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无接触监管”
我区创新农业执法模式守护生猪安全
本报讯 (通讯员 顾淑焱 记者 朱克斐) 5月22日上午,在上虞农发牧业有限公司的出栏通道,高清摄像头正将实时画面传输至几十公里外的农业行政执法队的电脑终端上。场长杨先生指着电子检疫申报终端说:“自从安装了‘视频融合赋能系统’后,现在配合检查的时间减少70%,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抓好生产,防疫合格率也提升了不少。”
近年来,我区聚焦法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执法+”模式,不断丰富执法监管方式,强化数字赋能增效,通过“视频融合赋能系统”,对养殖场实现“无接触监管”。这一创新实践为全国畜牧养殖监管提供了可复制的“上虞经验”,也是在农业农村监管领域运用“非现场”监管助力精准执法的又一突破。
区农业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介绍,这套“视频融合赋能系统”的核心在于科学布控,依托“上虞视频融合赋能系统”建设,在全区生猪养殖场的关键点位安装监控设备,形成全覆盖视频网络。通过专职监控小组的日常巡查,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在跨区域调运生猪监管中,系统替代了传统的现场核查,执法人员通过监控实时掌握车辆到场、消毒等全过程动态,大大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
“最头疼的粪污处理问题,现在也有了智能解决方案。”区农业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沼气池及排污口监控,实时查看粪污收集处理情况。一旦发现池体溢满等情况,执法人员会立即联合环保部门开展靶向检查。数据显示,该系统运行以来,养殖场违规排污投诉量显著下降。
在产地检疫环节,该系统创新实施“双轨制”监管。“通过赶猪过磅处监控初检与申报点终检相结合,有效杜绝了途中调包、违规交易耳标等行为。”区农业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说。据统计,该系统使线下检查频次减少70%,年均为养殖场节省配合检查时间超200小时。与此同时,违法行为查处率提升30%,全区养殖场防疫合规率提高至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