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上接第一版)

  推进 “劳动+技能”职业教育

  推进和深化劳动教育,需要加强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

  基于上述认识,各校结合“劳动周”积极创设体验性活动载体,通过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真实职业情境和体验岗位,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小学段以“职业感知”为主,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初中段以“职业认知”为主,初步培育学生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和职业意向;普通高中阶段以“职业规划”为主,培养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生涯决策能力。职业高中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习实训等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近期,区职业中专秉持“立匠德,塑匠心,铸匠才”的育人理念,通过“匠心铸魂,技创未来”主题教育月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方式,积极实施“校园工匠孵化”行动,广泛开展校园工匠班、劳模班和“创新之星”评选活动,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测,聚焦学生发展,重点做好“筑梦、夯基、强技、圆梦”等文章,努力培养“人格健全、技能过硬、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丰富 “劳动+文化”德育教育

  劳动,也是一项综合性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学校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范畴。

  有鉴于此,不少学校将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养成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劳动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设计和建设中,设立学校劳动公约、班级劳动任务单,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达人评比、劳动才艺展示等,不断丰富劳动文化教育内涵,进而擦亮校园文化名片。

  孝德有成果,劳动更添彩。5月以来,百小集团百官小学围绕“百孝娃爱劳动 虞少年绽风采”主题,开启“五谷丰收节”暨校园百名劳动小能手评比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生活劳动技能大比拼、生活劳动情境过关考核,以现场比赛方式展示和培养劳动技能;组织“五谷丰收节”之农场劳动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学生把亲手栽种的劳动果实采摘下来,进行展示、义卖,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成就感;开展劳动实践为主题的亲子实践活动,通过“党带队、家联校”形式共同开展校园周边绿化带公益劳动等。学校依据学生劳动实践表现,评选校级劳动小能手100名、班级劳动小能手310名,评比出劳动示范班级12个等,进一步擦靓“孝德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特色文化名片。

  构筑 “劳动+校外实践”协同教育

  “五一”假期,是放松身心的节日,也是开展公益活动的好时机。假日期间,华维文澜中学钟墨煜、顾益菡、吴旭铖等12名学生志愿者,身着红马甲,走进区雨花敬老院,全程参与餐具分拣到餐食配送,还一家家敲开爷爷奶奶的门,把饭菜送到老人手上。同时,在上虞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身着红马甲的文澜学生志愿者化身为智能就诊系统的“翻译官”,志愿小队成员在自助服务机前值守,协助中老年患者完成挂号操作。

  每逢假日,学生们纷纷化身志愿者,深入敬老院、景区、医院及社区参与校外公益劳动实践,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劳动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拓宽劳动教育渠道,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需要构筑多方联动机制。为此,全区各校利用劳动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积极构建涵盖导师引领、劳动实践、操作训练、项目推动和榜样激励的“学校+校外实践”劳动教育共同体。

  竺可桢中学注重“家校社”协同共育,合力推进劳动教育。“劳动周”期间,该校各班纷纷组织“致敬平凡劳动者”主题班会,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辩论“劳动的意义”、分享家庭劳动故事等环节,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该校802班邀请学校食堂张师傅进课堂,讲述“一餐一饭背后的匠心”,学生们还制作感谢卡片、体验食材分拣等劳动,感悟平凡岗位的不易。同时,学校着力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区联动”机制,主动与社区、家庭联动,组织学生赴南阳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敬老院“爱心菜园”种植等志愿服务。此外,学校注重动态评价激励成长,推行“劳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日常劳动表现、实践成果及反思感悟,结合“五星劳动奖章”评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上虞日报 教育周刊·课堂内外 00008 2025-05-17 上虞日报2025-05-1700014 2 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