量出乡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共消除各类隐患80余处。
邻里调和剂:巧解百家千千结
当天色逐渐昏暗时,网格员夏郑娟终于合上了调解记录本。半个月前,她在走访时发现两户村民为几十公分的院墙争执不下。为解决这个问题,她多次上门沟通,还联合村两委干部进行实地踏勘,终于在调解会上促成退让部分院墙、共修排水沟的方案,让双方握手言和。
前不久,村里的一种粮大户用无人机喷洒草胺磷农药时,不小心喷到了邻田的菜地上,蔬菜一下子黄了。于是两户村民因赔偿事宜争执不下。夏郑娟两头做思想工作,多次邀请他们来村里调解,最终大家各退一步,解了疙瘩。
“调解不是判对错,而是找共识。”从王家媳妇的菜地界限模糊到赵家祖屋翻新的檐角争议,那些藏在家长里短中的“隐形线头”,总被网格员们敏锐地揪住理顺。他们平均每年化解矛盾380余起,将九成以上的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并通过“调解一户、教育一村”的涟漪效应,推动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
政策传声筒:架起惠民连心桥
“小徐啊,这个医保线上缴费你再教教我。”社区里,网格员徐奇波带着政策宣传折页上门讲解时,常遇到这样的求助。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他琢磨出“三步记忆法”,把复杂流程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老人们跟着念几遍,很快就掌握了操作。
得知方大爷家因突发变故陷入困境,徐奇波第一时间上门。他用亲切的方言逐条解释申请低保的条件、所需材料和办理流程,还帮着整理证明文件,全程协助完成申请。没过多久,方大爷拿到了低保金,拉着徐奇波的手连连道谢。
在政策触达民生的最后一公里,网格员们化身“行走的翻译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心细致的服务,让文件变成热气腾腾的民生实惠,真正架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暮色中,万家灯火渐次点亮,网格员们结束日间巡查又开始在微信群回应新的咨询,将温暖浸润在每件琐碎中,基层治理的温度就藏在田间地头的一声问候里,融在及时送达的一盒药品中,系在暴雨来临前的一句提醒上,这些穿行在街巷的“蓝马甲”,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服务永远在路上永远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