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新闻·乡镇

“救”到紧要处 “助”在心坎上

道墟街道多元赋能构建暖心社会救助生态圈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连着民生、系着民心。新形势下,如何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更精准?近年来,道墟街道聚焦“织密网络、精准帮扶、项目驱动、社会聚力”四大重点,全力构建“探访发现、精准帮扶、长效赋能”的全链条救助体系,通过织密网络、汇聚爱心、项目驱动,推动社会救助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跃升,让每一份关怀都能精准抵达、温暖人心。

  聚沙成塔,救助触角全域覆盖

  “多亏‘探访官’及时发现我家的情况,帮我们和社会爱心人士联系,不仅为我女儿治疗筹集了善款,还给我们送来了慰问品,真的太感谢他们了。”道墟街道新里港村村民小琴(化名)与先天性心脏病抗争了整整30年。9年前,她的病情再次恶化,被确诊“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每天只能靠服药和吸氧气“续命”。然而是药总是有副作用的,伴随着房颤、内脏反位、下肢水肿等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小琴的身体每况愈下。

  今年4月,已经跑遍上海、杭州等多家医院的小琴想去北京的医院寻求“一线生机”,看能否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家里现在实在拿不出钱来再给她去北京就诊了。”这一想法让家中父母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无助。

  就在这时,道墟街道“探访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小琴家庭的困境,立即启动“一户一策”精准救助机制,通过社会爱心组织筹集1.5万元医疗救助金,为这个风雨飘渺的家庭送来了一丝温暖。“没想到政府会主动找上门帮忙,这下孩子有救了!”在收到救助金的那一刻,小琴父亲忍不住红了眼眶。

  这样的暖心场景,得益于道墟街道构建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救助网络。街道创新搭建“1+22”助联体服务矩阵,并组建由213名街道干部、村社工作者、网格员构成的“探访官”队伍,通过“敲门行动”主动摸排需求,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摸排、需求收集和动态跟踪,推动救助服务从“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

  同时,道墟街道还创新“慈善细胞”培育模式,推动辖区21个行政村实现慈善工作站全覆盖,联动知名人士、企业家、爱心团体成立专项救助资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合力。吸引阮水龙困难家庭救助基金年投入30万元,阮兴祥残疾人救助基金年投入10万元,闰土教育帮扶基金年投入28万元,造浓“人人可慈善”的温暖氛围。

  项目驱动,精准解锁“急难愁盼”

  针对因灾重病致贫家庭,道墟街道积极链接“点亮一盏灯”“快乐爱心志愿服务社”等社会组织资源,累计募集善款超20万元;对于精神智力残疾群体,街道主动作为,开展集体评残工作,帮助12人申领残疾证纳入低保;对有劳动能力对象,街道邀请专家,开展养老护理、摄影、面点制作等多样化技能培训,助力实现就业增收;对抑郁症、孤独症、手机成瘾等特殊困境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陪医诊疗等关爱服务;通过“微心愿”认领活动,精准对接320户家庭需求,以“爱心清单”方式提供暖心服务,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翻看道墟街道社会救助手册,记者发现,街道的每一项救助、每一次伸出援手都直击困难群众心灵。

  “我们不仅要做困难群众的‘眼睛’和‘耳朵’,更要当他们的‘贴心人’。”道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深化“物质+服务”救助改革,针对因病、因残、因学等不同致困原因定制“一户一策”方案。

  此外,街道还以项目化手段破解救助碎片化问题。依托助联体平台实施“正道童行、墟上花开”微公益创投、“墟上共扶”等系列民生项目,为31名困境儿童争取5万元资金,开展园艺治疗、创意厨房、家乡研学等多元关爱活动,并通过“爱心到家”“上门助洁”“跑腿代办”“义诊义剪”等活动,为困难家庭提供便民服务,累计服务200人次。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单一救助”到“多元赋能”,道墟街道以“暖心行动”诠释了社会救助的为民初心。在这里,救助不仅是兜底的安全网,更是托举希望的桥梁,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

  “社会救助不仅要解一时之困,更要谋长远之策。”道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深化助联体平台功能,拓展“物质+服务”救助内涵,打造更具道墟特色的“共富型”救助生态圈,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感受到“墟上温暖”。


上虞日报 新闻·乡镇 00005 道墟街道多元赋能构建暖心社会救助生态圈 2025-05-30 上虞日报2025-05-3000005 2 2025年05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