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种子深播学生心田
——解码华维文澜中学劳动教育的“特色密码”
通讯员 车世地 沈玲芳 全媒体记者 万均
重劳动
视作一门“课程”来开发
在学校党总支书记陈银军桌上,正摆放着“学生一月一次室外劳动课”活动安排表。这是学校今年新推出的一项活动,旨在进一步充实劳动课程开发内涵,并为学生全员素养提升赋能。
“劳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视作一门课程来开发,进而达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愿景。”陈银军这样给学校的劳动教育定位。
基于上述定位,学校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劳动课程开设、开发、发展等保障。
配强师资,优化劳动教育“硬核配置”。学校秉持教育引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落实劳动课程,全面落实每周一节劳动课,每学期至少开展一周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优配强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确保劳动课教学质量;丰富劳动课程体系,因校制宜,构建多元劳动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等。
创设木工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学校专设占地50多平方米的文澜木工坊工作室,配置电动类: 铝锯机、磨光机、手枪钻等电动类工具及手锯、刨、线锯、榔头、斧头等,供学生使用。同时组建“小鲁班”木工社,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尝试板凳、木刻、木台灯、根艺、木马、木制品绘画等制作。“木工坊+社团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通过木工课,激励学生动手又动脑,学到了工匠精神,也提升了坚持、创新、合作等意识。”劳动教师陈文勇这样表示。
创新室外劳动,养成良好习惯。学校创新尝试“户外课堂”模式,每月组织七八年级学生进行室外劳动实践。围绕“爱绿护绿,扮靓校园”等主题,一月一次组织各班学生到班级包干区、校团委指定的公益区域等实践场地,开展环境整治、绿植养护等劳动。通过长年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实践能力,增强环保意识与主人翁精神。
挖掘整合资源,组织劳动实践。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爱垦农场”参与农耕实践。在劳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学习翻土、播种、施肥,记录作物生长数据,并形成“劳动日志”,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力。同时,积极开设家政、手工等劳动实践类课程,积极探索整合科学、技术、艺术和数学等跨学科学习活动等,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重实践
构建“寝室+家庭”双场景劳动场域
“五一”刚过,学校分管副校长徐泉军收到一位七年级学生家长的微信:“孩子住校半年后,现在是‘在校能生活,在家能劳动’,变化挺大,我得为学校劳动教育点赞!”
据悉,学校现有600余名住校生,1000多名走读生。这一特情给学校劳动教育带来新课题。如何整合和破解?学校提出:关注每位学生劳动能力和品质提升,既重技能训练,也重品格锻造;相应的实施策略是:将劳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着力构建“寝室+家庭”双场景劳动场域。
寝室,是600余名住校生的重要学习生活场所。为此,每一名七年级新生进入宿舍,“第一课”就是学习独立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在生活教师指导下,学生们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寝室内务管理,包括床铺整理、物品收纳、卫生清洁等日常劳动项目。这一常态化劳动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七年级学生沈锶琦坦言:“从‘家务小白’到能独立整理房间,我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学校政教处联合校团委、生活指导组等科室,精心组织阶段性评、比、晒等活动,开展“内务整理竞赛”“优秀寝室长”“文明寝室”等评比活动,激励住校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家庭,是学生养成劳动技能的主要舞台。为此,学校积极开发家校共育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实行双休(假日)家校联系登记本制度,以“五育”作业模式,携手鼓励孩子在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学校精心设计《家庭劳动任务卡》,引导学生争当“小主人”,争做“小能手”,一是家务类,鼓励孩子主动做洗碗、扫地、整理书桌等劳动;二是厨艺类,鼓励孩子学做择菜、包饺子、制作青团、艾饺等劳动;三是技能类,鼓励孩子设计并举办一次亲子活动、制订出游规划,预订酒店和门票等;四是孝亲类,鼓励孩子经常性为长辈捶背、洗脚、端茶、收拾房间等劳动。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通过照片记录劳动瞬间、班级群内展示等形式,形成“学校指导—家庭实践—双向反馈”闭环。
重延伸
劳动实践从校园延展至校外
利用假日,团员、少先队员走进社区,通过现场演示、互动讲解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组织爱心义卖活动,将善款悉数捐给慈善机构……这是华维文澜中学在推进劳动教育中的特色活动。
校园劳动教育成果,得向校外延伸,进而激励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争做合格小公民。
如何延伸?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五一”来临,在上虞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身着红马甲的文澜学生志愿者化身为智能就诊系统的“翻译官”。志愿小队在自助服务机前值守,协助中老年患者完成挂号操作,受到患者们好评。
909班学生王一垚参加医院导医服务后感言:“我的简单劳动,换来老伯伯们的满意,让我深深体会到劳动和付出的意义!以后,我会继续坚持这样做。”
如今,每逢节日,学校总有多支志愿服务小队活跃在敬老院、医院及社区,积极跻身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